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9178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2.市的变迁

市的位置、时间

政府监管

设市表现

宋朝以前

(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西汉都城长安设东、西“市”九处;

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期

(1)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其中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最著名

3.城市的发展

(1)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①北方:

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西汉

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两宋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朝

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①形式:

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②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趋势:

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

【拓展提高】古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

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

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3.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1)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2)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

(3)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③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

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农业有保障。

①战国首倡:

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时期:

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一系列经济政策。

③明清时期:

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

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3)措施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4)松动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如商人参加科举,宋代的榜下“捉婿”之风等。

(5)评价

①积极影响

经济上:

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

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②消极影响

强化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二者都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

原因

表现

终结

明朝

“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①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开始走向破产。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放十一处通商口岸,准许外国人自由进入内地经商,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彻底破产

清朝

“闭关

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2)评价

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有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闭关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

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限制了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妨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输入。

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使中国脱离世界潮流,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诸国的重要原因。

考点一古代中国商业

【典例1】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

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故选D。

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

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

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

【举一反三】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7,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

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变式1】

(2019年江苏卷,5,3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

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

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

考点二城市的发展

【典例2】

(2019年4月浙江选考,4,2分)“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解析】草市是指农村集市,属于国内贸易,不是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草市迎江货”说明一般集中于水运发达的地区,材料中说明草市在国内水运方面的作用明显,材料中草市上的征税说明草市逐渐演变为地方性商业中心,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019年江苏卷,4,3分)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

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故排除B项。

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C项。

(2019年天津卷,2,4分)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解析】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B。

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

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C;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D。

考点三“重农抑商”政策

【典例3】

(2019年北京卷,14,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

“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

”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的垄断,故A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变式2】

(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1)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

“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考点四“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典例4】

(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

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

图6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

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

【变式4】(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

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

洋务运动的推动;

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独立自主开发;

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

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1)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的措施;

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

(2)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其意义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