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案湘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案湘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案湘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 新增加的城市有:
四会市、从化市、增城市、高要市、东莞市、惠阳市、恩平市、台山市、开平市。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3题。
1.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
A.美国硅谷B.德国鲁尔区
C.辽中南重工业基地D.长江三角洲
2.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优势因素是( )
A.侨乡B.政策
C.交通D.劳动力
3.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优惠B.科技发达
C.劳动力廉价D.产业升级
答案 1.A 2.B 3.D
解析 第1题,①模式是在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新兴工业来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只有硅谷符合要求。
第2题,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珠江三角洲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第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对于其他沿海地区来讲,发展的较早,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阶段
时间
工业化进程
夯实基础阶段
(20世纪80年代)
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
1989年,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
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
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读教材P67阅读“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分析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解决措施有哪些?
答案 问题:
发展空间不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
措施:
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
2.工业化之初,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 珠江三角洲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但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较低。
知识点拨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如下表所示:
国际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契机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出路(即进行产业转移)
国内背景
对外开放政策
先机
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地理条件
良好的区位
内因
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接受产业扩散,参与国际分工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利于招商引资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是( )
A.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并不好。
第2题,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将趋于缓慢,城乡差别很小,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拓展提升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分类
问题
解决对策
工业化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
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环境污染严重;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城市化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珠江水质恶化;
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城镇密集,人口增多,城市不断扩大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占用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建设项目多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珠江水质恶化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实行达标排放
酸雨现象严重
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增多
大力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
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率
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的比较
地区
推动力
区位条件
特点
存在问题
珠江三角洲模式
外资企业
毗邻港澳,国家政策优惠
外向型经济为主,城市化进程快
遍地开花,城市间功能重复,协调性差
苏南模式
乡镇企业
经济基础好,城市密集度高,交通发达
大城市扩散,生产依赖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城市等级较合理
环境污染较严重,产业升级应加快
温州模式
个体私营企业
区位条件较差,虽在沿海,但远离经济中心,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
不贪大求洋,小企业做大做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中心城市发展快
企业经营分散,内部竞争强
东北模式
国有企业
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当地的钢铁、化工、建材、森林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
德宏模式
边境贸易
毗邻缅甸,国家政策优惠
加快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和大西南地区开辟新的产品市场和原料基地,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贫乏,管理薄弱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据此完成1~3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2.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④D.②③④
3.“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 )
A.工商业B.农牧业
C.第一产业D.旅游业
答案 1.D 2.A 3.A
解析 第1题,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沿海地区的转移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2题,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腹地相对狭小、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是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
第3题,“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化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专项提能11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1)找图例:
读图,从图中找到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图例,并显示不同年份的变化。
(2)找比重:
图中对应的每一年份都有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大小,随着时间的发展,三次产业的比重出现不同的变化。
(1)析变化:
图中总体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观察其变化的速度,图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较快。
(2)析结构:
根据数值可以找出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时,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业结构就要升级,逐步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重工业,并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读“江苏1990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图(图甲)”和“1990~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变化图(图乙)”,回答
(1)~
(2)题。
(1)对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农业生产水平降低
B.第二产业上升速度超过第三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
D.第三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有关江苏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速度一直在加快
B.大部分城市出现逆城市化
C.2010年江苏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D.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答案
(1)C
(2)D
解析 第
(1)题,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但是农业生产水平不会降低;
第二产业由49%上升到53%,第三产业由26%上升到41%,第三产为上升速度较快;
虽然比重快速提升,但第三产业不占主导地位。
第
(2)题,读图乙可以看出,城市化速度先加快后减慢,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为60%左右,还不属于成熟阶段,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可以得出的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教材P65 活动探究
提示 1.
(1)优点:
便于分工协作、便于降低成本、生产规模大,品种全,知名度高,便于销售、便于政府管理等。
(2)通过形成区域性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略。
教材P65 活动思考
提示 见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活动探究2.3。
知识小结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2.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第2题,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发展使工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并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
农业生产的条件、产值、农民素质无法知道。
3.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主要反映了该地区所经历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
(2)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90年代以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减少,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郊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为
答案
(1)城市化
(2)大量占用耕地良田,使人均耕地减少;
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3)人口增多,土地开发过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 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 农业用地减少,良田被占,污染严重
(4)发展面向城市的蔬菜、副食、花卉等农副产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及其产生的问题,另外还考查了城市化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城市的区域不断扩大,交通运输日益发达,这些均是城市化的表现。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同时,城市化进程还促使郊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转变,由原先的低效益的粮食生产转变为面向市场的高效益的花卉、蔬菜、副食等的生产。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D.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2.黄河三角洲与图中所示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A.资源B.交通C.政策D.技术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图中地区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从而带动城市化。
第2题,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如石油等,而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短缺。
网络城市指的是两个或更多的原先彼此独立但存在潜在功能互补的城市,借助于快速高效的交通走廊和通信设施连接起来、彼此尽力合作而形成的富有创造力的城市集合体。
读图,完成3~4题。
3.图2中显示的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特点是( )
A.中小城镇数量多,城市化水平高
B.特大城市发展突出,小城市发展不足
C.没有大城市,城市之间没有联系
D.大城市数量少,带动区域发展作用不明显
4.根据“网络城市”理论,下列不属于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措施的是( )
A.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增加节点城市
B.加速大城市发展,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C.加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D.共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据图2分析,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特大城市发展突出,小城市发展不足,城市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大城市出现断层。
第4题,根据“网络城市”理论,结合该地区实际,大城市数量相对较多,应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增加节点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
加速大城市发展不属于“网络城市”的理论。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
深圳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聚焦深圳“湾区”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一个新样板、新标杆。
据此回答5~6题。
5.深圳湾区集聚了我国南方重要的城市群,其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①东南部沿海位置优越 ②产业集聚 ③海陆交通便利
④气候适宜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深圳提出发展“湾区”经济的意义有( )
①共享高效的资源配置 ②辐射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③承接产业转移 ④提高滨海产业集群的质量 ⑤推动工业化发展
A.①②④B.②③⑤
C.①②③D.③④⑤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题干要求选出其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①④都是自然条件,②③是社会经济条件。
第6题,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深圳提出的港湾经济意义在于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深圳城市转型,故深圳应该是产业转出去,工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下降趋势,应排除③和⑤。
读下图,回答7~8题。
7.目前,环渤海地区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矿产资源贫乏B.水资源短缺
C.基础设施建设落后D.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
8.图中西南沿海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最为突出的优势资源是( )
A.水资源丰富B.石油资源储量较大
C.人力资源优势显著D.太阳能资源丰富
答案 7.B 8.B
解析 第7题,目前制约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淡水资源缺乏。
第8题,图中的西南沿海指广西北部湾周围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下图为“广州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9~10题。
9.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
B.2001年前城市人口增加主要源于当地农村人口的转化
C.2001年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
D.广州未来的城市化速度将不断加快
10.近年来引起广州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广州市的城市人口逐年增加,而农村人口在1983~2001年数量变化不大,之后迅速减少,故A项错误;
受我国人口政策影响,在2001年之前,内地人口大量涌向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造成广州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故B项错误;
2001年以后,该地区农村人口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加快,故C项正确;
2007年后,广州市农村人口数量比原来小得多,其城市化速度将变慢,故D项错误。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广州市城市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可能会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 )
A.能源和矿产B.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D.城市和交通
12.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指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 11.A 12.D
解析 第11题,甲省为我国辽宁省,该省多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其他地区相比,该地的市场、技术、城市、交通等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12题,对于该省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
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西省环境独特,资源丰富。
下图为陕西省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及西咸新区有关资料。
(1)分析西咸新区努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区位优势。
(2)西咸新区各核心城区布局功能清晰、产业分工明确。
简述各核心城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答案
(1)位于咸阳市和西安市之间,土地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遗址丰富;
渭河穿过,自然生态环境较好;
关中平原具有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
国家政策扶持等。
(2)为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与市场;
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当地农村人口从事第二、三产业,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产业、住宅等用地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解析
(1)从西咸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2)西咸新区的发展会吸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化水平提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将天津城市性质确定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将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
下图为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图。
材料二 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比较。
产业
天津滨海新区
深圳特区
第二产业
重化工、电子加工装配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产业
传统服务业(邮政、仓储、批发零售)
现代服务业(研发技术服务、软件服务)
(1)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2)开发滨海新区对天津老城区有哪些积极影响?
(3)在滨海新区未来开发中,需要面对哪些环境问题?
(4)滨海新区作为带动天津区域发展经济增长极,若参照深圳特区,你认为滨海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1)水、陆交通便利;
地势平坦;
地价较低;
发展空间大。
(2)分散老城区人口和部分城市职能;
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压力;
改善城市环境。
(3)水源短缺;
三废排放;
海平面上升。
(4)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打造现代物流中心;
发展旅游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解析
(1)天津滨海新区临近海港,水陆交通便利;
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因开发较晚,与市区相比,地价低,发展空间较大。
(2)滨海新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