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431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Word下载.docx

材料中虽然有“运动战、游击战”等信息,但是没有其他能表明变化的对应材料,故B项错误;

中国军队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国民政府电文”和“台儿庄胜利”都表明正面战场取得的抗战成绩,故D项正确。

4.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

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B.关税收入在逐年增加

C.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这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有关,故选C项。

答案 C

5.下面是1936年与1935年相比中国民族工业中各主要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导致图中各行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促进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国内战争刺激了市场的需求D.国内爱用国货运动的促进

解析 观察图可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南京国民政府持续有效的政策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才有了各项工业数据的提高,故选B项。

6.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

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

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

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

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

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

解析 题干信息“拆城筑路兴市”体现了民生主义的内容,故A项正确;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B、C、D项。

答案 A

7.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

“全党已经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表明(  )

A.毛泽东思想已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B.毛泽东的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C.革命阵营已经出现个人崇拜的苗头D.革命武装力量此时获得了空前壮大

解析 题干信息“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故选B项。

“毛泽东思想”不等同于“毛泽东的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是革命事业的需要,与“个人崇拜”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与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无关,故D项错误。

8.淞沪会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调集黄埔系中央军力量投入战场,蒋介石主动改善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

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全面抗战局面开始逐渐形成

C.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D.国民政府坚持正面战场抗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指国共第二次合作,故A项错误;

材料“国民政府调集黄埔系中央军力量投入战场”“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表明抗战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共识,全面抗战正在逐渐形成,故B项正确;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故C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

材料表明国民党各派积极投身抗战,不能表明国民政府坚持正面战场抗战,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9.自1875年至1895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

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  )

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B.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

C.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D.对外资企业具有严重依赖

解析 题干材料“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说明近代中国企业依赖外资企业严重,故选D项。

10.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到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帮助下迁到陕甘宁边区。

这反映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D.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抗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时间“1937年8月”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没有形成,排除A项,B、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是指面对日军侵华,国内企业在政府组织下内迁的史实,可见其是为持久抗战做准备,D项正确。

11.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西餐馆的开设和《大公报》上的西餐广告,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了西方的元素,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毛泽东提出了“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

A.建立新中国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

B.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理论准备

D.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说明毛泽东认为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幻想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

B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

C项是建国以后的事情。

13.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材料意在说明(  )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解析 材料说明鸦片战争无论属于近代史,还是清史,都言之有据,故选C项。

14.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

这最能说明(  )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B.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

C.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D.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总理衙门的成立与运作,是外交方面转型的体现;

总理衙门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体现了自强求存的理念,故选D项。

15.马克思认为: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

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

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B.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C.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D.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解析 题干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只是改朝换代的工具。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的阶级,而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

16.1929年国民党通过某决议案,主要内容如下:

确定国家、省、县行政经费及地方行政经费之分配;

整理税制,杜绝收税机关之一切积弊;

整理币制,巩固金融;

分别整理外债,筹备偿还外债之方法等。

据此可知该决议案(  )

A.促成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B.力图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为全面抗战提前做经济准备D.增强国家实力以镇压工农运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的统治,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反映的是国民党政府对地方行政经费、税收和金融等的管理,其主要意旨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符合题意的是B项;

在1929年国家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排除A项;

在1929年还没有出现民族危机,没有全面抗战,排除C项;

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17.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

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

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这只是表面现象;

其实质是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A项错误、B项正确;

小农经济尚未完全解体,故C项错误;

中国初级农产品的对外畅销,不能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所处的整体状况,故D项错误。

18.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②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③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④反对民族压迫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压迫,所以正确的是②③④,①不是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涵,排除即可。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46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

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

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

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

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

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118

38

1912~1939年

473

77

396

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

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

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

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解析 第

(1)问,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圈地运动的影响说明。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第二、三、四和五列的数字分析说明;

第二小问,结合该时期中国社会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来考虑。

第(3)问,第一小问,从全国范围和东北地区两个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 

(1)作用:

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

(2)趋势:

居民迁出逐渐增多;

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

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

出国做工的增多。

原因:

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解体,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衰落;

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3)特点:

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府迁都影响;

有外国移民迁入中国。

影响: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资源;

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20.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

……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

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

……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

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

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7年

《工厂迁移案》等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1939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年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料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

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洋务工业是如何将“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

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

请阐述理由。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解析 

(1)洋务工业,据材料一“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得出采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据材料一“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得出官商合办近代工业;

据材料一中“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得出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结合所学得出采用机器大生产。

(2)第一小问外因,据材料二“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得出日本加紧经济侵略;

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第二小问是否赞同,如赞同,则据材料二“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央政府力量的削弱,据材料二“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得出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如反对,则结合所学得出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立法,奖励发展实业。

(3)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川康铜业”得出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

据材料三“直接干预或管制……等各个环节”得出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

据材料三“扩大国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得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据材料二“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得出政府要担当起近代化的领导重任;

据材料二“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以致归于失败”结合所学得出工业发展需要民族独立的环境。

答案 

(1)洋务工业采用机器大生产;

采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官商合办近代工业;

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外因:

日本加紧经济侵略;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赞同:

中央政府力量的削弱;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或反对:

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立法;

奖励发展实业)。

(3)影响:

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

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认识:

政府要担当起近代化的领导重任;

工业发展需要民族独立的环境。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

“凡有华民情甘出国,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

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以总理衙门提出的文本为基础的《续定招工章程》,其中规定:

“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法国股负责法、荷等国的交涉事务,主管传教、华工出国及中越边界事项。

1864年增设美国股,负责美、德等国的交涉事项,兼管华工保护等事项。

由洋务大员主持签订的护侨条约,除《续订招工章程》外,还有中美《蒲安臣条约》(1868年)、《中秘会议专条》(1873年)等等。

据估计,1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1850年到1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128万人。

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豁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

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

”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

——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

(1)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侨务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大清律例》规定与鸦片战争后西方与中国签订的条约归纳;

第二小问,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强迫、西方近代观念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推行等角度回答。

(2)问,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

答案 

(1)变化:

由禁止国人出国到允许出国,并逐渐注重保护华工利益。

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强迫,清政府被动同意华民出国;

西方近代观念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推行。

(2)原因: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加;

亚、非、拉殖民地的开发、拓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外国商品和资本入侵,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广大自耕农、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寻求海外谋生;

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变化为中国近代海外移民提供了条件。

19世纪中期以后,黑人奴隶贸易被逐渐废除,导致对其它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