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200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必修一中国史Word文档格式.docx

A.秦朝初期B.秦朝末期C.西汉初期D.唐朝初期

7.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秦简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学术观点D.《史记》的记载

8.《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④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9.“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10.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

11.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

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

“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

“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

”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12.“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

”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制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1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14.“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15.明朝永乐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16.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了官场的一些场景,他认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文官结成小集团。

有学者认为,形成许多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多种“谊”存在,如“姻谊”“乡谊”“年谊”等。

其中的“年谊”是指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B.同年为官的各种官员

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17.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A.实施行省制度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内阁制D.增设军机处

18.清人评价军机处: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说是因为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19.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加强中央集权C.保证列侯利益D.笼络王侯人心

20.《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完善中央监察机制B.体现三省分权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23.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秦简的记载B.史家的研究论文C.《史记》的记载D.民间的传说

24.《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5.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B.都曾经经历过君主制

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6.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7.《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分封制遭到破坏B.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D.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28.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29.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

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将帝位传给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而不传给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这种做法

A.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则B.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结果D.为了调和清廷内部斗争

30.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

3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山东、山西C.湖南、湖北D.广东、广西

32.法国作家Gordier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

“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

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

”这说明Gordier反对英国

A.寻找借口发动战争B.武装保护鸦片贸易

C.歧视中国发展落后D.强行传播基督教义

33.关于《南京条约》第十条,英文版内容直译过来是: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的主要内容将予以公开通告并发布”中文版是: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两者比较,最易于产生分歧的问题是

A.谁来颁布B.谁来交费C.谁来征收D.谁来制定

3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35.1911年底,对于中国当时的形势,帝国主义惊呼:

“主要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

”“如任此种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

这说明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进行了像义和团那样的排外运动D.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36.19世纪末,有人说:

“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座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对待邻国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此类国家之办法而对待之。

”这段话作者的国籍应是

A.日本B.英国C.俄国D.中国

37.“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38.以下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部分地区国民党员的阶级成分构成概况,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民

绥远

3200

8%

3%

80%

湖北

1877

61.3%

2.3%

8.9%

广东

15000

21.2%

20.1%

39.1%

A.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得到贯彻B.国民党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C.国共两党的区别正在逐步消失D.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使各革命阶级联合

39.历史学家指出:

“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

”这段材料表明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多元力量参与

③五四运动是工、商、学各阶层努力的结果

④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0.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4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B.1942年26个国家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C.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规定双方在朝鲜停止一切敌对活动

D.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以双方与1978年签署《戴维营协议》

4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

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43.《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人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4.“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这幅对联上联嵌入三个国家名,下联则由三个城市名组成,表达新的意思。

对联撰写的背景应是

A.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B.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途岛战役的胜利D.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45.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该书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l0万册以上。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B.西方国家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失望

C.抗战爆发,中国地位日益重要D.国际友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

46.“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反割台斗争

47.对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确切的理解是

A.对列强的侵略从退让到抵抗B.中华民族由分裂到团结

C.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D.由旧民主革命过渡到新民主革命

48.《吕正操(原东北军将领,后为八路军高级将领)回忆录》记载:

“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

……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陈云、刘伯承、李富春、叶剑英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

”文中的“大会”是指

A.中共瓦窑堡会议B.中共洛川会议

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9.“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产生的最积极的作用是

A.调动了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性

B.使民主党派演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C.调动了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D.使中国演变成多党联合执政的国家

50.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

51.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

“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52.美国学者约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依法治国的方略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3.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五大民族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已经全部选出

C.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纲领

D.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54.“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遭到严重破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55.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

”文中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

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56.2009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乃尔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57.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

“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

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

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以上村官职能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58.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

1997年,中国能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英明决策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英国逐渐放弃了殖民主义政策

D.英国以主权换治权的主张得到双方赞同

59.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60.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

“‘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

”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

“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

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

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6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

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62.《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

C.“一边倒”D.“求同存异”

63.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未再与他国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苏联发生巨变并解体

64.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必修一中国史答案

1~5DCBAB6~10AABDD11~15ADDDA16~20CDBBA21~25CBACA

26~30AADAB31~35BADCB36~40ABCAB41~45ABCBC46~50CCCCB

51~55CCCBD56~60BDBDC61~64A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