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
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
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
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
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
他怎么也睡不着。
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
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
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
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
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
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
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
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
“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
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
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
”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
“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
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
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
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
“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
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
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
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
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
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
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
“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
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
“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
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
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
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
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
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
他们颤声叫着:
“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
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
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
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D.
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2)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②因海浪风雪越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
④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3)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
②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
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④引发读者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解析】【分析】
(1)B项,作者通过记述两位老人对大雪的一番对话,意在突出外面风雪之大,环境之恶劣,为后面两位老人奋不顾身走出铺子并点燃铺子救人作铺垫。
故选B。
(2)《海边的雪》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对老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为了给海里落水的人指明方向,不惜点燃了海边他们寄身躲避风雨的铺子,歌颂了老人们舍己救人的品质;
小说最后通过老人们的儿子也因铺子的大火而得救,表达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小说中,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通过海浪风雪的描写,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从情节上看,描写风雪之大,老人没有睡着,所以才走出铺子;
落水者和迷路者也因风雪之大才会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老人要点燃铺子搭救大海中落水者。
从表现人物上看,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尤其是小说中对铺子的介绍,铺子不单是两位老人躲避风雨寄身的地方,也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能够舍出姓名拿出承包组所有的家当去救人,更彰显两位老人的品质可贵。
从主题上看,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事件也许有些巧合,但是却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3)从情节上看,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与前文“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
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
另外,虽然情节跌宕起伏,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是两位老人的儿子恰恰因为老人的善举而得救,情理之中是因为这样大的风雪,两位儿子极可能迷路,小说的结尾写两位老人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写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
从主题上看,这样结尾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这恰恰是对我们中华传统中善有善报观念的一个有力注脚。
从效果上说,小说这样结尾让人深思,我们该如何对待别人的困难,引发读者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⑶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
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的作用,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突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⑶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
突生波澜,震撼人心;
照应前文,不突兀。
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深化主题;
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令人回味。
耐人寻味;
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
反应美好愿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魂可以卖吗?
庐隐
荷姑她是我的邻居张诚的女儿,她从十五岁上,就在城里那所大棉纱工厂里,作一个纺纱的女工,现在已经四年了。
当夏天熹微的晨光,笼罩着万物的时候,我推开临街的玻璃窗,向外张望,必定看见荷姑从这里匆匆地走过,我常喜欢看着她,她也时常注视我,所以我们总算是一个相识的朋友呢!
今天我照常推开窗户,向下看去,荷姑推开柴门,匆匆地向这边来了,她来我的窗下,便停住了,含着乞求的眼神颤巍巍地道:
“你愿意帮助我吧?
”说完俯下头去,静等我的回答,我更不忍看她那可怜的状态,我竟顾不得思索,急忙地应道:
“能够!
能够!
凡是你所要我做的事,我都愿意帮助你!
下工后,她微微地笑着走到我的书房里来,我等不得和她说什么话,我便跑到我的卧室里,把那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很高兴地向她说:
“你拿回去吧!
如果还有需要,我更会想法子帮助你!
荷姑起先似乎很不明白地向我凝视着,后来她忽叹了一口气,冷笑道:
“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
”
我真不明白,也没有想到,荷姑为什么竟有这种出人意料的情形?
但是我不能不后悔,我未曾料到她的需要,就造次把含侮辱人类的金钱,也可以说是万恶的金钱给她,竟致刺激得她感伤。
羞和急的情绪,激成无数的泪水,从我深邃的心里流出来!
我们彼此各自伤心寂静着,好久好久,荷姑才拭干她的眼泪和我说道:
“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件小故事,或者可以说是我四年以来的历史,这个就是我要求你帮助的。
“在四年前,我实在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现在自然是不像了!
但是那时候我在中学预科里念书,无论谁不能想象我会有今天这种沉闷呢!
那时我离中学预科毕业期,只有半年了,偏偏我的父亲的旧病又发作起来,不能到店里去做事,家境十分困难,我便托叔叔找人推荐我到那所绝大的棉纱厂里作女工,一个月也有十几块钱的进项。
“我第一天进这工厂的门,看见这些庞大的机器,确能使我的思想轮子,不住地转动,细察这些机器的装置和应用,实在不能说没有一点兴趣呢!
但是这样过了三四年,我自己也觉得我实在是一副很好的机器,和那纺车似乎没有很大的分别。
因为我纺纱不过是手自然的活动,有秩序的旋转,除此更没有别的意义。
我们后来拣到一块白润的石头上坐下了,悄悄地看着水里的树影,上下不住地摇荡,一个乌鸦斜刺里飞过去了。
“我想到我可亲爱的学伴,更想到放在学校标本室的荷瓣和秋葵,我心里的感动,我真不知道怎样可以形容出来!
”荷姑说到这里,喉咙忽咽住了,望着碧蓝的天空,似乎求上帝帮助她,超拔她似的。
我这时满心疑云乃越积越厚,忍不住地问荷姑道:
“你要我帮助的到底是什么呢?
荷姑被我一问才又往下说她的故事:
“一次,我的同伴忽然和我说:
‘我想我自从进了工厂以后,我便不是我了!
唉!
我们的灵魂可以卖吗?
’呵!
这是何等痛心的疑问!
我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
停了半天只是自己问着自己道:
‘灵魂可以卖吗?
’除此我不能更说别的了!
荷姑说完这段故事,只是低着头,用手摸弄着她的衣襟,脸上露着十分沉痛的样子。
我心里只觉得七上八下地乱跳,更不能说出半句话来,过了些时荷姑才又说道:
“我所求你帮助我的,就是请你告诉我,灵魂可以卖吗?
她现在不再说什么了!
我更不能说什么了!
只有忏悔和羞愧的情绪,激成一种小声浪,责备我道:
“帮助人呵!
用你的勇气回答她呵!
(1921年《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主人公荷姑的身份、年龄,也交代了她和我相见的情境以及我们二人的关系,为后面讲述故事做了铺垫。
B.“我”未曾料到荷姑见到“我”给她钱之后态度,“我”随后的内疚说明“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
C.作者从荷姑同伴的角度提出“我们的灵魂可以卖吗?
”这样的问题,说明在当时棉纱厂年轻的女工中已有一些人在思索这一问题。
D.小说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产业工人,她和19世纪20年代“五四”退潮后的许多青年一样,都处于思想上苦闷彷徨中。
(2)小说中的荷姑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①荷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荷姑因家境困难,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工厂做工。
②她是一个视金钱为俗物的人。
在我把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时,她却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
③她是一个有追求、不甘于浑浑噩噩地生活、想冲出迷茫走向觉醒的人。
进入工厂后,她觉得整天面对机器,丧失了作为人的思考的权利,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她向我发出“我们的灵魂可以买吗”的疑问。
(或答“荷姑是一个渴望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也可)
(3)①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我”因不理解荷姑的需求而冒然给她钱,造成对荷姑的伤害而感到愧疚的心理,使“我”这一人物性格有了更鲜明的体现;
②在“我”的内心中发出了“帮助人呵!
用你的勇气回答他呵!
”的呼唤,但这一呼唤没有答案,说明“我”也同样处于无法回答的苦闷之中;
③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1)B项,“说明‘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分析错误。
小说中的“我”只是对荷姑的求助以通常的情理来理解而发生了误判,“我”随后的内疚是因为“我未曾料到她的需要,就造次把含侮辱人类的金钱给她”所以不能直接断定“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
(2)由原文“那时我离中学预科毕业期,只有半年了,偏偏我的父亲的旧病又发作起来,不能到店里去做事,家境十分困难,我便托叔叔找人推荐我到那所绝大的棉纱厂里作女工”可知,荷姑因家境困难,中断了学业去工厂做工以补贴家用,说明荷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由原文“我便跑到我的卧室里,把那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很高兴地向她说:
‘你拿回去吧!
’”“荷姑起先似乎很不明白地向我凝视着,后来她忽叹了一口气,冷笑道:
‘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
’”可知,荷姑是一个视金钱为俗物的人;
由原文“过了些时荷姑才又说道:
‘我所求你帮助我的,就是请你告诉我,灵魂可以卖吗?
’”,可知,荷姑是一个有追求、不甘于浑浑噩噩地生活、想冲出迷茫走向觉醒的人;
由原文“我第一天进这工厂的门,看见这些庞大的机器,确能使我的思想轮子,不住地转动……我自己也觉得我实在是一副很好的机器……除此更没有别的意义”可知,作为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产业工人,荷姑“五四”退潮后的许多青年一样,都处于思想上苦闷彷徨中,觉得整天面对机器,丧失了作为人的思考的权利,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3)本题结尾是我的心理活动,并且是以反问句的形式呈现,所以回答作用时要弄清“是什么事情让‘我’有这样的心理活动”“‘我’有这样的心理活动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从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旨等方面进行思考。
由“只有忏悔和羞愧的情绪”可知,“我”因不理解荷姑的需求而冒然给她钱,给荷姑的心理造成了伤害,从而感到愧疚,使“我”这一人物性格有了更鲜明的体现,这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分析结尾的作用;
从主旨上看,“帮助人呵!
”,文中的‘我’对自己发出了灵魂上的叩问,但并没有给出答案,说明“我”和“荷姑”一样,处于思想的迷蒙与苦闷之中;
最后,要注意到句末的问号,这样写能引发读者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⑵①荷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⑶①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我”因不理解荷姑的需求而冒然给她钱,造成对荷姑的伤害而感到愧疚的心理,使“我”这一人物性格有了更鲜明的体现;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结尾语段作用如下: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
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
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
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
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
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
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
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
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
西红柿红了没有?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
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
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
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
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
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
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
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
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
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
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
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
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
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
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
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
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
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
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
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
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