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024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导火线:

2、过程:

①1919.5.4—6月初,中心,主力,口号“”。

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主力。

3、初步成果:

 

4、意义:

性质: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

作用:

(1)标志着的开端,为奠定了基础。

(2)爱国主义是的主旋律;

(3)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精神;

(4)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地点:

代表:

2、主要内容:

3、意义:

三、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

一>

、国共合作

1、背景:

(1)必要性:

(2)可能性:

(3)条件:

①共产党方面:

认识到建立的重要性;

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②国民党方面:

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③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推动。

2、成立标志:

3、历史意义:

二>

、北伐战争时间:

1、成果:

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武装起义

1、原因:

2、时间、领导人: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原因:

2、意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地区,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的星星之火。

三、土地革命

1.方针确定: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开展和

的总方针。

2.内容:

3.意义:

四、红军长征

根本:

直接:

2.过程:

3.意义:

五、遵义会议

1.召开时间:

2.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等人军事、组织上的“”倾错误,肯定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为政治局常委,取消的军事指挥权

①结束了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标志。

③是党历史上转折点。

【重难点深化与突破】

讲解与评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五四运动是复习的重点,注意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如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中共成立的影响等。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要明确其含义。

至于北伐战争人民版只叙述了正式北伐的时间,攻克的城市.因此要考查只能围绕国共合作的成果来进行大框架考查。

【例1】

(2009·

江苏单科)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解析:

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C

【例2】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3分)

观点二: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

(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简述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

(6分)

观点三: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

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

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

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

(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

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答案⑴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

(只要史实正确即可得分)(3分)

⑵历程:

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民主、科学思想。

(4分)

态度:

全盘否定(反对旧道德;

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道德)。

(2分)

⑶俄国式革命道路。

(2分)理由是: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学习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遵义会议是复习的重点。

建议复习时与必修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明确遵义会议的内容主要是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军事:

肯定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

组织:

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注意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使党和红军进入了抗日的前沿阵地,为后来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例1】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

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例2】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

【例3】

秋收起义中的毛泽东

毛泽东(1935年1月)

问题(13分)

(1)连连看

()1926年5月A、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作为中央特派委员领导了秋收起义

()1927年9月B、增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1932年10月C、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

()1935年1月D、被撤去军事指挥权的职责

(2)导致毛泽东“辞职”与“撤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概括毛泽东先后两次“任职”后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5分)

答案

(1)CADB(4分)

(2)“辞职的原因”:

大革命时期,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机会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进一步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活动,国共合作面临破裂)(2分)“撤职的原因”:

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人照搬苏联经验,王明为代表“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3)1927年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委员领导了秋收起义后,将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而到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并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研讨高考】

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考点】“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解答时联系“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

B项是次要原因;

C项不是原因;

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

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

故选A项。

【答案】A

2.(2011年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

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大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

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故选B项。

【答案】B

3.(2011年上海历史,24)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基本史学知识。

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

①③属于历史阐释,②④分别是对时间和会议作出的评价。

4.(2011年上海文综,29)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解读能力。

首先从时间信息“1928~1934年”就可以排除A(1919年)、C(1937年)、D(1949年)。

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使得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

所以B项符合题意。

5.(2011年浙江文综,19)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

”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

【考点】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中国红军万岁”“西北”可以推断出现于1927-1937年间,从“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可以推断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因为瓦窑堡会议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因此C项当为最佳答案。

【答案】C

【巩固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一位历史学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国史的论文中,这样描述某一事件:

“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此事件(  )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卢沟桥事变D.“文化大革命”

2.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动荡了;

第二部分——传播了;

第三部分——愤怒了;

第四部分——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可能(  )

A.维新变法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3.“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孤独;

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弱小。

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己的同盟。

”材料中的“我们”是指(  )

A.中国国民党B.中国共产党C.共产国际D.其他民主党派

4.2012年初王老师在执教省优质课时,在探究活动中给出了以下提示,这一活动的中心议题可能是(  )

A.武昌起义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D.井冈山会师

5.右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

6.“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为此,他作出的选择是(  )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B.发动国民大革命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7.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9.中央电视台组织青少年进行“红色之旅”活动,他们从江西出发,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将到达陕北。

这一活动是为了纪念(  )

A.武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红军长征D.北伐战争

10.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

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是(  )

A.参加中共一大B.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领导秋收起义D.遵义会议确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先例

11.《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

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12.2011年7月在建党90周年庆典胡主席讲话中,提到在上世纪的上半叶革命实践中,我党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独特道路。

这条道路可能是(  )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汇报》1938年1月在上海创刊。

1947年,上海《文汇报》及《联合晚报》、《新民报》被国民党政府封闭,部分报社同仁一路辗转到了香港,在各界爱国人士的帮助之下,《文汇报》在香港复刊。

1949年解放后,上海《文汇报》又在上海复刊,所以就形成了两家《文汇报》,目前,这两家报纸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但大家都在用同一个报头,只不过香港《文汇报》是竖的,上海《文汇报》是横着的。

材料二 《解放日报》原是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

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通知:

“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

《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

材料三 1938年5月4日《文汇报》社论标题是“新五四运动”,回顾历史,分析原因,也表达了具有时代感的五四精神:

“历史上决没有侥幸成功的事,……其实我们要看当时的背景,外来之压迫,方日益加甚,猛虎眈眈,垂涎欲滴;

而内部仍漆黑一团,分崩离析,一切反动的军阀,政客,遗老,汉奸,正群舞其毒爪,使国家命脉,一息仅存。

五四的发动,正是当时环境中必有的结果;

正如目下的对外抗战,已到了投石堕地,不落不止的境地。

(1)根据所学知识,用史实列举材料三中历史上“五四运动”和“新五四运动”社论写作时的背景。

(2)1946年5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的五四社论是:

“纪念五四,贯彻为(  )的斗争。

”请结合当时中国的形势和任务,分析社论标题的括号中应当是什么内容?

(3)根据上述材料,从这两个历史时刻、这两份报纸发表纪念“五四运动”的社论看,你能够分析出其中蕴涵着的中国民主革命必然胜利的原因吗?

(4)综上,你觉得中国的“五四精神”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农民运动不迅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

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