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6588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

《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佛学东渐文档格式.docx

调息、

制感(控制感觉与外界分离)、

执持(心凝于一境)、

禅那(经过四禅阶段)、

三昧(达到瑜伽的最高境界,意为“定、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瑜伽,梵语物物相应之义。

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

C、耆那教:

苦行、自律、轮回。

二、佛学理论体系:

缘起法或因缘法,是佛陀思想、佛教教义的基石与纲宗,甚至被强调即是佛法——佛的“法身”。

《阿含经》中多处有“若见缘起即为见法,若见缘起即为见佛”之说。

缘起法的具体内容:

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一切现象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存在,随所依赖条件的消灭而消灭。

诸现象所依存的条件,称为因缘:

因,谓起主要、内在作用的条件;

缘,指起次要、外在作用的条件。

依赖一定的条件而生起,故名缘起,亦名缘生。

缘起法三大性质:

1、无动作:

没有所谓的“第一启动者”和造物主;

2、性无常:

凡因缘和合而生起、存在的现象,接处于生灭变易之中,不能永恒常住,这是一切现象常住不变的本性。

3、有堪能:

因缘和合,便产生特定的作用、功能。

1、十二因缘——对人生的基本判断:

人生都是痛苦的,导致痛苦的根源在于十二因缘。

A、无明:

痴暗不明,不知真实,具体指不明缘起、无常、无我及善恶因果等真理。

痴、愚惑。

没有理性光明、这是人不能自觉的根本。

B、行:

生的意志及思虑、语言、行为等活动,行的语义为有目的的活动。

实现欲念的潜在与明显的行为能力。

C、识:

心理活动的根本、深层意识。

认识与分别的能力。

D、名色:

名指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

色,意为质碍,主要指具体物质、具体物质结构的人的身体。

名色即身心统一体。

E、六处(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器官开放,使色声等“六尘”进入内心。

是六种主观与客观接触的渠道,六种感官引起的六种感觉。

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得到的感觉和认识,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

由六根起“六识”,即色、声、嗅、味、触、意。

F、触:

感知器官开放,接触外界环境,从而形成感知。

指身与物、心与境的接触,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界接触。

G、受:

内心对外界刺激的领纳、感受,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

H、爱:

指执着的获取欲望。

于是产生贪婪、欲望、渴求,有内在的渴望转向外在的获取。

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爱好。

I、取:

执着、追求的某种东西,其中又分为:

“欲取”,对三界中一切所有的欲望;

“见取”,持某种见解;

“戒禁取”,执某种戒条、禁忌为正确;

“我语取”,执自己所说为正确。

详见《俱舍论》。

J、有:

三界的生命形态,分欲有(欲界生命)、色有(色界生命)、无色有(无色界生命)“三有”。

由于人的执着、愚昧,本来空幻假相、镜花水月的世界,在人的渴求、欲望和不断攫取中,幻化成了真实的世界,就是“存在”,即“有”,看起来存在的世欲世界。

佛家所谓“三界”——众生生存的三大种类:

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

《俱舍论·

分别世品》第三:

“地狱等四及六欲天,并器世间,是名欲界。

”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及六欲天的总称,以此界众生都贪恋食、色、眠等诸欲,故名。

色界:

凡诸事物如六根、六识等足以引起变碍者,即因缘有形之万物称“色”。

此界诸天,有固定形状的物质、身体,无男女诸欲,常住于安乐恬静的禅定中,故名。

无色界:

指无固定形态的物质、身体,纯精神的世界,寂定的心甚深禅定之中。

分别世品》:

“无色界中都无有处。

以无色法无有方所。

过去未来无表无色不住方所。

理决然故。

但异熟生差别有四。

一空无边处。

二识无边处。

三无所有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

如是四种名无色界。

佛家所谓“六道(五道)”——众生死后的六(五)种去处: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K、生:

生于三界六道之中。

人好像真的生存在自己主观幻想建构的世界中,人永远在三界中轮回生存,永远无法解脱。

L、老病死忧悲恼苦:

现实的苦果,陷入无尽的苦难之中。

除非从佛学道理中获得“无生”或“涅槃”,方能“跳出三界外”。

佛家认为纷繁复杂的世间现象和事物,都是由于内心“无明”之“因”与各种关

系与条件的“缘”偶然凑合而生,此谓“缘起”。

这种暂时、虚幻的凑合,由于(人的)“无明”而被当作真实,于是引起了人的渴求、欲望,求之不得,徒生烦恼;

求之而得,又会产生新的渴求、欲望,永不满足,所以它就成了人生苦难的根源。

“三毒”——贪(贪婪)、嗔(愤怒、嫉妒)、痴(执著顽固)

2、四谛(四圣谛):

四条圣智所见、真实不虚、不可移易的真理——解脱之道:

A、苦圣谛:

对人生诸苦、人生缺陷的揭露,具有人生价值评判的意味。

B、苦集圣谛:

阐明老病死忧悲恼苦等苦果如何生起、以何为因。

《阿含经》所举三毒、四倒、五盖、七结、八魔军、十六心垢、二十一心秽等。

引起生死苦恼的三大程序:

由“惑”生“业”,由“业”生“苦”。

以“三毒”最为根本。

“集”梵文、巴利文原为“生起”之意;

中文,集,成也。

C、苦灭圣谛:

只要从心中止息、消灭造成诸苦的根源——烦恼,便会从生老病死中获得解脱,超越生死。

烦恼止息,诸苦永灭,名为“涅槃”,是佛陀的理想境地和最终归宿。

涅槃的含义:

梵文、巴利文意为息灭、止灭或吹灭的功能、境界。

具有消极(否定)和积极(肯定)两个方面作用:

消极(否定)方面,涅槃具有止息、灭尽之义,指烦恼的灭尽、生死轮回的永息比如火焰(炽燃的烦恼)被大风吹灭。

《杂阿含》卷一:

“贪欲永尽,嗔恚永除,愚痴永尽,一切烦恼尽,是名涅槃。

”积极(肯定)方面,不是一般理解的和尚死亡的美称和空洞无物的可怕境界,而是一种在息灭了烦恼之后所达到的无生无死、不生不灭、永恒安定的心灵或生命境界。

涅槃只是息灭了心中所起躁动不已的烦恼,不是息灭全部生命活动和心的全体,因而它不是生命的死亡和心识的断灭,而是生命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比如海面上动荡不停波浪的停息,不是大海的消灭、消亡,而是大海本有的清澈明净的显现。

D、苦灭道圣谛:

讲息灭烦恼、达到涅槃的路径、修行方法。

主要为“八正道”,详则为“三十七道品”,略则为“戒、定、慧”三学。

八正道:

正见:

正确的见解,有关佛学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缘起和四谛的智慧。

正思维:

指在身、语行为以前正确的意志或决定。

正语:

正思维后所产生的正确语言。

正业:

正思维后所产生的正确行为。

正命:

正确的生活。

以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以及每天过规律的生活。

正精进(勤):

鼓足勇气、正确的努力趋向理想。

正念:

具有正确的意识,不能漫不经心,要时刻不忘其理想目的。

正定:

为得到正确的智慧,同时运用这种智慧,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心神安宁,精神集中,达到身心高度统一。

正确的禅思,摆脱杂念,潜心修行。

“戒、定、慧”三学:

戒:

用外在的纪律、规范节制、约束人的思想、语言、行为,安顿心灵、寻求平和。

五戒——《长阿含经》第十七:

“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八戒——五戒加上不用豪华床座、不装饰打扮及视听歌舞、不食非时食。

定:

用自己心灵的力量对欲望、感情进行约束,以实现对寂静空灵心境目标的追求。

慧:

用理性对人生因果关系和宇宙本来面目进行分析、反思,达到洞察人生与宇宙的智慧,从而实现理智上的解脱,回归纯粹的心灵境界。

以医生治病类比四谛:

苦谛——病症、集谛——病因、灭谛——治疗目的、道谛——治疗手段。

日本学者水野宏元

四谛可概括成入世、出世两对因果:

入世因果——集谛、苦谛;

出世因果——道谛、灭谛。

3、三(四)法印——佛法的特征:

佛教的基本原则,用来识别经典、说法是否为佛法,即其真伪性的印鉴、标志。

A、诸行无常:

世界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而是生灭变化的,人生也总是处在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变化之中。

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成势,无常形。

B、诸法无我:

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刹那生灭,一切存在都没有固定的本性、常一主宰的实体。

所以人必须去欲除念,达到“无我”的思想状态,才能解脱。

我,是“自在”,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常恒不变的自主自宰者。

“我”具备四个特点:

永恒、不变、独一、自主。

C、诸行皆苦(一切行苦):

甚至人生诸乐也是苦。

D、涅槃寂静:

人彻底摆脱了外在事物的牵累,摈弃了主观的感受,从现世苦难中超越出来,寻找到了空寂恒久的归宿。

4、三藏——佛学结集的文献载体

A、律论三藏和经典论典是两个概念,经典有三藏经典,论典也有三藏论典。

凡是佛说的都叫经典,在经典里面,既有佛说的经藏、也有佛说的律藏、也有佛说的论藏。

比如《般若经》就是佛经的论藏,当然不只《般若经》,凡是讲人无我、法无我的一切经典,都是经典中的论藏。

要区分开经典和经藏,论典和论藏,律典和律藏,要分清楚典和藏的区别。

经典是佛说的,论典是菩萨著的,经典有三藏:

经藏、论藏、律藏;

论典也有三藏:

经藏、论藏、律藏。

经藏:

主要讲方便和智慧两者当中,以方便内容(包括:

菩提心、布施等)为主题的一切佛的经典以及各大德的论著叫经藏。

律藏:

以戒律内容(包括:

行为规则等)为主题的一切佛的经典以及各大德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叫律藏。

论藏:

在方便和智慧二者当中,以智慧为主题的一切佛的经典以及各大德的论著叫论藏。

B、梵语tri^n!

ipit!

aka^ni,巴利语ti^n!

aka^ni。

又作三法藏。

藏,梵语pit!

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

(一)指经藏、律藏、论藏。

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

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

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

(二)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

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

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

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a经藏(梵su^tra^nta-pit!

aka,巴sutta-pit!

aka),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

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b律藏(梵vinaya-pit!

aka,巴同),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

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

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c论藏(梵abhidharma-pit!

aka,巴abhidhamma-pit!

aka),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

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

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

论藏又称论部,与摩呾理迦(或摩得勒伽,梵ma^tr!

ka^,巴ma^tika^,意译作本母、论母)、优波提舍(梵upades/a,巴upadesa,意译作论议)具有密切之关系。

A、经:

佛说为经。

B、律:

规定教团道德生活的文献,戒规系统十分严密。

C、论:

对经、律二藏的论述与注解。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载,三藏之所显与等流等各异,经藏乃次第之所显,律藏为缘起之所显,论藏为性相之所显;

经藏为力之等流,律藏为大悲之等流,论藏为无畏之等流;

经藏系种种杂说,律藏系讲说诸学处,论藏则分别诸法之自相与共相。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

(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

(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

(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

(四)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

(五)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

(六)为成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

(七)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

(八)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

(九)为通达法及义,故设立阿毗昙。

释氏要览卷中亦援引阿毗达磨集论之说,谓经藏乃用以对治疑烦恼,律藏对治受用二边之随烦恼,论藏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

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于三毒,而谓律藏可断除贪欲,经藏可断除嗔恙,论藏可断除愚痴。

有关三藏之次第,迄无定论,或谓若就三藏结集之先后而言,则其次第为经、律、论;

若就行修之顺序而言,则为律、经、论。

若将此三藏配于三学,则经相当于定学、律相当于戒学、论相当于慧学。

同时,经亦包含戒、定、慧三学,律包含戒、定二学,论唯包含慧学。

其他尚有由各方面立三藏之别者。

原来三藏系指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圣典,亦即小乘之三藏教(藏教),其后此语为大乘所引用,三藏遂有下乘(声闻乘)与上乘(菩萨乘)之别,合此即成为‘六藏’。

凡是以经立宗者,如华严宗、净土宗、密宗、日本日莲宗等,皆称为经宗;

以律立宗者为律宗,如我国南山律宗;

以论立宗者为论宗,如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等。

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别称为经师、律师或论师。

造论弘扬佛教者,称为论主或论师。

精通三藏之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单称三藏。

在我国,三藏之翻译家亦称三藏,例如称玄奘三藏、真谛三藏等。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诵律卷六十、分别功德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分别为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所说之教法,即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合三者亦称三藏。

(一)声闻藏,诠释声闻之理行果。

(二)缘觉藏,又作辟支佛藏,诠释缘觉之理行果。

(三)菩萨藏,诠释菩萨之理行果。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三藏品、阿阇世王经卷下、入大乘论卷上、大乘义章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日本净土真宗,对净土三部经所说之教法(法门),亦称三藏。

据‘教行信证’一书之说,此三者即福智藏、福德藏、功德藏。

(一)‘福智藏’意即圆满成就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乃指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从而谓开显大无量寿经所说弘愿真实之第十八愿之教。

(二)‘福德藏’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定散诸行,从而谓开显第十九愿要门之方便教。

(三)‘功德藏’即阿弥陀经所说以自力回向之名号,从而谓开显第二十愿真门之方便教。

5、佛教的派别

A、原始佛教:

公元前6、5世纪~公元前370年左右。

B、部派佛教:

公元前370年左右~公元150年,称为部派别佛教时期。

先分为上座、大众两部,最后形成所谓的“十八部”。

学问宗教。

C、大乘佛教:

公元150年以后。

大众部中的自由派使原始佛教的宗教信仰适应时代潮流,直接促进了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保守的部派佛教被贬称为小乘。

D、小、大乘佛教的区别:

宗教关怀:

小乘以“阿罗汉”为最终果位,解脱个人生死轮回;

大乘要求成“佛”,自觉觉他,普渡众生。

宗教理论:

小乘主张“我空法有”;

大乘主张“我法皆空”。

宗教修持:

对待佛祖——小乘视释迦牟尼为导师和教祖,视佛为僧众一员,主张佛在僧数;

大乘将佛陀完全神化,进行偶像崇拜。

对待经典——小乘忠于佛说,学风保守,不承认大乘经典;

大乘学风相对开放,承认小乘经典,但以此为基础作进一步发挥。

对待修行——小乘认为出家为必要条件;

大乘认为出家不是必要条件。

修持方法——小乘主张修三学“戒、定、慧”、“八正道”;

大乘主张除此之外,还须同时兼修“六度”:

布施、净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

第二节佛教、佛经的译传与本土化

一、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两条史料

1、公元前2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将佛经口授给博士弟子景卢。

《三国志·

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

西戎传》。

2、东汉明帝8~10年,明帝派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求访佛道。

他们在大月氏国遇到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并得到佛像、经卷,用白马驮回洛阳,在洛阳建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

牟融《理惑论》。

二、佛经的翻译与西行求法

1、译经:

A、安世高:

首次系统介绍小乘佛教。

B、支谶:

首次系统介绍大乘佛教。

竺法深、道安、竺法汰、支道林、支愍度等。

C、鸠摩罗什:

使国人对于般若学有相当圆满的认识。

D、僧肇:

《肇论》,中国僧人开始正确理解印度佛教的标志。

2、求法:

A、曹魏时期:

朱士行,前往于阗地区寻找大品《般若经》原本。

先驱。

B、东晋时期:

法显。

C、唐代:

义净、玄奘。

3、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

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玄奘。

三、中国社会接受“僧伽”、“寺院”等僧团社会组织形态的过程

1、僧人与魏晋士大夫的沟通

2、僧团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3、僧团组织真正合法进入中国社会: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四、佛教的本土化——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1、佛教在中国生存、发展的需要

2、中国八大佛教宗派:

A、天台宗

B、三论宗

C、法相唯识宗

D、华严宗

E、净土宗

F、律宗

G、禅宗

H、密宗

3、三大“法难”与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加速

第三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学对儒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

二、佛学对道教的影响:

三、佛学对玄学的影响:

1、本体论:

诸法无我——以无为本

2、玄佛互释:

以佛释玄——僧肇(本无、心无、即色——贵无、崇有、独化)

四、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常被当成纯文学而研读着。

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了一部《百喻经》。

这部经所叙述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译为白话文发表在今天的报刊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

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意境、新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

《法华》、《维摩诘》、《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

《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创作。

为使佛化普及而盛行于古代的梵呗,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学:

变文,这是把佛经内容演变为方便讲唱的通俗文词。

敦煌石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都是文词酣畅、想象力丰富的大众化文艺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渊源。

此外经由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语录体,这种朴素而活泼自由的口语文体,径相为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了各种语录。

此外音韵学,如同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总之,佛教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表现丰富多彩。

1、佛教文学:

“三藏”中除“论”之外,“经”、“律”都极富文学价值。

2、佛教与中国通俗文学:

变文、宝卷、小说。

3、佛教与中国诗歌:

A、对诗歌格律的影响:

声明——四声;

八病。

沈约

B、对创作思想的影响:

空寂——自然、宁静。

谢灵运、王维(诗佛)、苏轼

4、佛教与中国散文:

A、概念的分析:

因明——古印度逻辑学。

韩愈《原道》。

B、比喻的运用: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八喻”——顺、逆、现、非、先、后、先后、遍。

C、论辩的影响:

重视逻辑推演。

5、佛教与文学理论:

A、佛学的思辨性、严密性对文学批评著作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晚年出家。

B、境界说:

C、以禅喻诗:

严羽《沧浪诗话》。

五、佛学对其他艺术的影响:

1、绘画:

(1)佛画

A、注重精神实质:

顾恺之《维摩诘像》;

贯休《十六罗汉画像》。

B、反映现实生活:

C、借鉴表现形式:

“晕染法”

D、佛教绘画世俗化:

(2)文人画:

受禅宗影响极深

A、主观心灵抒发表现:

禅宗强调“心”。

B、物我同化创作追求:

禅宗“心物合一(物我同化)”—“物我两忘”—“物我泯灭”;

艺术追求“物我不分”、“物我两忘”。

C、含蓄朦胧审美理想:

禅宗“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不在声色又不离声色”——“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含蓄、朦胧、不可言喻;

审美取向含蓄、朦胧、淡泊、悠远、空灵。

王维:

最早将禅宗意境说融进山水画创作。

运用禅宗澄心观照的审美方法,将禅的意境、画境、诗境融为一体,被看作问人画的鼻祖。

(3)绘画批评鉴赏:

以禅宗美学思想为尺度——含蓄、自然、清空

2、书法:

重感情、心性,作品要表达“言外之情”、“弦外之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

草书成为首选字体。

张旭、怀素等。

3、雕塑:

4、音乐:

5、建筑:

A、佛寺建筑:

B、石窟建筑:

C、佛塔建筑:

六、佛教对民俗的影响:

1、民俗节日:

(1)、佛诞节:

(2)、盂兰盆节:

七月半

(3)、佛成道节:

腊八

2、生活习俗:

(1)、佛、菩萨信仰:

(2)、丧葬习俗:

“七七”

(3)、放生习俗:

(4)、颂经、写经习俗:

3、语言习俗:

佛教文化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古代学者虽然注意到了双声、叠韵等语言现象,能够运用押韵来进行文学创作,甚至使用了譬况、读若、直音等方法给汉字标音,但由于受汉字这种单音节表意文字的干扰,对于语音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研究手段。

然而,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改变了这一局面。

具体来说,佛教文化对于汉语音韵研究的重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切的产生。

反切是我国古代继譬况、读若、直音之后,又一种汉字注音方法。

它利用两个汉字来拼读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上一下,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并将两者加以拼合就可以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关于反切产生的原因,从古至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汉语音节本身的特点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如果将它们综合起来,可能会得到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答案。

一方面,如果暂时忽略声调,汉语的音节结构一般都可分为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而且汉语音节中存在着大量的双声叠韵关系,这是反切产生的内部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佛教东来,中国人接触了梵文及其辅音和元音两相拼合成一词的拼音方法,在梵汉词语的音译过程中,梵文的语音原理和拼音方法启发人们以梵文为对比系统,反观汉语单音节文字的基本结构,意识到汉字字音也可以分析为声韵两部分,于是,从汉语固有的双声叠韵现象中发现了可以用两个汉字来拼一个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由此而产生了反切,这是反切产生的外部原因。

反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学者对汉语语音结构的认识和语音分析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四声的发现。

汉语四声的发现,与佛教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此,陈寅恪先生、俞敏先生等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

梵语虽是无声调语言,但在咏经时却有三种不同的音乐重音,以求在诵读的抑扬变化之间造成某种特殊的宗教气氛,古印度声明论据此分之为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