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6555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

《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四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Word格式.docx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并不是只有生物循环才能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都可以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当然,生物循环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主要途径,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既是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同步练习

1.读“自然环境某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完成

(1)~

(2)题。

(1)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箭头②可能表示(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大气降水D.蒸发

(2)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代表沉积岩,则①可表示(  )

A.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D.地壳运动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

由本题提供图示可知:

如果椭圆表示海洋,②应是海水水量支出的重要表现,即蒸发;

如果椭圆为沉积岩,①则代表形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

[答案] 

(1)D 

(2)C

2.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

(2)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

(2)“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

A.大气环流B.水循环

C.生物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途径。

(1)题,花朵脱落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各种营养物质,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功能。

(2)题,诗句描写了地表径流的状况,反映的是物质循环中的水循环过程。

答案:

(1)A 

(2)B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它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它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

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

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

举例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

 1.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字母与所代表的化学式、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名称连线。

A ①O2

B②CO2

E③游离氧

G④CO2或重碳酸盐类

(2)图中B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只有成为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

(3)从A~M整个作用过程都是化学元素的________过程。

A、B与C、D、E、H转换的结果,改造了________圈。

F作用的结果,改造了________圈。

[解析] 本题以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为例,考查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

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图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生物的生长发育要依赖于环境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又通过新陈代谢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之中。

[答案] 

(1)A—②,B—①,E—④,G—③。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溶液

(3)迁移 大气 水

2.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

(1)~

(2)题。

(1)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2)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题,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大量CO2,被绿色植物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吸收,所以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

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2)题,臭氧空洞是由制冷设备释放的含氟物质造成的。

(1)C 

(2)D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各要素在不停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

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举例: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mm。

主要原是

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思考:

那么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气候

植被

地貌

土壤

水文

干旱,多风沙

植被稀少,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多风蚀地貌

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少

流量小,多为内流河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

东北森林的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过度砍伐原始森林---水土流失---土壤

肥力下降,沟壑纵横---旱涝灾害增多---最终导致气候变干,环境恶化。

总结:

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

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

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揭示了构成环境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故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

[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

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

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

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2.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请根据下图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

的结果填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①减少 ②减轻 ③水位升高 ④阻隔洄游动物往返迁移,陆生植物被淹没 ⑤湿度、云量增加,气温日较差减小

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2、自然带

(1)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

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由于受海洋水汽

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比较项目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

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

叶林带

中纬度(40°

N~60°

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判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

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1.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读图完成

(1)~

(2)题。

①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②下层有灌木的阔叶密林③下层无灌木的针叶密林④下层无灌木的针叶孤立林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B.②

[解析] 第

(1)题,读图分析可知,距地面6米以内,①的防风效果最明显,故选择A项。

(2)题,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选择②最符合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A 

(2)B

2.读下面的“中国部分区域图”及下列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的佳句,完成

(1)~

(2)题。

(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附近)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流量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反映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1)题,本诗句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景色的差异,这反映的是由太阳辐射不均引起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题,“春风”是指夏季风,这体现了由海陆位置差异导致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

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5、雪线的分布高度

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

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阴坡低于阳坡;

缓坡低于陡坡。

6、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

 

影响山地垂直带的因素分析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因素

①纬度:

若海拔相当,纬度越低,山地垂直带谱越多;

纬度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②海拔:

若纬度相当,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多;

纬度越低,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③相对高度:

若纬度相当,山顶与山麓的相对高度越大,山地垂直带谱越多;

相对高度越小,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2)影响山地同类自然带海拔高低的因素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水热状况越好,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纬度

越高,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②坡向:

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在阴坡分布的海拔更低;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

(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山地垂直带的判读方法

(1)通过山地基带名称确定所处的温度带

基带是指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如某山地的基带是常绿阔叶林,

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南坡与北坡同类自然带的高低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说明南坡热量更充足,为向阳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

反之,则为南半球。

(3)通过南坡与北坡自然带谱的数量判断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山地向阳坡热量充足,自然带谱的数量多于阴坡。

如果南坡自然带谱数量

多于北坡,说明南坡热量更充足,为向为阳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

1.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解析] 由图可知珠峰南坡相对高度大、基带的纬度低、海拔低,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变化幅度大于北坡,因此A项正确;

考虑坡向,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相同海拔比北坡温度高,主要影响相同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故B项错;

坡度大小与自然带复杂程度无关,故

C项错;

山的南坡、北坡海拔应相同,故D项错。

[答案] A

2.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图回答

(1)~

(2)题。

(1)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  )

A.山东半岛

B.欧洲西部

C.澳大利亚东南部

D.圭亚那高原

(2)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D.北坡处于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好

(1)题,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比南坡高,说明北坡的热量条件比南坡好,故该山地北坡向阳,应位于南半球,排除A、B、D,答案为C。

(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北坡为阳坡,自然带谱完整说明水分条件较好,应位于迎风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