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6170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咏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真诚是教师有效运用教学机智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对于课堂上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如果教师只一味地训斥,只能破坏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长此以往,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得不到安全感。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意外的说法或行为,采取幽默的方法,以真诚的爱心既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化认识。

三、机智灵活,随机应变,柳暗花明

教学机智是教师才情与灵感的瞬间迸发,这来源于教师丰厚知识底蕴和独特的教学个性。

一个高明的教师经常能把课堂的偶发事件行云流水般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寥寥数语,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

咏雪教学反思3

当教学完成后,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丧失情趣。

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应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

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

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

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

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

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

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6、旁征博引,指导积累:

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咏雪教学反思4

《咏雪》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全文微言大义,不足100字,却生动地记叙了东晋名士谢安与晚辈谢朗、谢道韫讲论文义,通过二晚辈回答的对比,赞赏了才女谢道韫的智慧和才华。

文章在对人物的刻画以语言为主,摹写三人仅用三句对答,人物性格却跃然纸上。

这点也正可以作为课本剧的突破口。

拟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表演的形式,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内化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人记事的水平。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短文浅显易懂,便简单的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进行翻译然后结合记叙文六要素的梳理和刻画人物方法的总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结合人物的特点,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设计表演。

课后,看着手上的准备的关于《咏雪》的翻译小练习,感受颇多。

经过多年的教学,应该说自己在课堂教学流程的操作上和具体教学技能的掌握上,还是比较的成熟。

前几年,很重视课堂教学精心雅致的语言的锤炼,也醉心于化繁为简的课堂驾驭能力的学习。

但近两年,教学上却越来越功利。

常常通过练习检测让学生夯实基础。

在优化课堂教学,精细过程管理上下的功夫却越来越少。

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参与和思维训练,忽视了熏陶渐染在母语习得中的重大作用。

过分的强调了以练代讲,而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感谢这堂课给了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的机会,应该多花点心思在自己的教学。

咏雪教学反思5

本课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除字词句翻译外,各小组还必须针对课文内容自行设计题目及答案,小组之间展开问答竞赛。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较高,能够大胆表述各自见解,获得知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这一环节,虽然学生课前有准备,但准备得不够充分。

个别学生没有理解课文,照搬照抄参考书的问题及答案。

此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教学,个别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完全依赖其他小组成员,存在侥幸、蒙混过关。

教师应通过在课前进行认真检查,杜绝这类问题出现。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认真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设计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参与面更大。

在学生相互问答环节,我出现了一个疏漏。

有学生认为“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

儿女"

是指子侄辈,家庭中年轻一代。

我否定了这个答案,其实这是正确的。

这是我备课不充分的原因。

以后在备课上一定认真,细心。

决不出现一个纰漏。

咏雪教学反思6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

教学时紧扣华山的“高”,以读为主,辅以简笔画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才华。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文紧扣“高”字,先以“艰难”暗示学生华山的陡峭和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具体描写华山。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我顺势引出“艰难”这个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艰难”一词。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再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形式反复朗读,而“除了、都、远远近近的山、山腰间、那么近、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通过简笔画来理解,感悟、品味,并把感悟运用到朗读中去,课文自然就能读透。

“华山真高哇!

”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

学生一次次地读,感情得到一次次提升和升华,最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尽情表达。

《新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中是多么重要。

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开始。

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华山的壮美,加上我的适时评价,学生吟诵古诗的情绪高涨,课堂增加了情趣,调动了气氛。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到位,朗读指导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些方面努力。

咏雪教学反思7

在新的学年里,带领新的班级,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既紧张又欣喜。

虽然只有一个班的语文课,但我对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和其他老师讨论、积极准备着。

这次汇报课《咏雪》,文章篇幅短小,文意简单,文章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

虽然没有直观评论,但文章最后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

让我们很快就可以了解到谁的更好。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

文言文较为简单,理解不是难事。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

课前,我预设是:

以诵读带领学生疏通文意。

首先,听朗文。

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朗读节奏,并整体感知课文。

随后分小组齐读,找同学示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读错的字,然后就写在黑板上,读完后给他们纠正。

然而,由于我的疏忽朗文出现错误,同时多音字板书时没有将词语书写出来。

没有做到严谨教学。

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我认为很有必要。

读了几遍课文,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知。

随后进入到了“译读课文”环节。

我原本设定,先让同学提出预学阶段不理解的重点字词由学生协助讲解,随后小组讨论通篇文章的翻译。

这样可以培养了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许是因为紧张看错时间,将学生展示时间缩短;

同时又没有将“咏雪”的精采句子进行解析。

随着铃声的响起,就不得不中间掐断;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需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成为一个合格的导学者。

学习控制课堂、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经过这次的讲课和听课活动,感觉到了很大的差距。

自己还有非常多需要修炼的地方,教学之任于我,任重而道远。

感谢这堂课给了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的机会。

咏雪教学反思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笔者读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即兴教学,联系生活

文中说太傅给侄子们讲诗文,他并没有正襟危坐、严肃刻板地按即定计划进行教学。

而是即景生情,设疑、引导学生设喻描写当时的雪景,把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实践中。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

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一下子雪下大了,孩子们可能把注意力转向了门外的雪景。

他没有批评孩子们的不专心,而是接着讲他的诗文,因情设疑,让孩子们用刚才学的知识描写此情此景。

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用深化所学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的背景下,我们应有所启示:

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一定要死板地只教教科书上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课中可以停下来随机引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教学生动有趣,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教学要因势利导,即景教学,即兴提问,即兴作答,既开发学生思维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就是一个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实例。

在新课程标准下指导的教学,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教科书,而忽视学生主体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体差异及当时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二、自由讨论,平等对话

在太傅出题后,胡儿与道韫都回答了问题,他们各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自由的讨论,这样的回答也许很多,但作者只录下了这两个,太傅对这两种回答,只是“大笑乐”,并没有明确表示谁对谁错,谁优谁劣,十分耐人寻味。

在学生回答意思基本正确的前提下,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辨别优劣,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平等对话,自由表达,自然地发展,自豪地做人,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划分优劣的等次。

特别是在学生答错的时候,不要怒目呵斥,更要耐心启发、悉心引导。

报之以微笑,鼓励学生再来一次,重试一次。

三、问题开放,自由回答

文中的问题:

“白雪纷纷何所似?

”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有无穷无尽的答案,而学生可以自由的回答,只要符合生活实际就行了。

我们以往的提问往往只设定一个“标准答案”,把学生往自己设好的圈圈内引,把学生往一个目标带,限定学生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创造力,把许多天才扼杀在摇篮中。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深入反思自己,尽力设计开放的问题,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的思维。

咏雪教学反思9

《咏雪》是一篇小短文,内容极为简单,学生通过“读――再读――诵读”掌握了课文内容。

于是我便讲古诗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补诗,将文中“白雪纷飞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句看做是七绝的前三句,启发学生补出第四句,列在黑板上,学生开动脑筋写出了许多语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自然美景各相异”一句与前三句联在一起很顺口,而且还起到了总结全诗的作用,因而便选了这句构成了一首诗。

通过练习,学生学会了仿写古诗。

迁移练习找出古诗中“咏雪”的名句,更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了观察的好处。

学生们还将这些咏雪的名句加以整理,摘抄到了本子上,做为一种积累。

未找出咏雪方面其他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比较阅读的机会。

咏雪教学反思10

《咏雪》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

那这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学习古人的智慧。

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

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

为什么?

”。

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

这与学生平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

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

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咏雪教学反思11

《咏雪》选自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

古代小说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

《咏雪》一文篇幅短小,辞意简单,文章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语言”不好,一望而知。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虽不多,但读懂此文亦不是难事。

在教学之前,我预设的教学流程是:

读通(读准字音)――读顺(理解内容)――读美(再现情景)。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那天天气虽冷,外面一直飘着雨,可我心中豪情万丈,在脑中将教学过程回顾了一遍,信心十足的走进了课堂,引领学生直面文本。

师导: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有才气少年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讲述了“曹植七岁做诗”的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曹植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教学环节有条不紊,我因势利导,带着学生读准字音,默读课文注释,消灭了重点字词的意思,说了译文,去掉标点检验了学生的朗读,接着,准备评析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用“写出了”,或“表现了”“说明了”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写出了故事发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俄而雪骤”说明了雪是由小到大,也写出了谢太傅出题的原因。

生3:

“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太傅对他们的回答很满意。

生4: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说明谢太傅其实更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

为什么呢?

生5:

因为文章只介绍了兄女,而不介绍兄子。

生6:

“公大笑乐”写在“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后,是不是也是因为这句才大笑呢?

整堂课正向我所预设的方向发展,我将带着学生们欣赏这后一句比前一句美在哪里,我意气风发:

“那么,你们认为哪句好?

学生一阵沉默,我继续引导道:

“柳絮风一吹,四处飘舞,雪花呢,也是飘飘洒洒”我伸开双手,模仿雪花飘舞的样子,试图带动学生的想象力,可学生仍是有些茫然。

我有些急了:

“看过下雪吗?

”学生这次倒是很整齐地摇摇头,大声回答:

“没有!

”我愣住了,是呀,我们青田地处江南,又是近海地区,冬暖夏凉,下雪?

实在是难得一见!

突然,有个声音冒出来:

“看过了!

好像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纷纷点头,我正暗自庆幸,谁知学生马上又因为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开始争论起来!

我急忙拉回他们:

“想想看,那时下雪是怎样的情景,或是回忆一下,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下雪的情景?

”学生又是面面相觑。

这时,一只手怯生生的举了起来:

“老师,我去年到哈尔滨旅游,看到过雪!

”我大喜过望:

“快说说看!

”“可是”“没关系,大胆说!

”学生受了鼓舞,大声地说:

“老师,我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竖起了耳朵,“因为那雪,用手抓起来,是冰晶一般的,更像盐!

不要说学生纷纷点头,我更是意想不到――刚才这一切,都是我备课时疏忽了的问题!

天气越来越冷了,学生们继续争辩着。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个突发事件,我该怎么办呢?

也许是天公作美,窗外居然零零落落地在雨丝中飘起了些许雪花,渐渐的,白色主宰了天空,下雪了!

一个学生尖叫起来,其他人都来了兴致,纷纷把头朝向窗外,个个喜出望外。

我当机立断说:

“同学们,那么接下去的时间,我们就去外面欣赏雪景!

”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我继续说:

“我们边欣赏,边思考,究竟哪个比喻更好,同时,我们也再想想,还能不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

”学生一涌而出,沉浸在了喜悦的气氛中

第二天,我再次走进了教室,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眼神,心中不由一阵激动!

昨天,我们欣赏了雪景,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和我们昨天观看的下雪相比,速度太快,雪应该是飘,和柳絮更像,而盐只能是用落!

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下落的路线太直,雪会随风起舞!

我倒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雪落在手心里的感觉,是冰的,手感和盐相似,而柳絮应该是暖的。

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两种比喻都非常高明。

从物质上分析,雪更像盐,而从感觉上分析,雪像柳絮,只不过因为两个人比喻的角度不同罢了。

而且,我觉得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比喻,和两个人的性别有关系,女孩子更浪漫些,而男生比较理性,所以有盐和柳絮两种截然不同的比喻!

我不仅为和学生们为他的精彩发言一起鼓掌大笑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接着,学生们又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雪,像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着,来到人间,扑进大地母亲的环抱里!

飞雪,如不惧人的小蝴蝶,扇动着着翅膀,随着风,四处乱撞!

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又如芦花般,在天空中飘飞!

有学生反对了:

你怎么一个人把所有的比喻说完了?

学生们又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心想:

多亏了这一场雪呀!

教学反思:

(一)备课也要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发展和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教师已经预设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形。

在本课教学中,我本想利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读与说,顺势说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较之前者更胜一筹,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学生们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忘记下雪时的情景了”,并且根据自己的认识,指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比喻更好!

这样的回答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符合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我想,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起的,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备课时,也就没有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学情,须知,备课也要备学生!

(二)让学生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心理研究表明: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的最活跃;

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而学生,对老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朋友关系,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师道尊严的国度里,似乎很难产生!

学生往往顺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向着教师预定的目标前进,生怕触犯了教师的权威,这样,必然会限制他们的思维!

本堂课的教学,原本一课时就能完成,但学生并没有按我的预设前进,他们所说的,是我没有想到的;

但是他们说出了真话,我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何况,从学生语文积累的角度来讲,通过第二课时对雪的再分析,取得的效果定然比我原先设计的要好!

更何况,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既是如此,两节课又何妨?

(三)就地取材,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

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本是想通过文言文的三读“读通,读顺,读美”来达成教学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上!

谁知学生居然对雪没有具体的概念!

当发现阅读主体的个人体验游离文本之外,我一下子没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有点慌但却想不能阻止学生们的声音,所以继续请同学们说下去,而学生居然又说出了一个与教师预设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完全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预设与生成产生了偏差!

幸好,一场及时的雪,使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