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居住区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26
中高层
17~24
15~22
14~20
高层
10~15
组团
25~35
23~32
21~30
16~23
13~18
12~16
8~11
3、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①住宅用地②公建用地③道路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保留用地,不可建用地
1.居住区用地
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类用地的总称。
①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包括宅旁绿地、宅间小路等。
②公建用地是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专用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回车场等。
③道路用地指区内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不包括宅间步行小路和公建用地内的专用道路。
④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于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以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住宅用地(R01)
50~60
55~65
70~80
公建用地(R02)
15~25
12~22
6~12
道路用地(R03)
10~18
9~17
7~15
公共绿地(R04)
7.5~18
5~15
3~6
居住区总用地(R)
100
第二节居住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任务要求
一、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色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4、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5、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6、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二、目标与要求
1、安全是一切生活的根本
安全防卫、物业管理、交通安全、社会秩序、人权保障、邻里关系等方面。
2、卫生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保障
采光、通风、日照,无三废污染,水、空气质量,建筑及建材健康环保,管网、电网设备完善,无安全隐患,设施齐备,无传染,医疗保健及健身。
3、方便生活行为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分配
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交通通畅,车行人互不干扰,停车设施齐备,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有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必要设施。
4、舒适生活环境与居民心理、生理要求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
建筑功能完善,设备先进,智能化程度高;
活动场地多样化;
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5、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境沟通与交融
环境景观赏心悦目,建筑形式与环境协调,空间丰富多变,整个居住区建筑环境空间协调完整,有较高的品味和审美境界。
三、内容与成果
内容: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具体确定
一般包括:
选址定位、估测指标、拟定规划结构与布局形式、拟定各构成用地布置方式、拟定建筑类型、拟定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拟定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等。
成果:
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
1.分析图
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
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区位条件等。
基地地形分析图:
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分析等。
规划设计成果分析图:
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图、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
2.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
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
用地界线的确定与布局、出入口、道路结构组织、住宅建筑空间布置、公建布点及社区中心布置、绿化设计等。
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
住宅各类型平、立面图、以及主要公建平、立面图等。
3、工程规划设计图:
竖向规划设计图:
道路竖向、室内外地坪标高、建筑定位、室外挡土工程、地面排水以及土石方量平衡等。
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
给水、污水、雨水、燃气、电力、供暖等。
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
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主要街景立面图
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
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设计说明:
设计依据、任务要求、现状分析、设计原则、方法等。
技术经济指标:
用地平衡表、面积、密度、层数、公建配套设施、造价估算等。
四、基地条件分析
(一)政策法规资料
各种相关法规、规范;
上层规划要求;
设计任务书等。
(二)人文地理资料
基地环境特点:
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等。
人文环境:
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故事、当地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等。
居民、开发商、政府、建设等各方面的要求,以及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三)自然地理资料
地形图:
区域位置地形图、建设基地地形图。
气象:
风象、气温、降水、云雾、日照、空气湿度、气压、空气污染程度、小气候等。
工程地质:
地质构造、土壤情况、可承载力、地层的稳定性、地震情况及烈度等。
水源:
地面水的最高、最低、平均水位,地下水位、流向、水温、水质等。
(四)工程技术资料
城市给水管网供水:
与城市管网相连接,管径、坐标、标高、管道等。
排水:
排入河湖、城市管网,连接点、坐标、标高、坡度、材料等等。
防洪:
历史最高洪水位、百年一遇、50年一遇洪水位;
当地对排洪的要求等。
道路交通:
道路等级、路面宽度、结构形式,连接点坐标、标高,公交站点位置等。
供电:
电源位置、引入供电线的方向和距离;
敷设方式、有无高压线经过等。
供暖:
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供暖方式,管线敷设、接入点位置、标高、高程等。
规划步骤:
——解读上位规划对该区域的定位
——分析当地相关规范、法规
——现状分析、地形分析
——初定出入口、规划布局结构、公建布置、道路组织等
——确定人口规模、建筑形式、数量、层数、排列方式等
——细化建筑布局、公建布点、道路走向及等级、空间安排、景观规划等
——确定竖向规划、建筑立面形式、给排水等工程
——对全局进行分析比较,修改完善,最后敲定方案。
第三章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
居住区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服务、交通、工作、休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多元多层次有机整体,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共同载体。
第一节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1、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的基本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
居住区——居住组团
2、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的变化趋向
居住区整体环境的主题化与均好性
借鉴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园林学等理论,充实居住区文化内涵,营造多种主题的居住区,从整体到局部细节都贯穿一个主题,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使各家各户都能享受美好环境。
居住组团的小型化与私密性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大家都希望能有一片安静、温馨的环境,能放松身心,与家人朋友交流、休闲,因此尺度宜人、环境优美、内静外动的居住组团成为首选。
道路交通环境的人性化与和谐性
小汽车越来越普遍,因此对居住区道路系统发起了挑战。
除了人车分流、设置地下停车场等动静结合的交通系统外,还要增加道路绿化,使道路景观与居住区整体景观相协调,融为一体。
景观步行道、健康步道、商业休闲步行街等,满足了人们的休闲要求。
第二节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常见的有以下形式:
一、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公共设施均衡布局,成片成块,成组成团的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二、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可以是可见的,也可以是不可见的。
前者常为线性道路、绿带、水系等。
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空间要素沿轴线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支配全局。
三、向心式布局
某些占主导地位的要素,起着全局性作用,其他要素围绕主导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这种形式山地较为常见,道路顺应自然坡度成为环状路网,就很容易形成向心空间。
四、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且共同围绕一个主导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无明显的方向性,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其他次要空间。
也可以因为其独特的空间形态,而成为主导空间。
这种空间形式有宽敞的公共空间和大片的绿地,因而日照、通风条件和视觉环境都比较好,但要注意建筑层数和围合度。
五、集约式布局
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
这种布局形式的优点是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能最大的发挥作用,很好的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要求,对一些旧城改造和用地紧张的地区尤为适合。
六、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感染力,构成“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七、综合式布局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种布局形式,而是多种布局形式掺杂在一起,以一种布局形式为主,兼容多种其他形式而形成组合式或自由式布局。
第三节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住宅建筑——主导,道路系统——骨架,公建系统——核心,绿化系统——点缀、美化
一、道路系统
(一)布置要求
1.使用功能
交通运输:
上下班、上学、购物、搬家、清运垃圾、消防、货运、无障碍通道等。
有利于居住区的整体布局:
合理划分用地、利于建筑布置。
工程设施建设:
利于路下各种工程管线的敷设。
2.安全与防护
行人、行车安全:
人车分流、出入口的设置要合理
与抗震防灾相结合:
保证畅通的疏散通道,消防通道等
3.经济和节约用地
合理选择路线和路基断面:
短捷、顺直、通而不畅;
路网密度合理,合理划分用地。
顺应地形:
平行或斜交与等高线,顺应山脊、山谷,平行河流。
利用现有线路资源:
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的选择材料,减少工程费用。
二)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
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
混合式,自由式等。
2.人、车流组织
•人车混行:
车流量较小的基层道路
人车分流:
人、车行道平行布置;
各设独立
系统;
立交、高架、地道等
3.道路分级布置
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宅间小路
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宅间小路)
4.静态交通布置
静态交通包括:
停车场、回车场、广场、交通岛等。
(三)技术要求
1.出入口
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得小于150米。
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大于80米。
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m×
4m的消防车通道。
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设人行通道。
车行道路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夹角不得小于75°
。
2.尽端式道路
长度不大于120m,并设面积不小于12m×
12m的回车场。
3.道路纵坡i(%)、最大坡长l(m)
机动车道:
0.2≤i≤8.0l≤200
非机动车道:
0.2≤i≤3.0l≤50
步行道:
0.2≤i≤8.0l≤300
无障碍通道:
0.5≤I≤2.5l≤250
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郊区或者近郊居住区,应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不得大于500m。
二、公建系统
一规划布局要求
1.方便使用2.利于形成居住区活动中心3.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4.利于经营管理5.适应社会发展
二公建系统的规划布局
1.社区活动中心、2.教育设施、3.医疗卫生设施、4.基层商业服务设施、
5.市政公用设施
变电站、煤气调压站、锅炉房、居住区停车设施、环卫设施
三绿化系统
公共绿地非公共绿地生态、防护绿地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居住区整体布局,形成规模适宜、分散合理、环境优美、品味高雅的居住区绿地环境。
2、绿化要与各种活动场地相结合,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相结合,形成一个风格统一、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绿化系统。
3、植物的选择上,要适应本土规律,尽量选用本地植物,能反映地方特色;
住宅庭院的植物要选择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进行配置。
幼儿活动区要注意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等的植物,以防伤害到居民。
四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融合,居住区环境与周边环境、本地环境相协调和融合,并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来创造居住区的特色,使之具有文化品位,给人以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2、整体中突出中心:
从居住区的整体来看,公共活动空间是整个居住区的中心。
它是居民进行交流沟通、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等活动的场所,最具凝聚力和聚合性,是社区的象征,代表着社区的精神,也能体现出社区文化和风貌特征。
一般处理方法是用次空间衬托主空间,或以次空间作引导,形成“前导——中心——结尾”的空间序列。
3、连续中沟通交往
尽量使公共活动空间连续,不间断,消除死角,形成流畅、积极的活动空间。
4、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适应环境,防护疏导提高绿化率和绿化质量加大科技含量
第四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住宅用地是居住区内占地最多、起主导作用的用地。
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住宅选型、住宅的合理间距与朝向、住宅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及住宅层数、密度等。
第一节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
住宅选型主要考虑的是住宅标准、住宅套型和形体。
住宅建筑布置主要考虑房屋间距(日照间距)、朝向。
1、住宅建筑选型要点
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
适应地区特点
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利于“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进深、面宽、层高——11m10cm
提高科技含量利于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建筑层数
2、住宅的合理间距
住宅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
若无特殊说明,住宅间距指的是正面间距。
1)日照间距
住宅的日照要求以“日照标准”来表述。
决定日照标准的因素有地理纬度和城市规模的大小。
在计量方法上,规定两级“日照标准日”,即冬至日和大寒日。
“日照标准”则以日照标准日里的日照时数作为控制指标。
因此,“日照标准”可概括为:
不同建筑气候区、不同规模大小的城市地区,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内的有效日照时间带里,保证住宅建筑底层窗台达到规定的日照时数即为该地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底层窗台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
◆标准日照间距
即当地正南向住宅,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
式中:
H=H1-H2其中:
L——标准日照间距(m);
h——日照标准日太阳高度角
令a=1/tghH1——前排建筑屋檐高度a——日照标准间距系数。
则:
L=a×
(H1-H2)H2——后排建筑底层窗台高度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
当住宅正面偏离正南方时,其日照间距以标准日照间距进行折减换算。
L’=b*L
L’——不同方位的住宅日照间距;
L——正南方向的住宅日照间距;
b——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
2)侧面间距
山墙无窗户的房屋间距,一般按防火间距为准。
有窗户时可适当增加间距,以防视线干扰。
对北方一些要求较高的地区,应不小于20m,而用地紧缺的城市,只考虑消防间距即可。
三、住宅的朝向选择
住宅的朝向,是为了获取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等条件。
我国南北差异较大。
寒冷地区居室避免朝北,不忌西晒,争取在冬季能获取一定质量的日照,并能避风防寒;
炎热地带则要避免西晒,尽量减少太阳对居室以及外墙的直射与辐射,有利通风避暑防湿。
通风方面:
入射角为0°
时;
入射角为30°
——60°
●加大间距不如加大入射角。
如图。
●改变建筑布局方式:
交错排列,高低错落,疏密组合,利用植被、地形、水面增加风速、导入新鲜空气等。
如图。
第二节住宅群体空间组织
决定室外空间的主要要素有建筑、地形、植被三类。
其中建筑是最主要、对空间的塑造其决定作用的因素。
1.住宅群体空间特征
●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
封闭空间有私密、安全感、闭塞,限制视域。
开敞空间与此相反。
取决于建筑围合的强弱。
●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
单一的空间单调乏味,一览无余。
主次配合,会让空间丰富,有层次,耐人寻味。
●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动态的空间会让人引起联想,缓解呆板的建筑形象,给人以轻松、活泼、自由的美好心理感受。
通过建筑的组合与排列实现的。
●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
建筑物给人的感觉比较强硬,呆板,属于刚性空间。
相反的,植物、绿化则属于柔性空间。
刚性空间通常会用植物来进行柔化,比如攀援植物、悬垂植物等,使墙面、阳台、檐口等得以柔化,不生硬,显得与自然融为一体,使环境更加协调和舒适。
2.住宅群体空间组合
1)基本原型
●行列式:
日照通风较好,利于管线敷设和施工;
但形式单一,识别性差,易产生交通穿越现象。
●周边式:
具有内向集中性,便于绿化和邻里交往,节约用地,防风防寒;
但东西向房屋比例较大,转角处较差,有漩涡风、噪音干扰,对地形的适应性差等缺点。
●点群式:
日照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适应性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度大,视线干扰大,可识别性差。
基本原型次生型:
混合式,或因地形地貌、用地条件的限制,随圆就方而形成的“自由式”。
2)再创造
在满足各种规范、日照、防火、工业化模数等多种技术条件的前提下,运用美学原理将住宅群体构成的元素抽象成美学要素,并以“统一与变化”的基本美学理论进行再创造。
住宅群体构成的美学要素:
●形态要素:
点:
点式、塔式住宅,水塔、烟囱、树等;
线:
条形住宅、围墙、连廊、绿篱、林荫道等;
面:
板式住宅、墙面、地面、树墙、水面等。
●视觉要素:
体量、尺度、色彩、肌理等。
●关系要素:
建筑物及各构成物之间布置的位置、方向、间距等。
将这些要素进行有规律的连续变化,使之有节奏,有主次,有呼应,有内在联系,在变化中求统一,使多而不杂,繁而不乱,协调而不呆板。
第三节宅旁绿地组织
宅旁绿地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和补充,虽然不如公共绿地那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游赏功能,但在宅旁绿地上,居民可开展许多活动,比如家务活动、儿童游乐、绿荫品茗,下棋,打牌,邻里交往,以及晾衣晒被,家具制作、婚丧宴请等,密切了邻里关系,丰富了日常生活。
根据宅旁绿地不同领域属性及其使用情况,
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近宅空间:
底层住宅小院和楼层住户阳台、屋顶花园等;
单元门前用地,包括单元
入口、入户小路、散水等。
前者为用户领域,后者为单元领域。
庭院空间:
包括庭院绿化、各种活动场地及宅间小路等。
属于宅群或楼栋领域。
余留空间:
边角余地,大多是住宅群体组合中领域模糊的消极空间。
一、近宅空间环境
使用频率最高,过渡性空间,每天出入的必经之地。
设计时要多加笔墨,作一定围合处理,如绿篱、短墙、花坛、座椅、铺地等,空间丰富。
二、庭院空间环境
结合各种生活活动场地进行绿化配置,并对环境设施的美化和应用。
(一)场地布置
●动区与静区:
游戏与各种活动;
休息、交往。
●向阳区与背阳区:
儿童游乐、老人休息、衣物晾晒等,一般都应布置在向阳区。
背阳区一般不宜布置活动场地,但在南方炎夏则是纳凉好去处。
●显露区与隐蔽区
住宅临窗外侧、底层杂物院、垃圾箱等,应隐蔽处理,以保护私密性。
单元入口、主要观赏点、标志物等则应显露出来,利于识别和观赏。
儿童游乐场地,面积一般为150——450平方米。
(二)植物配置
乔木,是骨干因素,形成空间构架;
灌木,是协调因素,适于空间围合;
花卉,是活跃因素,用以点缀装饰;
草皮,是背景因素,用以铺垫衬托;
藤蔓,是覆盖因素,用以攀附和垂直绿化。
用植物来创造空间,丰富空间,美化空间。
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有:
●围合:
绿篱、树墙、花格栅栏等作为竖向界面来界定空间,限定空间,形成围合。
●覆盖:
瓜棚、花架、树荫、伞盖等,作为空间水平界面限定空间;
●凹凸:
凸起的绿丘,高低错落的屋顶绿化具有较强的展示性,凹陷的下沉庭院绿化,隐蔽、安全、安静。
●架空:
天桥、高架、连廊等;
●肌理变化:
草坪、花圃、铺装场地等,因其材质、颜色、肌理等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空间区分与限定。
●设置:
把物体独立设置于空间的视觉中心部位,形成具有向心性的意向性空间。
设置物要求有突出的点缀或标志作用。
比如,姿态优美的孤植树、植物雕塑等。
(三)庭院小筑
建筑小品,如水池盆景、观赏石、假山、雕塑等。
●路和地面铺装
路:
宅旁小路:
宽2.5——3米。
引导车流、组织排水、线形规则便捷。
绿地园路:
联系场地、疏导空间、组织景观等作用,曲径通幽。
铺装:
整体式和镶嵌式。
前者是用水泥、三合土、沥青等浇注。
后者可用地砖、石材铺设。
●水面:
映照水岸景物,延伸空间,还可洁净空气;
形成景观水,丰富景观。
●置石:
点置、群置、散置。
●设施小品:
建筑部件小品:
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