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4531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15篇文档格式.docx

如何为人,为君,为官,为师,为父,为子?

无论在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立身于世?

生活中有了疑惑,如何应对解决?

通过学习,从《论语》中找到了答案。

  子曰:

“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圣贤教导我们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知识,就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那么会精神疲倦一无所得。

  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一定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知过改正,遇事善于思考,“不怨天,不忧人”,不盲从,不懈怠,切勿“道听而途说”,学会明辨是非,时刻保持一颗淡定平静的心,沉着应对。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总在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生命的价值,空想是没有用的。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时刻警醒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就要立刻行动,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会离梦想进一步,只想不做,将一无所成。

抓住现在,活在当下,从现在开始,逐步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从而实现人生的梦想。

  “不知礼,无以立也”。

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的准那么。

“恭而无礼那么劳,慎而无礼那么葸,勇而无礼那么乱,直而无礼那么绞”。

《论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礼,“礼之用,和为贵”。

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要明礼,知礼,守礼,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这样才能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心灵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民无信不立。

”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一个老实的人,因为有正义公理作为后盾,所以能无畏地面对世界,大多数人都会信赖他,并取得长久不衰的开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真诚待人的人,才能行得通,立身于世。

子曰:

“言忠信,行笃敬”。

子夏曰: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信,是为人之道,立身处事之本。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老实守信,心存敬畏,不自欺,不欺人,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德具有强大力量,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底,是一个国家繁荣兴盛的根基。

有些人追求金钱,有些人追求道德。

有些人死后如过眼烟云,转眼即失,有些人死后仍活在人们心中,虽死犹生。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要时刻把政治品德、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放在首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胸怀仁爱之心,将仁德之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私奉献,利益社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依道而行,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改掉不好的习惯,化掉自己的脾气,去除心中的怨气,尊德守礼,敬天爱人,孝悌诚信,成己达人,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成就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

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

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缺乏。

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表达民主与平等,用心的去了解、保护学生。

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可见孔子的“仁”、“智”与我们现代的新课标要求是一致的。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根底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低不同而“因材施教”。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开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开展。

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

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局部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也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

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开展成长负责。

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翻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效劳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

儒学在历史开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

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

“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

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

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学”是“思”的根底,“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

  通过自身的知识储藏,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方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那么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老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典范,不断鼓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

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

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效劳、便利效劳、微笑效劳。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成认现实缺乏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缺乏,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

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

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

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

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

你有什么了不起?

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留神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拟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拟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

通过比拟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发奋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孔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那么不达,见小利那么大事不成。

”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根底,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孔子一直是许多人所尊崇的圣人,他的一生弟子遍布天下,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他的语录至今都为大家学习和拜读,其中的内涵意义丰富。

以下是一位老师在阅读了论语之后的感悟,希望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天下君王至于现任众矣,当时那么荣,没那么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于世,学者宗之。

”这是古人司马迁对孔子的称赞,而现今中国有夫子庙,国外也有孔子学院。

这些种种无疑不是对孔子在教育事业奉献上的肯定。

而在《论语》一书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书中洋洋万言中,我想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我今天也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得到的一点简单的东西。

  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所想谈的是在我上班的这段时间里,遇到很多有趣的学生,有淘气捣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对于这些学生,刚开始对于他们,我可以说是无计可施,但是通过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总想着做一些事来吸引别人,只不过做的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时我就扮演和他们一样的角色去和他们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词需要我们老师去践行,一些事需要我们老师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要去善待学生的错误,要去用关心融化学生的缺乏。

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进内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让学生对本学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乐课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孔子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到达教学相长的效果。

赵校长也曾说过:

“班级的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亚于我们老师”前段时间上课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问我老师你会唱小星星么?

当时我的第一反响是难道考我没看过抖音?

我就说了不会啊!

那位学生又说那我来教你吧,然后他就开始唱了,她唱了几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这时学生就说,老师你骗人,你不是说你不会唱么,说话,最后这个小插曲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事后想想如果学生当时提出的歌我不会唱那就真的变成她教我了!

后来我发现这个切磋的小插曲后我和那个小女孩在无形中距离被拉进了,同时她在平时的课上表现的也很积极!

  有友善的朋友从身边来,那是世界快乐的事了,这是我在工作这段时间里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和学校里的老师做朋友,朋友不仅仅只在处室内,还要在校园内,相遇时的点头微笑,谈谈工作,谈谈学校生活。

  第二,和社会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学习增进自己,那会是一种享受。

  第三和学生做朋友,做好良师益友这个角色,增进彼此的距离,不疏远,拉近彼此的关系,不生疏,同时引导他们如何去生活,去学习,如何快快乐乐的成长!

  万世师表,三尺讲台,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管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那么》。

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

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屡次反省我自己:

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

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

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

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了。

《周易》说:

君子以反身修德。

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

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力之深远了。

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

当然,这不是《论语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

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

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

  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

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

这里,我不得不感慨一下,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史记》《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自称通其关窍,不过数周。

当时,我是甚羡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讶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数周间,通其关窍,吾不如也,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国之大才也!

  其实写,读《论语学而》有感,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

在我这篇小文中,切实的说,也就写了《论语学而》中的两句话,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贫乏,真才实学不多,甚至没有,亦谈了不少题外话,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浅,不自量力矣!

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

似为满足虚荣乎?

当真愧不能当,但实在于《论语学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记之,又无力于作题目,只好姑且妄之。

请读者姑且听之,万望见谅。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点一二,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的语录体散文,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而成的一本书。

整本书共分20篇,分别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该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

同时,该书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对于《论语》,我也只是大概地读了几遍,没有去深入地考察研究,但即便是这样,也在字里行间被孔子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为他的宽宏仁爱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折服!

也许会有许多现代的年轻人对于这本老祖宗留下来的书不屑一顾,觉得都已经是21世纪了,那种老朽的思想早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了。

其实正好相反,生活在物质欲盛行的年代的我们越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论语》,听听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讲讲仁爱、孝顺、诚信、和为贵等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无尽的物质欲望冲昏了头,离我们的本真越李越远。

其次,论语里面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等,到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实用性的。

当然,毕竟是那个时候的著作,里面的一些思想在现在我们看来是片面的或者完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读这本书,取其精华,取其糟耙。

对于这本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我们现代人是很有必要一读的。

下面我就大概地讲下我读这本《论语》的一些心得体会。

  《论语》里面虽然大都是讲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也有些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经典论述,这些论述到我们现在看来都是非常有理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地方。

例如,《论语》里面讲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些告诉我们现在应该抓住时机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后进入了社会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有所作为。

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内容里面再发现新的知识。

”“学”是“思”的根底,“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很重视学习的态度,不仅要求我们要“敏而好学”,还强调我们要终身“好学不厌”,要有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

同时他提倡我们“不耻下问”和虚心求教,鼓励我们时刻反省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缺乏,然后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的“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大多时候是我们身边无数的普通人。

对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的“善者”之处,我们就要及时吸收借鉴过来,进而提升自己:

对于“不善者”之处,我们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态度,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好好品味和学习。

  孔子说: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观念和价值。

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本质所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直诚信的君子,首先必须要学会仁爱。

出门在外时,那么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老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他本人首先却没有做到对别人给予关爱和应有的尊重,这种事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仁爱,提倡我们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