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4070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基于信用评级对债卷市场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Keywords:

:

ereditratingbondmarketissuanecostreturn

目录

1引言1

1.1选题背景和意义1

2信用评级概述2

2.1债券信用评级概述2

2.2国内外信用评级概述2

2.2.1国内信用评级概述2

2.2.2国外信用评级概述3

3中国债券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情况4

3.1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概况4

3.1.1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4

3.1.2中国债券市场规模5

3.2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概况5

3.2.1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历程5

3.2.2主要评级方法与体系6

3.3我国债券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7

4信用评W债券市场发考请响力定性分析8

4.1模型思想8

4.2数据选取与处理说明10

4.3实证结果及解释10

5结论及建议11

参考文献12

1引言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变过去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的社会资金流向格局,形成新的企业融资机制,这是我国今后金融市场改革的主题[1]。

信用评级对于发展债券市场至关重要,它对加强企业债券的管理,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用评级有利于向投资人揭示风险。

虽然机构投资者具备投资风险判断能力,但分析成本很高,通过使用信用评级结果可降低成本费用,而中小投资者没有能力了解发债机构的真实情况,需要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帮助其掌握必要的信息,以便其作出投资决策。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而信用等级和信用风险的大小即违约率有着明显的负相关性。

一般情况下,最高信用级别债券在一年期内发生违约的概率为零,而B级债务的违约率则高达4%~5%。

因此,国际上将BBB级以上的信用级别债券视为投资级债券,而对于BBB级以下的债券视为投机级债券。

因此,评级机构成功地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标尺,对于选择投资对象及其投资规模来说提供了科学依据[2]。

国际上著名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和穆迪公司的每一项评级结果都直接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

其次,信用评级有利于维护债券市场的稳定。

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准入条件,它通过筛选发债主体营造债券市场的良好氛围,提高投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信用评级结果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债券等金融产品风险定价的主要依据。

不同的企业债券,其信用品质有很大区别,尤其当前的企业债券利息收入须强制征收20%个人所得税,信用级别低的债券,其投资者所承担风险越大,相应获得的回报越高,因此利率也可以定得比较高;

然而级别越高的债券,其投资者承担所承担的风险越小。

因此完全可以借助债券的信用等级来确定债券的信用差价,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债券利率加入由信用等级确定的风险溢价,依据不同的评级结果来确定不同的利率才能真正反映发行人的信用品质。

2信用评级概述

2.1债券信用评级概述

债券评级,就是对债券的信用评级。

它是指特定机构对债券到期还本付息的履行能力或风险程度所作出的评定[3]。

这个特定机构就是评级机构,其测定的结果,可以根据债券履约能力大小或风险程度高低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通常用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示。

一般地,债券的履约能力强、风险程度低,其获得的级别就高,反之就低。

随着债券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者一方面可能面对众多企业公开的大量信息,无暇细心查阅、分析;

另一方面,也可能面对企业有效信息遗漏,而无法全面、科学分析。

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这样,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利用专家的优势,运用客观、公正、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所公开发行的债券进行评定,并把结果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其等级,为投资者的投资抉择提供依据,这就是债券评级。

2.2国内外信用评级概述

2.2.1国内信用评级概述

(1)信用评级业务不断拓展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始于债券评级,目前债券评级业务是债券信用评级公司的各项业务中仅有的需要监管机构指定的业务,在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547号文件,明确指出9家评级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具备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资格,同时明确规定必须经总行认可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后,企业的债券发行主体才允许发债[4]。

近几年,特别是亚洲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为控制各商业银行分行的信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各地的分行纷纷要求全国的各个商业银行对贷款1亿元以上的企业,除银行审贷部门评级外,同时由人行分行指定的独立评级公司进行信用评级。

目前上海、江苏、宁波、厦门、和其他城市已开始实行贷款大户由评级机构评级。

商业银行的贷款证评级已成为信用评级公司的主要业务。

为提高信用评级行业的影响力,目前已有一些规模较大的评级公司着手对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进行自主评级。

在商业银行贷款已成为主要的贸易证书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提高信用评级行业的影响,有一些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独立评级机构。

(2)行业龙头初步显现

伴随着企业债券的发行,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相继产生,行业的龙头显现。

地方企业在1986年开始发行债券[5],1987年3月,国务院开始对债券进行统一管理并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要求发债企业公布风险责任和债券还本付息方式。

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在银行系统中建立了信用评级机构。

10余年来,信用评级机构经历了一个扩大、竞争和整合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仍有50家左右。

从这些评级机构的初始的依赖关系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地方省市人民银行或专业银行组建的;

一类是独立的评级机构等。

基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以联合、中诚信、上海远东和大公等独立评级机构代表已初步奠定了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前景较好的领先地位。

(3)信用评级指标和方法体系初步建立[6]

1992年,经过信用评级协会对于债券信用评级办法的讨论,在1992年6月制定“债券信用评级办法”,建立我国的评级系统和方法,并奠定了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基础。

目前,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一般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但仍有在具体指标有所不同。

(4)信用评级业的制度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1993年国务院下发的文件提出,企业债券须进行信用评级,并需要1亿元。

上述企业债券要经过国家承认的评级机构评估。

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中也明确提出,“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建立发行人及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证管理办法》规定,“资信评估机构对企业所作资信评定结论,可作为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参考依据”。

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为信用评级行业制度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2国外信用评级概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与知名信用评级公司的合作也不断加深。

1999年7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与世界上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同年8月,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惠誉公司等共同组建了中外合资信用评级机构,合资公司于2000年开始正式运作,惠誉持股30%,中诚信信用管理公司持股45%。

惠誉在合资公司一直都没有获得控制权,该合资公司的盈利状况也一直不好[7]。

2003年7月,惠誉从合资公司中撤离。

因此,不久无论是合作还是合资都中止了。

2006年,穆迪同中诚信合资开启了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合资的新局面。

2006年9月21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与中国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

穆迪向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完成购买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的49%股份,中诚信有限公司持有51%的股份,保持控股地位。

根据协议,当政策允许,穆迪持股比例可上升至51%。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即通过合资公司进行未来所有中国区的业务,若涉及中国业务也要按比例分配收人给合资公司,穆迪公司承诺在协议上签字。

穆迪也将提供新的合资公司的技术支持和培训[8]。

由于信用评级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监管部门一直没有向国际评级机构开启大门。

外资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仅限于为有境外融资需求的中国企业提供评级等服务。

显然,对于那些寻求更多中国市场机遇的国外评级机构而言,与国内拥有牌照的资信评级机构合作合资,似乎是唯一的道路。

因此,外资评级机构与国内公司合资几近大势所趋。

3中国债券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情况

3.1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概况

3.1.1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5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实际发行企业债券37只,本次发行总量达到654亿元,对比2004年有所增加,同比增长达94%和100%,这是近年来企业债券的最大发行规模。

2005年5月,央行推出了首批企业短期融资券,全年共有58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达到1392亿元。

这一时期的发行成功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丰富了投资产品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窗口,为机构投资者扩大投资渠道。

此外,准资产证券化性质的证券公司专项理财计划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债券品种加速了创新,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启动,相关产品也开始上市交易。

各种固定收益类产品创新,进一步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丰富了债券市场投资品种,特别是在非政府信用债券市场发展的必然促进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为配合我国债券市场上非主权债券的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前不久发布了信用评级的公告,要求所有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金融债券、短期融资券的企业必须聘请具有合格的、有资质和公信力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

“金融债券的发行应由具有债券评级能力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金融债券发行后信用评级机构应每年对该金融债券进行跟踪信用评级。

对于《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

“企业发行融资券,均应经过在中国境内工商注册且具备债券评级能力的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向银行问债券市场公示。

近三年内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有跟踪评级安排的上市公司可以豁免信用评级。

3.1.2中国债券市场规模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逐渐成熟的债券评级机构出现了多家独立的评级机构。

然而,由于地方和行业的垄断,目前我国的一些评级机构,直接或间接依附它的某级政府等公共机构,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独立法人,受到较多的干预和妨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此外,自成立以来由于设立的门槛过低,因此经常导致评级机构相对过剩和过度竞争局面的形成,造成评级结果的失真。

一方面,在不发达和缺乏标准化的评级市场的情况下,一些评级机构通过一些策略来争取市场份额,例如:

肆意降低收费标准。

另一方面是部分发债主体缺乏对信用评级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利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主导评级过程,追求高信用等级,不切实际地压价。

过度竞争的债券评级市场致使评级机构经常不得不屈从于发行人,因此它们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难以保证其公信力的增强。

3.2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概况

3.2.1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历程

回顾我国信用评级业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初创序幕阶段(1987--1994年)

1987年,国家对企业债券实行统一管理,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体改委考虑到债券市场统一、规范的特点,提出了在各地组建资信评级机构的设想,人民银行系统共20多家评级机构先后成立。

1988年后中国经济的严重过热现象迫使国务院决定采取一定措施清理和整顿金融性公司,1989年人民银行总行下发《关于撤销人民银行设立的证券公司、信誉评级公司的通知》,强调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设立的评级公司一律撤销,业务统一由信誉评级委员会办理。

当时仅有沈阳、武汉等地设有评级委员会,其他地区的评级业务暂时停止。

1990年8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设立信誉评级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确立了银行内部资信评级的组织体系问题。

至1992年底,资信评级进入了以组建信誉评级委员会为基本模式开展业务的阶段,有关机构成立了全国信誉评级委员会[9]。

专业评级机构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进评级理念的宣传、方法的制定、人才的培养。

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先后举办了三期“资信评估研修班”,并于1993年6月与亚洲开发银行在上海成功举办“中国有价证券资信评估国际研讨会”,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和中国大部分评级机构参加了会议,并出版了《中国有价证券资信评估研讨会论文集》,该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资信评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89年,辽宁省资信评估公司邹建平翻译了我国第一部评级方面的书《日本债券评级》,1992年12月,中诚信制定的全国第一套信用评级体系和评级文件获得专家鉴定。

1994年10月,《大公资信评估丛书》之《资信评估概论》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综合论述资信评估理论和实务的学术专著。

2.整顿调整阶段(1995--2000年)

1992年,即进入了彷徨、整顿、调整阶段。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确立了将债券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发行审批的必要程序,有力地推动了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的扩容,从而为债券评级机构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大量涌现的评级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评级市场的混乱。

1997年4月,远东资信、厦门评信等机构组建了华东资信评估联席会,一些资信评估机构在苦苦挣扎、尝试开发各种评级业务的同时,也自发联合,1998年3月扩大到由二十余家评级机构参加的中华资信评估联席会。

3、初步发展阶段(2000-2004年)

200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五”规划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此后信用评级在征信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市场所认识。

同时,债券市场相继推出新产品。

面对新情况,各类监管机构从业务角度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监管范围,出台了多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机构和业务进行规范;

认可了一批资质较好的评级机构,如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远东、大公和新世纪等,作为相关领域的债券的指定评级机构。

4、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短期融资券诞生,随后债券市场品种创新不断,相继涌现出中期票据、公司债券、集合债,城投债等一批新型债券,充实和活跃了债券市场;

同时,债券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审批制度始变革。

在债券市场有力推动下,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3.2.2主要评级方法与体系

债券的主体信用评级一般从个体评级与支持评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历史考察与未来预测相结合等方面展开。

债券债项信用评级是针对债券本身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

其反映了两方面因素:

一是债券发行人自身的信用风险,即主体信用等级;

二是债券自身信用特征,如担保、抵押等增信措施,嵌入期权,债券的优先偿付次序,票息和本外币安排等因素。

这些特征使得债券的信用风险复杂化,需要专业的评级机构进行判断,得到的债项评级可能高于发行人主体,但也可能相同甚至低于主体评级。

3.3我国债券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信用评级机构整体缺乏公信力

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还远不够[10]。

目前,信用评级机构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机构的专职评级人员只有10~20人,为数不多的几家大机构也只是100多人。

国内目前大多少机构主要从事债券评级和贷款企业信用评级。

也有一些评级机构开始尝试对金融机构评级和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其他评级业务几乎是空白。

评级技术也比较单一,研究力量比较薄弱。

另外,整个信用评级业人才匮乏,证券评级更是专业人才奇缺[11]。

上述种种问题导致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可,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还有待极大地提高。

(2)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性缺乏,评级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行为缺乏规范和行业自律性导致了信用评级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

具体表现在:

低价竞争,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直至破灭。

一些评级机构通过不惜以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争夺客户为了争取市场份额,而绝大多数的评级机构集中在一些小型的不规范的和一些不具备评级资格而冒充信用评级的中介机构。

信用等级竞争。

甚至有的评级机构在竞标时允诺高信用等级,不顾违背信用评级行业的市场公正性和基本诚信原则。

“级别竞争”和“低价竞争”导致信用评级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不规范和恶性竞争屡见不鲜。

(3)参评企业对信用评级的认识偏差,导致不切实际的追求高信用等级

目前,在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评级工作中,一些参评企业过分追求高信用等级[12]。

通常体现在,企业索要高信用等级并依靠撤换评级机构来要挟评级机构。

随着企业对高信用等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用评级机构若出具的信用等级达不到企业对最高信用等级的要求,那么时常会出现放弃评级客户或者评级机构违背评级的公正性而迁就客户的现象,一系列的连锁导致评级机构公信力的降低,市场对评级结果提出质疑。

随着企业对信用评级等级不切实际的要求,信用评级机构也将面临着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艰难抉择。

(4)社会舆论对信用评级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对评级机构缺乏公正性的批评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人们对信用评级的认识较为初级,尤其是关于信用评级的基本理念和相关的含义等均存在认识误区。

这主要表现为针对信用评级机构发出的指责和批评。

特别是债券评级方面,信用评级机构发布的评级主体的信用等级同一化问题普遍受到人们的批评。

首先,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都是大型国有企业,而大多数企业发挥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经营状况良好,并且部分企业依靠国家信用支持;

其次,这些公司债券均为有担保债券,并且担保机构基本为国有银行或国有特大型企业,强大的安全功能,具有一定的信用增级作用。

由于信用评级机构不公布这些公司的无担保信用等级,所以投资者没有看到真正的债券发行人的信用评级。

事实上,一些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的无担保等级并不高。

在企业短期融资券信用评级中,大部分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的信用等级均较高。

据统计,截至2005年11月中旬所发行的短期融资券的信用等级分布,80%左右获得了评级机构A一1+的信用等级,20%左右获得了A~1的信用等级。

从美国债券市场来看,美国是短期融资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市场,商业票据评级的信用等级中90%以上获得了A一1+的信用等级,6%左右为A一1的信用等级。

社会舆论对信用评级认识上的误区和对评级机构的指责与批评更多的是对中国目前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和特有的债券发行监管体制的误解。

由于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基本都是公司规模和财务状况具有较高的长期信用评级,短期财务风险是很低,从而均获得了较高的短期信用等级。

因此,尽管这种指责缺乏评级机构的公正性,但它也有利于推动中国评级市场规范和评级市场的发展。

(5)债券定价无法实现信用价差,存在信用等级定价缺失

短期融资券作为无担保的信用债券在债券发行中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

作为货币的价格——利率,与信用等级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是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标准。

国外的研究表明,债券发行利率与信用等级高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信用等级越高,发行利率越低。

明显,信用评级是债券类产品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理论上讲,谁具有政府支持并且偿债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发行债券,其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其资金成本自然较低;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这只能在资本成本较高发行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成为影响债券结果的重要条件,信用价差成为影响发行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信用评级已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但目前发行的债券的利率与信用等级之间没有形成任何关系,不同期限结构的短券发行利率均没有体现信用价差。

这说明信用等级并不是债券定价的重要依据,特别在信用等级定价缺失的情况下,不同信用等级对发行定价不会产生影响[13]。

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建立债券定价的市场机制,实现债券发行与交易中的信用价差,提高市场对信用等级价值的认识。

4信用评W债券市场发考请响力定性分析

4.1模型思想

本文综合考虑了不同成本衡量方式的精确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决定选取真实利息成本(TIC)作为被解释变量,并结合中国债券市场的特点和传统的TIC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

首先计算“真实利息成本”(债券的内部收益率)来衡量债券的发行成本,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中BP——面值减去折价或加上溢价的资金量;

Ci——第i期支付的利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