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3873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39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

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

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

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

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在解决旅游距离问题的情境中教学笔算减法,在解决运动场看台有多少个座位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连续进位的乘法。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第18页例2、第23页例1、第76页例2等)。

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

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毫米、分米的引出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基础上,四边形的特点与分类也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结果。

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

本册实验教材注意体现这一理念,不仅利用丰富多采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学习素材,同时注意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教材提供了“班级开联欢会布置会场需要摆花”这一现实题材,设计了没有余下花的摆法、余下花的摆法,以及进一步探索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等一系列知识,理解层层推进,概念逐步形成。

解什么叫周长、怎样测量周长以及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实验教材仍然注意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增长与提高,实验教材注意逐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本册实验教材注意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材。

例如,结合教学和习题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

第15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例题,利用图片和统计表,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3)反映学生的生活内容,提高数学教科书的趣味性。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学生喜欢的游戏,反映了该年龄段儿童的兴趣爱好。

第113页唐僧师徒三人拍风景照、第116页“该我演大灰狼了”等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拉近了教科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喜欢阅读教科书,从而也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知识的联系与发展,明确不同内容处理的要求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本册的多数教学内容都是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

因此,备课时,首先应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应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位加与退位减为基础,以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为重点,运用迁移、尝试的方法开展教学。

2、注重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本学段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与变化。

与前四册一样,本册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汁了许多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通过上“云南旅游”学习多位数减法,通过“买东西”学习加减法的验算,通过“布置会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将学习计算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而“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不多,建立相关的观念有一定困难,教材学习“吨”时,设计了“小动物过桥”的情境和故事,引入“吨”的概念,认识1吨有多重。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索性学习,新课程十分强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获取和建构数学知识,情境的创设就是建立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密切联系。

4、重视“经历”与“体验”

“经历”和“体验”都十分强调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例如,要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千米”的实际长度,教材设计了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走l千米的路程,体验l千米有多远的实践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教材设计了“试一试,1分钟能做什么”“你做这些事情需要多少时间”等活动。

教学中,还可以开展数脉搏、调查100水短跑、50米自由泳的世界记录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秒”的体验。

5、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册计算教学还有一个变化,即不再采用直观和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计算基础,进行推理、归纳与概括,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已经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l。

在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时,只要学生思考和讨论“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怎么做,为什么”,从而归纳概括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6、防止两极分化,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

过去在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统计中,曾发现三年级成绩下降幅度大,低年级、中年级与高年级平均成绩成一个马鞍形曲线。

三年级的教学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保证基本练习的数量。

教师要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努力缩小他们与全班的差距。

现在课堂中较多地使用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这种学习形式下,不要使后进生处于一个随从的角色,要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大胆地发表想法,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得到启迪和提高。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前几册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其中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等,仍可以继续使用。

1.卷尺和测绳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时用。

量几十米、几百米的距离,通常用卷尺和测绳。

卷尺和测绳,都可以在商店买到。

2.七巧板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图用具,由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大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稍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两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

3.钟面 目前为小学生学习数学设计的学具中,一般都包含有钟面。

也可指导学生自制。

用硬纸片剪一个圆并标出刻度制成钟面,再分别剪出时针、分针和秒针钉在钟面上。

4.转盘 见教科书第106页。

用硬纸片剪一个圆和一根指针,根据需要将圆等分成若干份,涂上不同的颜色。

将指针钉在圆心上,使指针可以自由转动。

5.其他教具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

六、课时安排:

一、测量(6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7课时)

加法………………………………………………2课时左右

减法………………………………………………2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测量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和千米,建立长度概念,会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会用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会用度量物体长度。

课时安排:

6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毫米、分米、千米及吨,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

从中提出问题:

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

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估计

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

“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

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

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

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小结:

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生2:

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板出:

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1分米的长度概念。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测量记录单、1分米长的小棒。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

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

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

(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

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相关习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沿学校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

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从临沭到石门到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

(引出千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

千米(板书课题)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引导:

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千米有什么用?

1千米到底有多长?

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探索: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千米=1000米。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

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

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3、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

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

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究竟有多长?

4、体会感受:

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

(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

(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6、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1)引导学生举例

师:

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

(板书:

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

(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2)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

你又看到了什么?

9千米是多少米啊?

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

(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