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3529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docx

近几年,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频繁,污染纠纷也较多。

对此,各地增加应急监测投入,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装备,制定应急方案,整合应急监测技术力量,改变了应急监测能力比较薄弱的状况,确保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及时处理。

宁波市投入500万元,配备了进口应急监测车,装备了手提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苏码罐等仪器设备;

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和慈溪添置了台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

全省应急监测网络自1997年组建以来,从省级至各县(市、区)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已基本健全,杭州和宁波市站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应急预案。

据统计,去年各级监测站完成污染事故监测971次,污染纠纷监测2067次,还开展了主要城市重点危险源的调查工作,初步掌握了近500家主要危险源的有关资料,环境应急监测得到迅速发展。

(4)综合分析水平不断提高。

环境质量报告是监测工作的最终成果和表现形式。

近年来,各地增强了综合分析技术力量,大力加强综合分析,提高了环境质量报告的综合分析整体水平和时效性。

各地在原有的年报、公报、季报和文字表述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概要、月报、双月报、快报、周报、日报、预报、发布类报告和阶段性报告,增加了图片、图示、表格和演示版,多种形式及时向领导、有关方面和公众报告。

尤其是对于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了《水环境与污染源监测月/双月报》、《地表水省界断面水质监测简报》、《水环境交界断面公示报告》、《嘉兴-盛泽交界水域水质监测报告》(周报)和阶段性分析评价报告,在及时说清、说准该地区水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达标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监测领域不断拓展。

为了促进新的污染问题及时解决,监测系统在强基固本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拓展监测工作领域。

先后开展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调查、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为开展生态监测和评价,建设生态省做了基础准备。

继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浙江省分中心挂牌成立后,2002年我省又建立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开展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和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菜篮子”基地环境监测。

2001年以来,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城市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并进行月报试报。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还对主要水系饮用水源水质中有机毒物污染现状进行监测研究。

有的地方成立了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和ISO14000认证咨询等。

上述工作的开展,不但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促进了监测能力的提高。

近三年,省财政每年投入600多万元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800万元用于水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各地也争取了相应的监测能力建设资金,改善工作条件。

据统计,“九五”期间全省监测仪器设备共投入2451.39万元,而2002年就投入2796.72万元。

至2002年底,我省各级监测站共有色谱等大型仪器133台,监测车91辆,监测仪器设备固定资产价值1.02亿元。

至今,全省48家监测站通过了各级计量认证评审和复审。

杭州市站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

我省的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上,有的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忽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倾向,有的地方领导口头上重视,碰到具体实际问题时往往又忽视环境监测工作,与此相关的,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还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监测站的运行费用、设备更新经费保障等方面缺乏统筹安排。

二是监测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管理体制约束等等。

三是监测总体水平和能力仍然不能适应环境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监测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能满足全面客观掌握环境质量、生态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的需要。

软硬件建设与国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是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仍显不够。

2今后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

根据浙江省“十五”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生态省建设的需要,我省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满足环境管理工作需要为方向,以说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以加强监测能力建设为重点,在强化基础性监测工作、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的同时,积极拓展监测领域和范围,促进环境监测向纵深发展。

(1)在强化常规监测的同时,开展特征污染物监测研究。

常规监测是各级监测站的立身之本,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常规监测程序要规范,效率要提高,质量要保证,任务要全面及时完成。

特征污染物监测研究是监测工作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随着环境保护的不断深入,对特征污染物的产生、特性进行监测、分析和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目前我们对特征污染物的监测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在氮磷被国家作为水质类别控制指标的情况下,要针对我省许多水域氮磷等指标普遍超标的情况,研究这些物质的分布特征和来源,提出控制对策和改善水域环境质量的措施。

要继续开展饮用水源地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研究这些污染物的种类、分布和来源,为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些污染物,改善饮用水水质提供依据。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种结构稳定、毒性极强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156个国家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随着生活垃圾和危险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置方式的启用,垃圾焚烧和危险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置设施的逐步增加,二恶英的监测问题已提上日程。

(2)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我国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先后经过了浓度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阶段,现已进入到容量总量控制阶段。

这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加快安装重点污染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测装置,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做好仪器设备的校验工作和在线监测数据管理,为实施总量控制提供依据。

要为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为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水环境容量计算与核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确定、总量分解等提供有关监测数据,及时为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做好相应监测工作。

同时加强入河(入湖、入库、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及界面主要污染物总量(通量)监测技术的研究,努力提高总量监测水平。

(3)切实加强应急监测。

化工生产、运输及废料处理过程中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日益增加,对预防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以及事故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此,要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支持信息系统研究,提高队伍应急监测水平,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系统。

要开展危险源及其化学危险品调查,编制重点危险源单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抓紧建立由重点危险源信息库、化学危险品信息库、污染事故预案信息库、专家支持信息库等组成的全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支持信息系统,为全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4)积极拓展生态、海域、辐射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领域的监测。

根据生态省建设规划,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全省30%的市、县要建成生态市、生态县。

对此,环境监测工作要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首先要建立全省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对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预警监视监测,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做好全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其次要逐步开展主要城市“菜篮子”基地和旅游区的环境质量监测。

此外,我省为加强辐射和近岸海洋环境监测,已在原有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组建了以省辐射环境监测站为牵头单位、11个市为成员单位的省辐射环境监测网,正在组建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为牵头单位、沿海市和县(市)环境监测站为成员单位的全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

该监测网络方案需要认真组织实施。

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大型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监督监测,实现监测数据共享。

(5)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和信息报告。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对环境质量状况、原因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评价,是监测能力和监测成果的综合体现,既是环境监测的中心任务,也是管理部门制定环保对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要在做好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环境质量对比、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要根据实际加强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环境质量的对比及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积极开展环境质量模型研究,应用先进适用的污染物迁移、扩散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预测发展趋势。

同时要加强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分析,结合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措施等社会、经济、自然因素,对排放总量、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的变化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特别要注意收集资料,建立环境质量综合数据库和综合评价指标、标准、方法和技术体系。

要严格执行环境监测报告规定,加强各类环境监测信息报告的时效和质量管理,同时增加监测信息的报送内容,确保监测信息的准确及时,提高监测信息的使用率。

3推进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

监测能力建设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

要抓住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寻找各种途径,争取有关方面支持,提高、发展、壮大环境监测能力。

(1)自动监测站建设和管理。

“十五”期间,全省要在八大水系、运河、河网等重点水域建设10个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站,11个地级市和县级市都要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

首先要保证按计划完成自动监测站建设任务。

要着眼于技术的巩固和提高,确保监测系统稳定可靠。

其次要落实好运行管理的责任制,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实行正常运行率考核。

要高度重视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管理,确保人员经费的落实,要加强检查和监督保障。

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的责任要落实,技术人员需要业务水平好、工作责任心强,善于动脑、肯钻研。

要加强技术指导,促进管理的规范化。

第三要落实好维护运行费用。

自动站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维护费用做保障,各地对自动站的维护运行经费要专款专用,包干使用,把钱花好,切实把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好。

第四要总结经验、改进和提高技术水平。

要经常地对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运行和维护工作进行总结,特别对托管站的管理维护要组织经验交流。

要鼓励技术人员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及时发现、研究和改进原有设备的技术问题,不断完善系统,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2)自动监测系统的联网和信息共享。

“十五”期间,全国、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要实现联网,到“十五”末基本实现省、市、县环境监测信息共享。

要建立全省自动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网络和自动监测系统远程监控中心,实时掌握各要素的自动监测信息。

我省已经确定采取国内外一致采用的统一数据传输接口协议的方式进行联网。

《浙江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接口协议》经过多方论证并已在水质自动站和部分大气自动站应用,效果不错。

要按照全省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数据传输接口协议进行设计建设,使各类自动站的数据快速及时可靠地汇集于同一个系统管理平台,实现各类数据信息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综合分析的目的,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数据共享。

(3)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

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是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2002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这个标准是各级监测站履行监测职能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省大部分监测站还达不到标准,主要是基本仪器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业务经费和站房面积不达标。

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标准化监测站建设的资金需求。

要重点解决监测手段、仪器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足和应急监测响应及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初步实现仪器装备、监测技术、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现代化,逐步形成对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及时收集、安全储存、科学处理的能力,对重要污染物、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件实施应急监测、跟踪监测和仲裁监测的能力,综合分析全省及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状况及预测变化趋势的能力以及对全省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指导和质量保证支撑的能力。

(4)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以及自身建设。

面对入世后的国际通行规则,要尽快完成计量认证评审、复审,开展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工作,以适应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需要。

近年来监测硬件建设发展迅速,需要我们尽快提高仪器使用者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目前,全省环保系统共有监测机构80个,监测人员1407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14人,占79.2%,其中博士生有2名,硕士生29名;

共有高级职称186名,其中教授级高工7名,中级职称510名,初级职称325名,全省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9.5%。

新形势要求我们的队伍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要下大力气培养使用年轻人,支持他们挑担子,要积极组织各种业务培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监测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技术精的监测队伍。

环境资源禀赋与生产力布局

——建设生态省、实现“双赢”目标的思考之一鞠建林(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1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这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省域范围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我省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不但需要经济总量翻两番,而且需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一句话,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命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我省要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若按目前GDP年增长率10%左右估算,到2015年我省GDP将翻两番,到2020年将增长6倍左右。

不考虑其他因素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外推,届时污染将增加4—6倍。

显然,如不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循环经济理念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生产力布局,我省经济总量的翻番势必带来污染排放的成倍增加。

这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是无比沉重的。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污染物也必将大幅度增加,这似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成长的轨迹,可以发现一个现象:

随着经济成长,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会发生变化。

一、二产业的比例会逐渐缩小,三产的比例会相应增大。

在三个产业中,GDP/万元污染物产生量,亦即产污强度,以第三产业为最少。

因此随着经济的成长产污强度会有所减弱。

但是,从现实的情况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推行新的生产方式、加大环境管理和执法力度,单位数量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所伴生的污染物数量随着经济增长,其相对量虽然会下降,但其绝对量仍将大大增加。

这是因为:

首先,从产业构成比例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出现了世界范围产业重新分工的机遇,我省无疑会抓住这个有利机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在我省GDP的构成中,第二产业比例仍将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且这种情况还将维持相当长的时期。

因此,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连带增长的比例关系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简言之,产污强度不会有很大的下降。

其次,从技术层面看。

无论是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还是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处置及综合利用技术都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是在多年科学研究、实地试验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较短时间内,使污染物综合处理技术在推广应用领域出现重大进展的难度很大。

因此,从污染物处理的科技贡献能力上来讲,在充分考虑处理成本和综合效益的情况下,以现有科技水平、治理手段和处理设备,使污染末端治理层面上大幅度消减污染物已难有重大突破,污染物处理能力提升空间有限。

当然,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推行循环经济,实施ISO14000,园区生态化改造等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据调查,采取上述措施,总体上比实施前减少废水排污量20%左右。

粗略估算表明,若到2015年占全省工业总排污量50%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ISO14001和其他技术进步措施等,对全省废水排污总量减少的贡献也仅约10%左右。

第三,从环境管理的空间看。

目前全省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已达90%,虽然随着生态省工作的推进,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通过严格执法加强管理,污染排放达标率有继续提高的余地,但总的说来,空间不大。

而通过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虽可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但却会大大增加污染治理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假如十年后我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标准从现在的100mg/l提高到80mg/l,那么排污总量可削减20%,但污染治理成本将翻一番。

综合考虑各种污染减量因素,乐观一点估算,我省GDP/万元污染排放量至多可以减少50%左右。

2000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6030亿元,废水排放量为21.33亿吨,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为58.86万吨。

即使按万元GDP污染排放量降低50%计算,到2015年左右,我省污染物排放量也将是2000年的2倍,废水排放量将达到42.66亿吨左右,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为117.7万吨左右。

到2020年更是3倍左右,废水排放量将达到63.99亿吨左右,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为176.6万吨左右。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可以在局部地区、个别企业或行业实现经济正增长而污染排放零增长或负增长。

但是,从全省范围和经济的宏观层面看,仅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严格执法,实现既使经济总量翻番又使污染排放总量稳定甚至减少是十分困难的。

全面小康要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总量的翻两番,需要向环境排放更多的污染物;

全面小康同时要求保证环境质量,在保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既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优美缺一不可,既要大量排放污染物,又不能降低环境质量,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命题。

3我省环境资源禀赋特点和环境质量现状

我省环境资源禀赋特点我省陆域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地理特征为:

东临东海,北枕杭州湾,自西南山区向东北平原倾斜,西南高,东北低,地势起伏较大,呈梯级下降,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环杭州湾和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缓,大气扩散条件好,大气环境容量资源丰富。

西南部为平均海拨800米的山区,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

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其间;

中西南山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良的自然环境;

但大气扩散条件较差,易形成逆温气象,大气环境容量较小。

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河网密布。

全省八大主要水系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苕溪以及运河等基本发源于西部山区,除苕溪汇入太湖、运河属长江水系,其余均独流入海。

因此,我省地理环境相对独立,内含六大生态功能区,具有不同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

我省环境资源禀赋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海洋环境容量资源丰富。

全省海域面积连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达26万平方公里,有3000多个岛屿和大片湿地,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海洋大省名副其实。

与内陆水域比,海洋具有巨大的环境容量资源。

简言之,我省环境资源禀赋特点是:

环杭州湾、东部沿海平原和海洋,环境容量资源丰富、利用空间大。

中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资源等十分丰富。

我省环境质量现状经过几年努力,我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

2002年我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

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的170个省控断面有66%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标准。

全省江河干流水质虽总体良好,但在部分支流和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运河、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污染仍然严重。

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湖库的省控河断面有10.6%的断面水质为四类,23%的断面水质为五类和劣五类,其中运河和鳌江水质主要为劣五类,全部河段水质均不能满足功能要求,椒江有69.2%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功能要求。

另外,平原河网水质主要为三类至劣五类,87.5%的断面不能满足功能要求,总体水质很差;

其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

我省近岸海域环境水质污染仍然严重,绝大部分环境功能区未能达到水质保护目标要求,污染程度位于全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的第二位。

近岸海域水质以四类和超四类为主,占85.7%,且超四类的比例过半,已无一类海水;

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赤潮频发。

总体上,我省平原河网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尽如人意。

从海洋污染成因分析,其主要污染因子为氮磷,化学需氧量也有一定程度的超标:

氮超过三类标准的海域占73%;

磷超过三类标准的海域有71.7%;

化学需氧量超过三类标准的海域仅为4.9%。

这意味着相对于氮磷而言,化学需氧量仍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4寻找破解“两难命题”的途径

环境容量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环境容量资源的支撑。

而从我省环境状况看,无论是水是气,环境状况并不乐观,离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全面小康、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换言之,我省的环境容量资源从宏观表象看显得十分缺乏。

但是,对环境容量资源分布情况作进一步深入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