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对于加点字的读音和划线字笔顺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记载zà
i“化”第三笔是“丿”“印”的第二笔是“竖提”
B.记载zǎi“化”第三笔是“乚”“印”的第二笔是“横”
C.记载zǎi“化”第三笔是“丿”“印”的第二笔是“竖提”
D.记载zà
i“化”第三笔是“乚”“印”的第二笔是“横”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许多科学家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B.民族英雄那种可歌可泣的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C.西湖胜景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气冲斗牛的——是白堤和苏堤。
D.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相信成功最后会属于我们。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B.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
C.《孙权劝学》选自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上至战国,下至五代的纪传体史书。
D.《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现代女作家萧红,主要作品小说有《生死场》《呼兰河传》。
3.
书法课上,我们欣赏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1)右图就是这副书法作品的一部分,它属于(字体)。
(1分)
(2)对这副书法作赏忻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一波三折,绵里藏针,有“浓墨宰相”之感。
B.肥硕丰润,内紧外松,于平正中见险绝之势。
C.气势奔腾,内力充溢,有满纸烟云之意。
D.行笔流畅,变化微妙,整齐而不显得呆板。
2、古诗文读(共19分)
(1)默写。
(共6分)
4.《春晚》写暮春时节,花木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句子是:
,
。
5.《春夜洛城闻笛》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
,。
6.《逢入京使》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
,
7.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8.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9.诗中“,”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
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2)阅读下面古诗《竹里馆》,完成后面的题。
(5分)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0.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2分)
11.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1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句写出了的景象。
(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相关试题。
(共8分)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②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善哉!
”
【注释】①炳烛:
点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盲臣安敢戏君乎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3、名著·
读图(共七分)
16.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下题。
1.祥子看着骆驼,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新车,他的精神壮了起来
2.A笑了,一把将瓦罐接过来,往墙上一碰,钱都掉到地上。
3.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背都要晒裂。
4.为生活,祥子还是要硬撑着去拉车。
(1)第2幅画的文字解说中横线上的A是(填写人物)(1分)
(2)第3幅画展现了祥子在烈日下拉活的痛苦,紧接着祥子又遭遇了天气,因为在这种天气里拉活儿致使他(填写祥子的遭遇)(2分)
(3)《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也可以称为“三起三落”。
请仿造下列句式用四字短语完成祥子的“三起三落”叙写?
一起一落:
苦干三年,凑足车钱,被抓当兵,理想破灭
二起二落:
三起三落:
低价买车,置办丧事,卖车还账,从此沉沦
(4)选出下面关于《骆驼祥子》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祥子连夜带了逃兵丢下的三匹骆驼逃命,天亮的时候来到一个村庄,他把三匹骆驼卖给给了一个养骆驼的人,得到几千块钱。
B.人和车厂老板赵三爷,有个女儿叫虎妞。
祥子将卖骆驼所得除掉路上花费剩余的钱寄存在刘四爷那里希望继续积攒,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C.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但曹先生丝毫也没有责备他。
D.祥子在小茶馆里等曹先生,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车夫因为又冷又饿晕倒在茶馆门口,祥子看都不看他们一眼。
4、现代文阅读(共18分)
(1)非连阅读,完成相关试题(7分)
半天“阅读”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
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
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
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
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
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
当然是经典。
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8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
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
18.91分
98.85分
2018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个
8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
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
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
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
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
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
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
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
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
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
霍雷肖?
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
①霍雷肖?
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
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
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
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
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
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
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17.根据材料三“调查报告”中得出什么结论?
18.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
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
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
D.
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19.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试题(11分)
梅艳芳的手米丽宏
①梅艳芳,这个名字,似有植物香气;
而放到京剧艺术照里,这三个字在口,又分明是浩渺的湖,深邃广大。
②舞台上,“她”的眼波万般含蓄,“她”的身段万般撩人,“她”的唱腔,又清又淳又高又亮:
“她”的手,一抹,一挑,复一指,便是那如歌如魅的妖娆。
“她”却是一个风骨宛然的爷们儿。
③1930年,梅艳芳赴美演出。
他和他的艺术,似乎一夜之间弥合了东西文化的鸿沟,一票难求。
他不得不在美国国家剧院加演三个星期。
五年后,梅兰芳赴苏联演出,再次载誉国际。
④赞美之辞,很多为梅兰芳的一双手而发。
美国戏剧评论家对梅兰芳的种种手势津津乐道,惊呼是“醉人的美”。
西方人之所以惊艳,一则是因为他们初次接触中国戏剧之美,京剧表演以细腻的手势表示角色的种种心情变化,每个微妙的动作都有着精细的规定。
二则是,梅兰芳确实有一双灵动的手,其臂之一屈一伸,手之一动一指,活灵活现,再现了艺术的内蕴。
⑤为让京剧的手“活”起来,梅兰芳买来兰花,观察兰花的形态,反复研磨,设计出49种“兰花指”:
他还从龙门石窟和太原晋祠仕女图塑像汲取灵感,创造出风华绝代的梅派手势,计53种。
这些手势,极富古典意蕴与艺术想象,如雨润、醉红、含香、映水、掬云、滴露、陨霜……每种名称所代表的涵义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剧情与场合。
⑥手势表演,仅仅是京剧舞台艺术中小小的一项。
梅兰芳的创新,改变了“抱肚子”青衣一味唱的舞台单调。
舞台上的梅兰芳,从头到脚到指尖儿,一身都是戏。
内行人说,那是一个“角儿”的大格局。
这不仅仅是依靠苦练、勤奋得来,它是用学识、阅历、涵养和情怀做底子,撑持起来的。
⑦只要不演出,梅兰芳就会邀文伴画友到自己书房,谈诗论道,琢磨书画。
他向诗人罗瘿公学词赋,向齐白石、徐悲鸿学画画。
诗词、音乐、绘画、书法、雕刻、武术,都拿来在业余修习。
不为谋生,不为获利:
但无用之用,恰是一份润泽,将一门国粹艺术滋养到臻于至境,给人高妙的精神享受。
⑧梅兰芳说:
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天才也罢,苦学也罢,或许,真的不算什么。
天赋,干脆就是灵魂里那一份不辍的坚持。
大师,就是这样练成的。
20.阅读全文,概括梅兰芳成为京剧艺术里“浩渺的湖”的原因。
21.欣赏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22.解释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