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2814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

建议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材提出了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完整过程,进而利用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从而在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问题制定收集数据的方案,再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

除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外,教师还可以挖掘本校、本班中的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或事件中用统计去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

2.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统计数据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只有经过分析读懂这些信息,才能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

为此,在收集、整理并呈现信息之后,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获得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

3.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握教学重点。

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只在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统计”单元接触过非正式的统计表(无表头等),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正式的统计表。

虽然因篇幅原因,教材没有展现学生探究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过程,但在教学中还是不应忽视的。

具体教学时,可充分利用一年级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呈现数据,再通过交流完善一年级已经接触过的非正式的统计表,正式认识统计表。

在练习中也应注意给学生提供自己设计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机会。

如:

可以充分利用练习第3题中记录数据的非正式统计表和正式统计表的转换,使学生巩固对统计表的认识;

借助一些开放性的统计题目让学生自己制定统计方案,自己呈现数据等。

措施

1.经历统计全过程,突出亲自体验。

统计包括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几个环节。

“重视经历,突出体验”,是小学各册统计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千遍万遍的强调,抵不上学生自己亲自实践。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

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

教学中要把统计知识作为一个过程,而不只是使学生了解统计的结果。

在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这些内容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将自己周围事物作为统计的对象开展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将考虑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式记录这些数据,用什么图表来展示数据;

能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怎样的结论等。

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会逐步地发展。

2.重视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统计活动过程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统计过程中很多活动都要与同学分工合作,各司其责。

为了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教师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关注,不能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将全班适当进行分组,对组内学生初步的分工,确立好小组长、记录员等,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个性的行为,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起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3.重视结果应用,培养决策能力。

获得数据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制作图表不是统计教学的唯一任务。

分析研究数据,掌握事物的主要情况,把握现象的发展态势,根据数据做出判断与预测,才体现出统计的价值。

所以,在强调统计过程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并对统计结果做出判断和决策。

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用统计所得出的结论,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是统计教学的一个目标所在。

课时

安排

共3课时

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第2页例1和练习一中相关题目)1课时

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第3页例2和练习一中相关题目)1课时

单元检测1课时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单元备课

主要内容包括:

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概念。

二是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在解决问题部分重点是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以动手操作为基础、以直观图为桥梁、以语言表述为标志,从三个方面做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动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逐步落实“四能”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

能进行平均分。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进行除法教学,要立足于除法概念本质的建立。

建议教师在本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对比与辨析,突出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

在“平均分”的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过程与分的方法,也要关注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在除法概念的教学中,无论是“等分”的情境,还是“包含”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体会到是平均分的活动,再学习用除法表示,并结合“÷

”的使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在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比较两种不同现实情境模型问题的不同,更要看到它们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都是用除法解决问题,在运用中提升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

(2)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

教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可以从动作表征和表象表征开始,让学生借助学具平均分一分、摆一摆,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积累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进而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据算式摆学具、画图,看算式讲故事等活动。

(3)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

熟练口算表内除法,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

《标准(2011)》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每分钟8~10题。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4)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以动手操作为基础。

第二,以直观图示为桥梁。

第三,以语言表述为标志。

总之,通过动作、画图、语言表述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逐步落实课标中“四能”的目标。

本单元可用12课时进行教学: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平均分2课时左右

3、除法3课时左右

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6课时左右

5、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备课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

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和解决问题。

1.认识轴对称。

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

通过直观让学生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但没有给轴对称图形的进行严格的定义,而只是说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即是轴对称图形。

2.认识图形的平移。

图形的平移也是借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平移现象引人的。

在直观感知平移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理解,辨认图形的平移。

平移数学意义上的特征不要求掌握,只要求知道图形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而位置发生了变化,就可以看作是平移现象。

3.认识旋转。

对这部分内容,教材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初步感受旋转运动的特点式可以了,并通过“做做玩陀螺的游戏体会点的旋转,但也是直观感知。

4.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的图案的问题,使得培养学生“四能”的素材和案例更为丰富,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1.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2.注意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

本单元共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认识平移………………………………1课时

3.认识旋转………………………………1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单元备课

主要内容包括: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材

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是对表内除法

(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

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措施

1、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

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

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在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

安排

课时安排:

4课时

1.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1课时

2、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单元备课

同级混合运算,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运用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

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1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中的重要内容。

它不但是认识更大自然数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数感非常重要的素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1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了。

在此基础上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把握教材前后例题的联系。

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2、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

万位"

及其位值。

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4、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1、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2、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能正确地对万以内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1、整千数和一万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2、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读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手拉手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体会大数的意义。

2、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并结合情境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进而借助千以内的数想万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

3、注重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1、充分调动学生己有的认数学习经验,从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自主拓展对数的认识。

2、利用教具和学具帮助认识整千数及一万,扩展数位顺序表。

3、在开放情境中教学,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获得的基础知识。

将培养学生的数感始终贯穿于认数学习的过程中。

1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读数、写数……………………………………1课时

数的比较大小…………………………………1课时

准确数、近似数………………………………1课时

整十、整百、整千数加减法…………………2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单元备课

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2、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3、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运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真切地关注。

教学时,需要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

也就是说,教师应将学生置入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

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或者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这种观念的建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相应的质量观念,教材设计了掂一、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

教学时,教师应在明确其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加以充分地利用,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素材,如,如果让学生感受克时找不到2分硬币,可以用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1克的东西代替,如1克黄豆、1根香烟等。

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的感受就更生动了。

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是否能很好地能落实教学目标是确定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3)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如前所述,所谓计量(测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而估量,本质上也是计量,同样少不了估量时用于比较的标准,只是这个标准可能不是1克或1千克,而可能是学生熟悉的10克或00克、500克等物品的质量。

进而学生再用自己选定的标准去“量”。

1.认识克和千克……………………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二十…………………………1课时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单元备课

本单元知识内容分为两部分:

分别是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和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本单元内容包括推理和数独。

简单推理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按一定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

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通过游戏,让学生用推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推理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