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12503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

《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

福建省宁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1.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起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劳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说明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力度减弱,说明宗法制趋向瓦解,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的逐渐瓦解,AC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点睛】“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是解题的关键。

2.唐朝中期,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宣称古圣贤,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之间存在一个承接的道统,只是到了孟子就中断了,现在要由他来传承。

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逐步趋于宗教化

B.儒学正统地位的重新确立

C.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

D.佛教地位凌驾于儒学之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道统说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体现了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宗教化,故A项排除;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就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故BD项错误。

3.宋代,诏书一般表达的是政府的意见,原则上均由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起草,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

这表明,在宋代

A.宰相获得了法定的行政权

B.政府的权力侵蚀了皇权

C.宰相拥有的权力趋于集中

D.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可知,宋代皇权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故D项正确;材料旨在体现宰相对政令的副署权,而非行政事务处理权,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政府权力对皇权的侵犯,故B项排除;北宋相权被分割,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

【点睛】“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是关键信息。

4.太湖平原在宋化建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

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

出现此变化主要由于明清时期该地

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

C.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

D.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这体现了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苏湖地区,故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也不会影响成为粮食输入地,“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是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5.下图是1871年由总理衙门指定颁行的阿拉伯数字为中介的汉字电码本,它解决了不同于字母文字的汉字收发电报问题;1897年后,地方各省督抚在此基础上编纂了独立的私人电码本。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地方督抚热衷于接受新生事物

B.汉字数字化变革获得普遍认可

C.国人自办电报通讯事业正在起步

D.晚清中央集权遭到一定程度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地方各省督抚在此基础上编纂了独立的私人电码本”中可以看出地方督抚制定了自己的私人电码本,这就抵制了中央的统一的电码本,体现了当时地方权力的扩大,说明到晚清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晚清地方权力的扩大,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汉字数字化,故B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自办电报的发展,故C项排除。

【点睛】关键在于“地方各省督抚在此基础上编纂了独立的私人电码本”。

6.1943年,中共淮北区党委指示:

各乡应立即以农民抗日救国会为中心,筹办农村合作社,使合作社真正掌握在基本群众手里,真正成为基本群众与高利贷者及商业资本家作经济斗争的武器。

在当时,这一批示的执行有助于

A.促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

C.推动乡村商业资本的流通

D.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乡应立即以农民抗日救国会为中心,筹办农村合作社,使合作社真正掌握在基本群众手里,真正成为基本群众与高利贷者及商业资本家作经济斗争的武器”,说明,材料中的政策让农民掌握合作社的主动权,来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故A项排除;C项与“成为基本群众与高利贷者及商业资本家作经济斗争的武器”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敌人的封锁,故D项排除。

7.在印度支那问题上,中国主张“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用和平竞赛的办法来证明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互不干涉内政”。

该主张的实施将推动

A.日内瓦会议取得成功

B.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C.不结盟运动最终形成

D.朝鲜停战协定的达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的“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用和平竞赛的办法来证明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互不干涉内政”促进了会议的顺利进行,故A项正确;B项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中“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不符,故排除;C项是1961形成,与印度支那问题无关,故排除;朝鲜停战协定的达成是1953年,而材料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故与题意不符,D项排除。

【点睛】“印度支那问题”“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是关键信息。

8.据学者研究,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对话伙伴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如表所示。

中国与上合组织参加国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情况表(部分)

签约国

签署日期

金额

备注

白俄罗斯

2009年

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卢布

观察员国

哈萨克斯坦

2011年

70亿元人民币/2000亿坚戈

成员国

土耳其

2012年

100亿元人民币/30亿里拉

对话伙伴国

俄罗斯

2014年

1500亿元人民币/8150亿卢布

成员国

由此可知,该货币互换协议

A.维护了中亚地区的经济安全

B.实现了上合组织货币一体化

C.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公平化

D.推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可知,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俄罗斯均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表明该货币互换协议推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亚地区的经济安全,故A项排除;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实现货币一体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故C项排除。

9.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组建的一般程序为:

首先由九名执政官和一名司法书记员抽签产生有个公民法庭分别审理各类案件,再拍签选举具体的审判集体;其次抽签选举审判集体的主席,最后决定具体的分管工作人员。

该组建程序

A.有助于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判

B.说明执政官实际执掌司法权力

C.有利于保险雅典司法话动公正

D.体现了公民法庭应对平民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雅典公民法庭组建的一般程序内容可以看出,该程序有利于保证雅典司法活动公正,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雅典公民法庭组建的一般程序,没有体现执政官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民法庭应对平民负责的信息,故D项错误。

10.1545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规定,入学者必须宜誓效忠罗马天主教会,反对路德教义及其他宗教异端。

同样,西欧不少国家或地区世俗统治者,则要求本地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宜暂效忠于本地教会,还要效忠于其本人。

此类现象说明了西欧

A.天主教会势力遭到削弱

B.信仰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C.大学教育摆脱神学束缚

D.学术研究形成浓厚氛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欧不少国家或地区世俗统治者,则要求本地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宜暂效忠于本地教会,还要效忠于其本人”可以看出,西欧大学入学者不仅效忠教会,还有效忠世俗统治,说明天主教会势力遭到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到信仰自由,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天主教会势力的削弱,没有体现出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状况,故CD项排除。

【点睛】“西欧不少国家或地区世俗统治者,则要求本地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宜暂效忠于本地教会,还要效忠于其本人”是关键信息。

11.1929年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44.4%,1938年增加到49.9%;同期,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9.4%增至40.4%.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A.积极应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

B.极力保护帝国内部的经济往来

C.大力奉行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

D.全面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9.4%增至40.4%”说明,英国在危机后,加强英联邦及英国控制的殖民地内部的经济联系来应对经济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对帝国内部的控制,故B项排除;材料中只是体现英国在危机后,加强英联邦及英国控制的殖民地内部的经济联系,未体现大力奉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故D项排除。

12.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向苏联,两国元首一致表示“将尽一切可能避免军事对抗和防止爆发核战争”。

次年6月,勃列日湿夫访问美国,并签署了《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协定。

这表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国的共识

B.美苏两国开始进行军事领城合作

C.美苏两国对抗态势有所缓和

D.美国开始改变对苏联的冷战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将尽一切可能避免军事对抗和防止爆发核战争”表明美苏两国对抗态势有所缓和,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美苏对和平与发展的态度,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两国的对抗,故BD项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若从古都变迁的轨迹看,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黄河南岸,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也是先秦至唐中叶各王朝都城的基本所在区域:

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唐中叶以后,北方战乱时间较长,人口大量减少,经济日且萧条。

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比较安宁,经济发展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

开封居黄河与大远河交汇处,比校靠近江淮地区,因此唐以后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成为统一王朝都城。

元朝和清朝都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两朝都是先取北京,再取华北,在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的。

此外,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来说,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以便保留一条退路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

1912﹣1949年间中国首都的变动

定(迁)都时间

概况

1912年1月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

2月2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中华民国移都北京。

1927年4月

4月1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

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37年12月

11月19日,《国民政府移脏重庆宣言》发布;12月1日,重庆正式成为中国战时首都。

1946年5月

4月23日,重庆国民政府决定还都南京;5月5日,国民政府首都迁回南京。

1949年9月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据孙宅瓶、蒋顺兴《民国迁都纪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分析说明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12﹣1949年间中国首都变动的特点。

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评述1937年和1949年中国首都的变动。

【答案】

(1)趋势:

都城自西向东迁移;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

因素:

处在或靠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受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基于政治斗争或民族斗争的需要。

(2)特点:

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

评述: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东地区陷,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定都北京,这是国内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可以看出都城自西向东的迁移,从材料“开封……唐以后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可知都城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比较安宁,经济发展”“居黄河与大远河交汇处,比校靠近江淮地区”“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重心转移、民族斗争等方面来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重庆正式成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国民政府决定还都南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可知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抗日战争,民族矛盾激化;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方面来评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梁斌创作的《红旗谱》,被普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

下文摘录的是该书主人公、共产党员严运涛其中的一封家书。

父亲,母录:

敬票者,儿自选离滕下,即来南方参加革命军。

在军队上过了半年,又到军官学校学习。

学校是官费,连紙笔服装都发给,现下,刚从学校毕业,上级叫我当了见习连长,父录!

你们会为战高兴吧!

从此以后,我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专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护除土裂劣绅!

南方不比北方,到处是欢欣鼓舞,到处看得出群众革命的热情,劳动人们直起腰来了。

你们等着吧,革命军到了咱们家乡,一切封建势力,一切土豪恶霸们都可以打倒!

离家时,没有告诉老人家们,请原谅!

我工作很忙,不多写了,问奶奶,忠大伯好!

此祝阖家均吉儿运涛谨上

1926年7月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这封家书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逃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情节:

严运涛以革命军见习连长的身份,奔赴革命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概述和评价:

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

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选准情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依据材料“严运涛以革命军见习连长的身份,奔赴革命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

”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国民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归纳。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牌】

材料18纪中叶,随着经济发展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

新兴的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通过请用,群众集会等形式向政府施加压力,经过70多年的斗争,贵族阶级终于做出让步。

1832年,改革法案在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赋予新兴中等阶級选举权。

1867年改革法案使除农业工人和矿工以外的工人阶级主体享有了选举权。

1883—1884年议会制定了《人民代表制法》,规定取消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1918年,议会通过了关于妇女选举权的《人民代表法案》修正案,规定年满30岁的妇女享有选举权;10年后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完全取消。

至此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选举权。

——摘編自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英国选举权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选举权改革历程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意义。

【答案】

(1)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议会选举制自身的缺陷;民众运动的持续高涨。

(2)特点:

历时长;渐进式的和平改革;获得选举权的社会阶层扩大;以立法保障改革成果。

意义:

逐渐打破贵族阶级对政治的垄断,进一步完善了英国代议制,从而推动英国政治现代化历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18纪中叶,随着经济发展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

新兴的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通过请愿,群众集会等形式向政府施加压力,经过70多年的斗争,贵族阶级终于做出让步”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议会制度的弊端、民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经过70多年的斗争”“《人民代表制法》”“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选举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时间、改革方式、立法保障、选举权扩大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代议制完善,推动英国政治现代化、社会稳定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58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研究机构,月年,他又发起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该校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

建系伊始,他明确近代力学系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

为此,他不仅设定了力学系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而且编著了《火箭技水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作为专用教材,同时还聘请了严济瓷、吴文俊等当时海内外顶尖专家和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介绍最新科研成果。

到大学的最后半年,指导学生参加早期研究活动,完成毕业论文及其答辩,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练兵。

此外,他要求学生红专并进,团结协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触类旁通的钥匙,是创造力的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形势,他写信给作为高新技术突击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倡导设置新专业一材料设计。

——据《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其探索与实践》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

(2)根据材料,推出20此纪中后期钱学森在科较领域的重大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答案】

(1)特色:

培养高尖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聘请顶尖专家和教授授课;注重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政治与专业两者过硬的教育思想。

(2)贡献:

筹建卫星、火箭等科研机构;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倡导设置材料设计新专业。

评析:

适应了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国家培养高尖端人才奠定了基础;顺应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解析】

【详解】

(1)特色,根据材料“设定了力学系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而且编著了《火箭技术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作为专用教材,同时还聘请了严济慈、吴文俊等当时海内外顶尖专家和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介绍最新科研成釆……要求学生红专并进、团结协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触类旁通的钥匙”,从教育目标、授课教授、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等方面概括指出钱学森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

(2)贡献,根据材料“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研究机构。

同年,他又发起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倡导设置新专业——材料设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研机构、创办大学、设置新专业等方面指出20世纪中后期钱学森在科教领域的重大贡献。

评析,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和国防建设、高尖端人才、科技发展趋势等方面予以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