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2265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ord格式.docx

例: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结构助词,不译: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结构助词,不译,倒装句的标志: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4、音节助词,不译,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三)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四)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以】

(一)动词:

认为,以为;

或与“为”构成“以为”

①臣之妻私臣,……皆以美于徐公。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

(二)介词:

1、译为“把”、“拿”、“用”,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方式、方法等。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与“为”连用,“以……为……”,可译成“把……当作……”。

①②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

公输》)

②此可以(之)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队》)

③因以(之)为号焉。

(《五柳先生》)

2、译为“凭借”、“依靠”、“按照”、“根据”,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①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3、译为“因为”,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三)连词:

1、译为“来”、“用来”,表示目的。

①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2、可译为“以至于”,表示结果。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四)副词:

1、同“已”,已经。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三、【而】

大多是连词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然后”、“来”、“便”“接着”等,或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然而”、“却”等。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4、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

四、【其】

1、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或“他的(它的)”或“他们的(它们的)”。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①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这种”“那个”“那些”之类的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4、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二)语气词:

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2、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

“恐怕”“大概”。

3、表示加强语气,可加强命令、祈使语气,可译为:

“可要”“一定要”等。

五、【于】主要是介词用法:

1、可译为“在”、“到”、“从”,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2、译作“向”、“对”、“给”等,表示动作的对象。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②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

3、可译为“和”、“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②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可译为“因为”、“由于”,表示原因。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5、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皆以美于徐公。

③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则】

(一)副词:

1、可译为“就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二)连词:

1、可译为“就”、“便”、“那么”,表示承接关系。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可译为“然而”、“却”,表示转折关系。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送东阳马生序》)

3、可译为“如果”,表示假设关系。

七、【乃】

1、可译为“是”、“本来是”、“实在是”,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或确认。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可译为“于是,就”,表示时间紧相衔接,。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可译为“居然”“竟然”,表示意料不到的语气。

4、可译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