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1877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

《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重估报告Word下载.docx

37′26″-118°

39′09″,北纬37°

17′29″-37°

18′31″。

项目区总面积295.94公顷,参与整理土地面积为294.39公顷。

1.2.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年平均日照时数2812.6小时,日照百分率62.8%,太阳辐射总量128.3千卡/平方厘米,年≥0˚C的积温为4770˚C,≥10˚C的积温为3420˚C,年平均气温13.1˚C;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8.1毫米,其中春季占12.0%,夏季占70%,秋季占14.8%,冬季占3.2%;

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65.6%,年蒸发量为1808.8毫米,最大2121.0毫米,最小1616.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02倍;

年平均风速3.3米/秒,主导风向为南、东南风。

(2)水文地质条件

a、河流

①支脉河

支脉河是广饶县北部主要排水主河道,也是项目区主要水源,支脉河源于淄博高青,流经高青、博兴、广饶3县及东营区,全长135km,流域面积3382km²

,其来水主要是流域降水,灌溉尾水。

1993年6月在广饶县丁庄镇西马楼村附近(桩号101+560处)建成支脉河西马楼拦河闸。

该闸主要作用是“防潮蓄淡”,一次蓄淡水1100万m³

,可满足广饶东部4个缺水乡镇和示范区土地灌溉问题。

1997-1999年,东营市根据省政府统一安排,分3年时间对支脉河西马楼拦河闸至广饶与博兴界之间河段进行治理,排涝采用鲁北徒骇河“64年雨型”加大60%(相当于五年一遇)进行计算;

防洪采用鲁北徒骇河“61年雨型”加大60%(相当于二十年一遇)进行洪水计算。

②武家大沟

武家大沟发源于东营区牛庄镇东范村南,汇入支脉河,全长31.856km,流域面积192km²

于1969年和1971年分两次施工建成,主要是削减支脉河洪水,承泄支脉河与麻湾灌区四干渠之间的积水。

1993年、2005年两次对武家大沟进行全线治理,2005年治理标准:

排涝标准为鲁北徒骇河“64年雨型”加大60%,相当于设计重现期5年,设计排涝流量4.9-157.3m³

/s,设计比降1/8000。

武家大沟是项目区主要排水河道。

b、地下水

东营市可利用地下水资源系指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资源,包括浅层地下水资源和中深层地下水资源。

浅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具有补给条件好、埋深浅、易更新、易开采等特点;

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难度较大,不易补给。

本项目区地下水矿化度大于5.6g/l,不能做为灌溉水源。

(3)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鲁北平原,地貌类型单一,地势西高东低。

地面海拔高程最高约3.40m,最低约1.9m,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面高程在2.3-2.7m之间。

(4)土壤

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潮土,质地一般为砂质土和轻壤土,土质松散、耕性良好,PH值在7.2-8.9。

由于海水浸渍的成土过程,深层土壤含盐量很高。

土壤毛管作用强烈,在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容易随水分的运动重新溶解、移动和沉淀,使土壤上部积盐,形成盐渍化。

潮土是项目区主要的耕种土壤,从当地种植经验来看,主要种植棉花,有少量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5)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风、雹、风暴潮、蝗灾等。

①旱灾

旱灾是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次数多,影响范围广,危害重。

以春旱危害最大,其次是夏旱、秋旱,冬旱虽有发生,但危害较小。

全年四季连旱较少发生,一年之中,多为交替发生或部分季节连旱。

②洪涝灾害

项目区洪涝灾害分为支脉河洪涝、区域洪涝。

支脉河洪涝:

建国以来,支脉河发生较大洪涝4次。

区域洪涝:

区域洪涝灾害多发生在7~8月,范围广,危害大,主要是由于地势低洼,涝水外排不及时所导致,此期正是大秋作物的生长旺季,阴雨连绵,土壤湿度过大,易造成草荒,作物倒伏,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依据统计资料,平均每6.4年发生一次涝灾。

1.2.3社会经济条件

本项目区所在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全区共辖3个分场,24个村队,7429人。

三个分场被广饶县丁庄镇的村庄和土地分割成三个独立的区块,其中一分场、三分场在支脉河以南,二分场在支脉河以北。

粮食单产在800公斤左右,棉花皮棉55公斤左右。

2010年全示范区人均收入8439元,农业总产值29767万元。

本项目区涉及人口2500人。

1.2.4植被及农作物种植情况

人工季节植物群落主要是由各种农作物构成的农业植被,项目区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

项目区属暖温带落叶林区,自然植被受水分、潜水位与矿化度和地貌类型的制约,类型少、结构简单、组成单纯。

区内无地带性植被类型,木本植物较少,以草甸景观为主体。

天然植被主要有马绊草、芦苇、白茅等。

1.2.5基础设施状况

(1)交通设施

项目区位于东营市南部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境内,距城区20公里。

项目区周边有青垦路和东青高速,交通比较便利,为项目区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交通条件。

项目区内有二分场进场路,但破损严重,需要修复。

田间内部道路宽度规格不一,路面高低不平,布局缺乏总体规划,道路为素土路面,干旱季节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能满足规模耕种,更不能适应机械化耕作。

项目区内的其他小的生产路由于风蚀、雨冲和职工耕种,已退化为田间小道。

田间道路状况较差已经成为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和职工生活的一大限制因素。

(2)水利设施

①水源

支脉河为此项目区的主要灌溉水源。

北岸现有灌溉泵站1座,二分场部分地块通过支脉河北岸泵站引水,通过现有支渠(土质)引水至斗、农渠进行田间灌溉。

其中项目区东北部的麻湾灌区四干渠十四支渠、武家大沟作为此片的辅助水源。

据当地水利部门提供资料,引水流量可达2m³

/s以上,灌溉季节水源有充分保障。

②排河

武家大沟自项目区穿过,作为二分场的主要排水河道,设计排涝流量4.9-157.3m³

支脉河作为项目区的主要水源,水源有保证;

武家大沟作为本项目区的主要排水河道,能够保证排水顺畅。

但由于项目区内部缺乏灌排体系,灌排不畅,需要大力整治。

③其他水利设施

项目区现有提水泵站1座,渠道55条,总长63km。

排沟59条,总长69km。

(3)电力设施

项目区内有一条10KV农网线路自西向东通过,可通过引变压设施,满足施工和以后工程用电要求。

(4)生态保护及设施状况

近年来,当地政府组织土地开发整理,非常注意生态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

通过实施东营市三网绿化工程,项目区周边骨干防护林网比较配套,特别是武家大沟两岸防护林网比较配套,对周边风害对的侵袭有了较强的抵御能力。

但由于项目区内部道路绿化防风系统比较缺乏,所以防护林的建设尚需加大力度。

1.2.6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总面积为295.94公顷,其中参与整理的地类面积294.39公顷,不参与整理的地类面积1.55公顷(其中独立工矿用地1.55公顷)。

根据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材料,项目区位于示范区二分场境内,整理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见下表2-2。

表2-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

权属

总面积

农用地

建设用地

广北农场

295.94

合计

耕地

其他农用地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土地

水浇地

农村道路

农田水利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

294.39

238.59

14.63

41.17

1.55

该项目为土地整理项目,项目区总规模295.94公顷,其中整理面积294.39公顷,不整理面积1.55公顷(独立工矿用地1.55公顷)。

(2)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主要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近年来项目区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培植和推广特色农业,林草种植生产面积在不断加大,对耕地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07-2009年项目区农作物平均亩产量:

玉米亩产385千克,小麦亩产412千克,棉花亩产皮棉55千克。

近年来,示范区实施了一系列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提升、土地治理等项目,并大力推广了节水灌溉、农机化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化栽培、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和优质专用良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实现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收与增效,进而提高职工的生产生活水平。

目前,项目区耕地仍具有粮食、棉花增收的潜力,通过本次基本农田整理,将创造出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职工生产生活水平也将会得到提高。

2项目实施情况

本项目主要包括四大工程,即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

2.1土地平整工程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本项目区原有田块比较平缓,不需要进行土地平整。

在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时,应在满足灌排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调配土方,尽量做到挖填方平衡,同时要与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相结合。

田块规格内容主要包括:

田块形状、田块长度、田块宽度、田块方向和田块高程。

根据项目区地形条件、灌排系统布局条件、农作物的光照条件,同时满足机械化耕作的要求,结合当地群众种植习惯和经验,同时根据现状情况,规划田块不作调整,田块长度1000米左右,宽度控制在120米左右。

项目区土地较为平整,有1020亩的树根需要清除,共113220棵。

2.2农田水利工程

本项目区利用支渠、斗渠、农渠自流灌溉模式,通过新建一条南北向支渠,通过穿青垦路涵洞连接青垦路西侧的原硬化渠道,分别输水进入南北向斗渠、及东西向农渠进行田间灌溉。

本项目区田间水利工程规划衬砌支渠1条,长0.91千米;

衬砌斗渠2条,长2.61千米;

衬砌农渠19条,长17.51千米;

疏浚斗沟3条,长4.38千米;

疏浚农沟18条,长19.04千米;

新建方涵洞排沟1条,长1.03千米。

项目区新建、维修各类建筑物28座。

新建渡管11座,倒虹吸1座,穿涵1座,农门11座,斗渠分水闸1座,未利用地开发展示馆1座,计划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维修渡槽2座。

2.3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主要与区外道路、居民点相连接,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械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本次规划项目区新建8米宽沥青柏油路1条,长2.64千米;

5米宽混凝土路(总宽7米)1条,长1.27千米;

4米宽泥结石路(总宽5米)2条,长2.65千米,3米宽素土生产路20条,长20.65千米。

2.4其他工程

项目区内的防护林建设与沟渠和道路建设相结合,沿沟渠和道路布置,通过现场查勘,确定林带布设的位置,部分排沟布设林带。

规划在斗沟1与生产路9(18)之间、斗渠1与斗沟2之间、农沟5与农渠4之间及农沟13与斗渠2之间均布置2行,林带株距2米,行距2米,成“干”字形布置。

沿二分场中心路两侧各布置2行林带。

防风护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又能增加群众副业收入。

2.5工程实施后对项目区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通过土地平整,将部分位于地块内部,不再具有利用价值的排水沟填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将一个灌溉单元内部的耕地沿灌溉方向整理成1/10000的坡度,使灌溉水沿着一定的坡度均匀地前进,既可以保证使灌溉水将作物根系土壤层湿透,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使绝大部分灌溉水转化为有效水,又不使水的滞留时间过长,使太多的灌溉水转化为对作物生长不具有直接意义的无效的重力水,有利于保护土壤和维持土壤养分。

项目区内原本田间内部道路宽度规格不一,路面高低不平,道路为素土路面,干旱季节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能满足规模耕种,更不能适应机械化耕作。

同时,原道路布局缺乏规划,连通性较差,致使很多田块化肥运不进,产品运不出。

道路工程的完成使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得到很大提高,化肥、有机肥施用量增加,直接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和产量。

农田水利工程对项目区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影响迅速而明显。

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区内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旱涝保收的标准田块,农作物产量增加,同时土地的自然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项目区内原有农田防护林残缺不全,生态防护功能不强,风害严重,生物链关系也较为脆弱,不能形成有效综合防护体系。

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在项目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田防护系统,建立了良好生态防护体系,有效的减弱风害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营造了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种植。

总之,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相互配合,改善了土地的自然质量,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土地的利用水平。

3土地整理后项目区土地的综合质量评价

3.1土地平整程度

由于项目区属于平原地区,田面没有大的剧烈的起伏,耕地平整的土方工程量相对较小。

该项目将因地就势,使用机械平整。

田块的大小将根据道路、沟渠状况,因地制宜地确定。

项目区各片耕地以路、沟、渠围成的田块为基本单元。

保证每个田块均有完善的灌排系统。

该项目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方式,土方调整在田块内完成。

项目区耕地以路、沟围成的田块为基本单元,相对均匀分布。

在土地平整过程中,考虑到小型机械耕作和提水灌溉的情况,对项目区进行了集中治理,做到修一片、成一片。

项目完成后,项目区耕地达到局部平整。

3.2连片程度

项目区内部分原有排水沟,已经不具有利用价值,不仅降低了整理区的耕地利用率,而且限制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因此,本项目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零星的未利用地、现有的小块耕地进行了合并,将不再具有利用价值的有林地、排水沟填平整理成耕地,既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提高农民工作效率。

3.3通达性

本项目为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对原有的道路系统进行改造完善,配置了由农村居民点通往田间和与主干道或界外相连的田间道,以及田块与田块之间的生产路,使道路与项目区外主干道、交通路网及项目区内原有道路相连接,形成通达的交通网络,在道路与排水沟交叉点的地方修建桥梁以便于通行。

通过项目实施,将排水沟、道路形成一个有机系统,保证所有的田块排水畅通,大型农业机械可以自由地进出项目区,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相适应,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4土地整理后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

4.1评价原则与依据

4.1.1评价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质量分等是以造成等别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基础。

(2)分层控制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为目的。

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质量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开展。

县级分等成果要在本县域范围内可比;

省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本省域范围内可比;

国家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

(3)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是根据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差异,重点考虑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分等结果的作用。

(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要能反映不同区域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区域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并反映对区域土地收益水平的影响。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定量计算为主。

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中,提高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精度。

4.1.2评价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5)《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L1011-2000);

(6)《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LH/T28407-2012);

(7)《农用地定级规程》;

(8)《东营市广饶县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4.2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4.2.1技术路线

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质量等别。

4.2.2方法步骤

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方法步骤如下:

a、资料收集整理与外业调查;

b、划分指标区、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

c、划分分等单元并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d、查全国各省作物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确定产量比,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e、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及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f、计算土地经济系数及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g、划分与校验农用地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

h、整理、验收成果。

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流程见下图。

5耕地质量评价

5.1土地自然质量评价

5.1.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由于影响耕地质量的因子普遍存在着相关性,信息彼此重叠,故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时没有必要考虑所有因子。

评价指标应选择与耕地质量直接相关、切实反映耕地质量内涵的因子。

评价指标选择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a、主导性原则:

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根据影响耕地质量的各种因素的种类及作用差异,重点分析对耕地质量起控制作用的因子。

在众多的土地特性中,有些性质起主导作用,其它土地性质因其变化而变化,选定的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的性质应相对稳定,因子之间相关性要小,差异性要大,不应是其它指标的延伸指标,更不应出现实质上相重复的指标。

b、稳定性原则:

耕地质量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决定的,评价耕地质量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在选择评价因子时,应选择那些较长期影响耕地生产力的稳定因子,易变因子不应作为评价指标。

c、生产性原则:

研究表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剖面构型对土壤的水、肥、气、热影响重大:

有效土层厚度不但影响作物根系下扎,而且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作物生长;

土壤盐渍化程度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地形坡度关系到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地表岩石露头影响土壤耕作;

灌溉和排水条件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比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更大。

d、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应尽量简单明了,选取具体、微观性强的指标,能较具体的加以量度,也便于收集、测定和选取的指标,指标应有可比性。

(2)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

耕地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自然因素,也有投入、管理、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地貌条件(地形坡度、地表岩石露头度、海拔高度、水土流失程度等);

土壤条件(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地下水位、碱解氮、P、K含量、pH值、土壤结持性、土壤耕性、土壤容重、土壤空隙状况等);

气候条件(降雨量、光照、无霜期、干燥度、气温等);

生产条件(排灌设施、交通通达度、距离居民点远近等)。

在耕地质量评价中,土壤条件起着主导作用。

项目区的土壤质地在整理前后的有一定差异,土壤质地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水分和养分的保持,水、肥、气、热的协调及机耕效率,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

土壤有机质是微生物能量和植物矿质养分的重要来源,不仅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结构,而且可促进土壤养分有效化,对水、肥、气、热的协调及其供应起支配作用。

项目区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土壤有机质易于分解,加上长期忽视有机肥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已成为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

土壤pH值也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一个因素,但在项目区土整前后变化不大,故未作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

在土壤条件中,土壤结构和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此外,土壤结持性、土壤耕性、土壤容重、土壤空隙状况等也受到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影响,故没有必要再选择这些评价因子。

另外,地下水位虽然决定着土壤的通透性,但地下水埋深较大而且在整理前后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故地下水位可不作为评价因子。

故选取剖面构型、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碱化程作为耕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在气候条件中,虽然区域气候与作物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但区域范围内降雨量、光照、无霜期、干燥度、气温差异较小,故不选为评价因子。

生产条件是提高耕地质量的“后天”因素,排灌设施是耕地高产稳产的保证,由于项目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但排水沟多为土质,部分排水沟淤积、堵塞严重,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

项目区属于平原区,灌溉水质、灌溉水源与排水条件对耕地质量影响较大,且在整理前后变化较大,故在生产条件中选择灌溉保证率、灌溉水源、灌溉水质、排水条件作为耕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两类。

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分区、分地貌类型给出;

自选因素由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用于分等的自选因素一般不超过3个。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LH/T28407-2012)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最后综合确定:

剖面构型、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碱化程度、灌溉保证率、灌溉水质、灌溉水源、排水条件共8项指标作为东营市广饶县土地整理项目土地重估报告耕地质量评价参评因子。

(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东营市广饶县土地整理项目土地重估报告的评价指标权重参考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中黄淮平原区平原耕地评价因素及权重,根据各评价因素对农用地影响作用的不同,采用特尔菲法,征询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等多位专家的意见,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处理,赋予不同权重,见表5.1.1-1。

表5.1.1-1耕地评价因素及权重表

参评

因素

剖面

构型

表层

质地

有机

含量

灌溉

水源

水质

保证

排水

条件

盐渍

程度

权重

0.1

0.07

0.06

0.29

0.21

0.15

(4)评价因素分级标准

东营市广饶县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参考农用地分等规程中黄淮平原区平原耕地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a.剖面构型

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质地的土层的排列次序,包括:

均质质地剖面构型:

即指从表土到100cm深度土壤质地基本均一,或其它质地的土层的连续厚度<

15cm,或这些土层的累加厚度<

40cm;

分为通体壤、通体沙、通体粘,以及通体砾4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