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11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

《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docx

养殖技术资料海狸鼠养殖技术资料大全集网络版

本文由网络资料整理合并所得,内容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泥鳅养殖技术

 

三农书屋:

 

 

一、概述

泥鳅又名鳅、鳗尾泥鳅、真泥鳅,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

泥鳅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的誉称。

据分析,泥鳅的可食部分占80%左右,鳅肉蛋白质含量达20.7%,脂肪2.8%,灰分2.2%,磷、钙、铁的含量丰富,并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

泥鳅还有多种药用功能,《本草拾遗》中记载:

泥鳅性味甘平无毒,补气益中,祛湿邪,治消渴、阳痿、传染性肝炎、痔疮、疥癣等症;《本草纲目》中也载有:

鳅有暖中益气的功效,对治疗肝炎、小儿盗汗、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乳痛等都有一定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经常吃泥鳅还可美容,防治眼病、感冒和枯夏等。

在国内外,尤其是日本,泥鳅已成为一种营养滋补食品。

泥鳅属小型杂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水库等水体中。

其养殖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效益高,特别适合农村家庭式专业饲养。

近年来,为了扩大出口创汇,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相继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的试验研究,为解决鳅种来源、普及养殖技术提供了保证。

实践证明,养殖泥鳅是农村居民快速致富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各地农村或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推广养殖。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

泥鳅身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较圆。

头较尖,吻端向前突出,吻长小于眼后头长。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触须5对。

眼很小,圆形,为皮膜覆盖。

鳞片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个左右,头部无鳞。

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

腹鳍较小,尾鳍圆形。

肛门近臀鳍。

体背及体侧深灰色,并有黑色小斑点。

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腹部灰白色。

尾柄基部上侧有一黑色大斑点。

奇鳍上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体表粘液多而滑,不易徒手捕捉。

泥鳅脊椎骨数42~49枚。

鳃退化,呈细粒状突起,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咽齿1行。

胃壁厚,左侧卷曲。

肠短,直线状。

鳔小,位于骨囊内。

(二)食性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

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虫幼虫、水蚯蚓、小型甲壳类动物、底栖生物、水草、植物碎屑、有机物质等为食。

一般来说,在幼苗阶段即体长5cm以内时,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等浮游生物:

体长5~8crn时转为杂食性,除摄食甲壳类、昆虫幼体、扁螺、丝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有机碎屑;体长8~9cm时,主要摄食藻类、高等植物、有机碎屑等植物性饵料,有时也吃水底泥渣中的有机质。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饲料。

(三)生活习性

1.分布

泥鳅属底栖类鱼类,分布很广,喜欢栖息于软泥多的河、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水域的底层淤泥中,尤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弱酸性(pH为6.5~7.2)的土壤中。

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均有分布,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水域均有分布。

2.水温

泥鳅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

水温高于30℃,则钻入淤泥中休息;水温低于5℃,则潜入泥中冬眠。

3.光线

泥鳅白天大多潜伏,傍晚到半夜期间才出来觅食。

但在产卵期及生长期,白天也出来觅食。

人工养殖时,可驯饲,使之习惯于白天摄食。

4.呼吸

泥鳅的呼吸方法与常见的淡水鱼类有很大不同。

泥鳅的呼吸有鳃呼吸、皮肤呼吸、肠呼吸三种形式。

当水中溶氧不足时,能钻出水面吸气,经肠管进行交换后,废气从肛门排出。

在泥底,泥鳅通过肠呼吸来维持生命。

因而泥鳅对缺氧环境的抵抗力远较其他养殖鱼类强。

另外,由于泥鳅体表有粘液,可澄清泥中的水质,也有利于其呼吸。

(四)年龄与生长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数量及水温。

一般刚孵化出的仔苗体长约0.3cm,1个月后长至3cm左右,半年后长至6cm左右,第2年年底体长可达13cm,体重15g左右。

泥鳅个体最长可达20cm,体重100g左右。

水温在25~27℃时,泥鳅摄食量大,生长最快。

(五)生殖习性

泥鳅一般2年成熟,1年可产卵2~3次。

产卵期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

产卵最适温度为25~26℃。

泥鳅产卵量因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多者万粒有余,少者不足千粒。

一般体长8cm的雌鳅,怀卵量约2000粒;体长l0cm的,怀卵量约7000粒;体长12cm的,怀卵量约12000~18000粒;体长20cm的,怀卵量约24000粒。

卵黄色,半透明,直径1mm左右,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易从鱼巢上脱落。

雄鳅体长9.4~11.5cm时,精巢内约有6亿个精子。

泥鳅精子头部圆形,直径约1.6um尾部长20um左右。

泥鳅常选择水田、池沼、沟渠等有清水流入的浅滩作为产卵场所。

5~6月份水温升高时,常在雨后或夜间产卵。

发情时,在水的表面,几尾雄鳅追逐1尾雌鳅,最后1尾雄鳅卷住雌鳅的躯干,使雌鳅受到刺激而排卵。

雄鳅同时排精而完成授精过程。

受精卯常粘附在水草、石头或其他物体上。

泥鳅的受精卵粘性很差,仅在遇水的瞬间产生粘性,因而很容易跌入水底,在饵料不足时,会被泥鳅吃掉。

受精卵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刚孵出的鳅苗长3mm。

三、泥鳅的繁殖方法

(一)亲鳅的选择与雌雄的鉴别

作繁殖用的雌雄泥鳅,称为亲鳅。

泥鳅的繁殖方法主要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但无论何种繁殖方法,都应选好亲鳅,“好种有好苗”即是此道理。

1.亲鳅的选择

亲鳅的来源有三:

①从池沼、稻田、湖泊中捕捉;

②从水产部门或集市上采购;

③专池培养。

繁殖用的亲鳅最好具有以下特点:

①2~3龄、健康无伤的成熟亲鳅。

②雌鳅要求体长14~16cm、体重18g以上,腹大柔软,富有弹性。

将肚皮朝上,目视要有透明感,颜色微红,腹中线扩散,用手抚摸肋骨明显。

雌鳅腹鳍上部出现白斑点“伤痕”的,说明已产卵,不宜作种鳅。

③雄鳅要求体长10~12cm、体重12g以上,挤不出精液,胸鳍上要有追星。

另外,从市场购来或从野外捕捉的亲鳅,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培育,才能产卵。

2.雌雄的鉴别

雌雄泥鳅的鉴别可根据外部特征进行,见表1。

表1泥鳅雌雄个体的外形特征

说明:

当鱼体长到58mm以上时,才能以胸鳍来区别雌雄。

一般来说,雄鳅胸鳍大而前端发尖,雌鳅胸鳍小而圆,雄鳅背鳍两侧有小肉瘤,雌鳅则无。

产卵后的雌鳅留有产卵痕迹,在生殖孔两侧体旁可见白色斑痕或伤痕。

(二)泥鳅卵质量的鉴别

卵子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孵化率,而且对苗种的成活、生长都有影响。

泥鳅卵质量的鉴别见表2。

表2泥鳅卵质量的鉴别

(三)诱集繁殖

这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

采用此法时,在繁殖季节选择比较僻静的环境,首先于浅水区施2筐草木灰,然后每亩施400~500kg猪、牛、羊等畜类粪尿,这样就能诱集大量泥鳅前来产卵。

卵孵化时,要采用天然增殖措施,选择水草区,并在产卵场所周围采取相应的繁殖保护措施,以防青蛙的袭击。

也可利用人工鱼巢收集鳅卵并在自然水域或移人特定的容器中孵化,以提高孵化率。

(四)自然繁殖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繁殖方法,适合群众和养殖专业户应用。

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产卵交配的方法,因而需要设立产卵池和孵化池。

产卵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也可以是水箱。

大小视需要而定,一般来说,面积不宜过大。

每年春季泥鳅繁殖之前,先将池水排干,每亩用70~100kg生石灰清整池塘,以杀灭有害昆虫、微生物。

然后注入新水,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种植蒿草、稗草等水生植物,作为产卵巢,或在产卵前临时布置用棕榈皮、杨树根制成的人工鱼巢,或放养一些水浮莲、满江红等。

水位一般保持20~30cm,同时还可在池塘施入猪、牛、羊粪,亩用量为8~10担。

产卵池的四周应建有防蛙、鸟等为害及防泥鳅逃逸的设施。

4月份后选择水温2012以上的晴朗天气,将亲鳅放入。

亲鳅的雌、雄配比为l:

2或1:

3,一般亩放养亲鳅600~800尾。

产卵前临时放人的人工鱼巢应先进行消毒。

杨柳须根要经水煮、漂洗、晒干。

棕榈皮要按每千克加5kg生石灰浸泡2天,再于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后再用,或使用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5~10分钟,或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分钟,或十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对防止水霉菌滋生有一定作用。

然后用竹杆固定在产卵池的四角或中央的水中。

放置后要经常检查和清洗鱼巢上的泥土和污物,以免影响卵子的粘附效果。

鱼巢的放置方法见下图。

图3鱼巢的放置方式

1.平列式产卵巢2.环列式产卵巢3.悬吊式产卵巢

水温20度以下时,泥鳅一般在翌晨产卵。

5~6月份,水温较高,多在雨后或夜间产卵。

产卵前,1尾雌鳅往往被数尾雄鳅追逐,自然产卵一般在上午结束。

当鱼巢上附着卵后,应及时取出放入孵化池或孵化容器内进行孵化。

也可放入催产池或苗种培育池,但不能有泥鳅鱼,否则泥鳅会大量吞食鱼卵。

因鳅卵粘附力很差,因而操作时要特别小心,防止鱼卵脱落。

在产卵池取出附有卵子的鱼巢后,必须同时放入新的消过毒的鱼巢,让未产卵的泥鳅继续产卵,直至全部雌鳅产卵结束。

鳅卵孵化对水温要求不严,但以20~28℃为佳。

受精卵经1~2天即可孵化出仔苗。

(五)人工繁殖

泥鳅自然繁殖虽操作方便,但孵化率和成活率均较低。

而人工催产繁殖则可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成批生产,集中供苗,目前已为许多生产单位采用。

1.亲鳅的选择

见前述。

雌雄鳅按1:

l或1:

2的比例暂养于鳅池或网箱中备用。

2.催产期的确定

人工催产的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1~2个月,江浙地区一般在5月底~6月底进行人工繁殖,此时水温22C左右。

也可以在家鱼人工繁殖期的中期进行泥鳅人工繁殖,此时池塘养殖的泥鳅食量大减,表明是催产的时候了。

抽样调查,可以发现有些雌鳅腹部体侧有一白点,表明性腺已完全成熟。

3.雌雄比例

雌雄鳅催产比例一般为l:

1或l:

1.5。

一般性腺成熟好的,1:

1即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如果雄鳅数量不足,也可降到1:

0.8的比例进行催产。

4.催产用具

选用容量为1~2ml的医用皮试注射器数只,4号针头2只,直径为6cm的研钵2只,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根,盛催产泥鳅用的脚盆、水桶各1只。

5.药剂及用量

配制生理盐水l000ml蒸馏水中溶人7g氯化钠,摇匀。

常用的催产药物有鲤、鲫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即排卵素2号,简称LRH-A)。

鲤鲫鱼脑下垂体鱼的脑垂体位于问脑的腹面,与下丘脑相连接,略呈椭圆形,垂体分腺体部与神经部两大部分,神经部连接间脑,深入腺体部,腺体部分分前叶、间叶和后叶三部分,分泌促性腺激素主要是间叶部分。

摘取脑垂体时先要依次将鱼类一侧鳃弓剪断放出血液,然后将鱼头放在木板上,从头的上方向眼的上缘斜劈过去,劈开颅顶骨,露出鱼脑,用眼科镊子后部拨去脂肪,然后用镊子轻轻取出鱼脑下方可见的一颗白色心脏形垂体。

取时应小心,因垂体藏在蝶骨内,要先轻轻撕破周围的膜,从下向上慢慢托出,放在手上翻动几次,除去表面污血和脂肪,放人盛有丙酮的小瓶内(图4)。

全部取出后,盖紧瓶塞,轻轻摇动,倒出瓶内丙酮,然后加入清洁丙酮,盖紧瓶塞,待24小时后再轻轻摇动,倒去丙酮,换人清洁丙酮,此时垂体颗颗均呈肉白色。

待2~3天后,趁天晴时取出在室内阴凉处放在柔软纸上晾于,约3~4小时后装入小瓶内放入干燥器中保存。

没有干燥器的地方可用较大的广口瓶,底部放人干石灰块,将脑垂体瓶放入后密闭,待使用时开启。

保存好的垂体,一直呈肉白色,可用数年。

图4挖取鲤鱼垂体

1.鱼脑2.垂体

绒毛膜促性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