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贡嘎山相关习题文档格式.docx
《模拟试题贡嘎山相关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试题贡嘎山相关习题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西部、西藏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物种少。
4.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贡嘎雪山(29°
35′N,101°
52′E)海螺沟景区位于川西横断山区,以雪山、云雾、冰川、森林、阳光、红石、温泉闻名遐迩。
在海拔2100~3800米之间,有著名的贡嘎山海螺沟红石滩。
夏季的海螺沟潮湿多雾,宛如仙境。
远远望去,沟谷中的冰川融水因富含矿物质,形成一条奶白色的河流,河流两侧的河滩石头表面,撒满红色“涂料”,似一条“红毯”。
经科学家研究,这种红色“涂料”实际上是一种藻类——乔利橘色藻,该藻类喜潮湿的地表,有一定的耐低温性,而在光照条件好的向光一侧,红色会更显鲜艳。
图1
贡嘎山的地理位置及景区示意图
材料2
冰川变化多域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多呈现出滞后性。
贡嘎山区冰川纬度较低、面积较小,属于季风海洋性冰川,滞后时间一般不超过10年。
下表为“贡嘎山区(康定站)1958年-2009年年气温与降水年际变化”以及“1974-2010年贡嘎山区冰川面积变化”。
图2
贡嘎山区(康定站)1958年-2009年年气温与降水年际变化
(1)根据材料分析海螺沟“红石”形成的自然条件。
(2)结合材料2简述贡嘎山区冰川面积的变化特征,并推断成因。
(3)根据材料列举一种贡嘎山区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防范的地质灾害,并分析其成因。
(1)此处潮湿多雨雾,导致岩石表面潮湿,满足橘色藻喜湿的生长习性;
冰川融水提供丰富的矿质元素,为藻类提供营养;
此处海拔较高,光照条件好,橘色藻颜色艳丽;
此处位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温泉水提高了岩石表面温度,适宜橘色藻生长。
(2)10分变化特征:
贡嘎山地区冰川总面积在不断减小;
但不同时段退缩速率有所不同,1973-1989年退缩较快,1989-2001年退缩幅度最慢,2001-2010年退缩最快。
原因:
1958-1973年缓慢升温与降水量减少,对应于1973-1989年冰川退缩率为1.08km²
/年,是3个阶段中退缩较快的;
1973-1989年升温趋势不明显(出现温度较低值)且降水量增加,对应于1989-2000年冰川退缩速率为0.34km²
/年,是3个阶段中退缩最慢的;
1989-2000年较快升温趋势且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对应于2000-2010年冰川退缩速率为1.11km²
/年,是3个阶段中退缩最快的。
(3)4分泥石流。
此处冰川发育,长期以来积累大量冰川沉积物;
夏季降水(或冰川融水)较多,加之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加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大增。
(或地震。
此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
(1)根据材料信息,海螺沟“红石”喜欢潮湿多雾、耐低温、的环境,据此其形成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光照、地表状况、水源等分析。
。
(2)贡嘎山区冰川面积的变化特征可结合图示信息分段表述。
注意整体变化及1973-1989、1989-2001年、2001-2010年三个时间段的具体分析。
由整体变化及分段变化结合气温、降水量分析相应原因,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冰川退缩,反之,冰川增长。
(3)贡嘎山区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防范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泥石流、地震。
因为这里的冰川积累了大量冰川沉积物;
夏季气温高,冰川消融快、降水较多,冰川消融加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大增。
因为此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海螺沟冰川
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
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是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
沟内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下限的海拔约2850米。
沟内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沟内蕴藏有大流量沸泉和温泉,具有大面积原始森林。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海螺沟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冰川的主要条件是
A.纬度低但海拔高,气温低
B.沟内封闭,光照弱
C.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多
D.地处阴坡,气温低
6.近几十年来,海螺沟冰川下限有上升趋势,这是主要因为
A.全球气候变化
B.植被破坏,降水减少
C.温泉、沸泉大量融化冰川
D.极端寒冷天气增多
7.关于海螺沟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川前端堆积物颗粒均匀
B.地壳活跃,地质条件复杂
C.沟内小溪流量季节变化很小
D.沟内原始森林为热带雨林
【答案】
5.C
6.A
7.B
【解析】试题分析:
5.根据影响雪线的因素,最主要的是降水量,降水量大,雪线低,所以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冰川的主要条件是降水多,C对。
温度高,雪线海拔高,海拔最低的冰川分布与海拔高无关,A错。
沟内封闭可能气温高,冰川海拔低与沟内封闭无关,B错。
位于东坡,不是阴坡,D错。
6.近几十年来,海螺沟冰川下限有上升趋势,主要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变暖的影响,A对。
植被破坏、温泉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B、C错。
寒冷天气多,冰川下限会下降,D错。
7.海螺沟冰川前端堆积物颗粒不均匀,没有分选性,A错。
该地地壳活跃,地质条件复杂,B对。
沟内小溪流量季节变化很大,C错。
沟内平均气温为15℃左右,原始森林为温带或亚热带雨林,D错。
考点:
影响雪线的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
海螺沟冰川位于横断山区,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冰川。
近百年来,随着海螺沟冰川面积的变化,当地的有机碳储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读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碳储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8.海螺沟冰川成为我国海拔最低冰川的原因有
①当地所处纬度高,气候寒冷②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显著③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④冰川储量大,坡度陡,易发育雪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关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碳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各组分间有机碳储量无关联性
B.粗木质残体中的有机碳储量最少
C.有机碳储量多少与植物光合作用呈负相关
D.冰川消融时间越早,有机碳储量越少
8.C
9.B
8.海螺沟冰川成为我国海拔最低冰川的原因有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低,③对。
冰川储量大,坡度陡,易发育雪崩导致分布的海拔较低,④对。
当地所处纬度较低,山麓气候温暖,①错。
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很小,②错。
C对,A、B、D错。
9.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碳储量有关联性,粗木质残体来自植物,土壤有机质来自木质残体,A错。
结合各组分在图中的数值,粗木质残体中的有机碳储量最少,B对。
有机碳储量多少与植物光合作用呈正相关,C错。
冰川消融时间越早,横轴裸地形成年龄越大,有机碳储量越多,D错。
10.[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
海螺沟大冰瀑布(如下图所示)位于海螺沟冰川的上端,最高点的海拨为6750米,而最下端的海拨高度仅为2850米,是一个巨大的陡壁。
当冰川运动到这里,便成瀑状下降,形成一个巨大的固体冰坝。
大冰瀑布高1080米,宽1100米,是我国最高最大的冰瀑布,仿佛从蓝天直泻而下的一道银河,像顶天立地的巨大银屏,屹立在冰川上。
指出到该地旅游欣赏冰瀑景观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答案】准备好足够的保护装备如绳索、手杖等,以防在冰雪中滑倒;
属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
日照强,紫外线强,需带防晒霜、遮阳伞等;
冰雪反射阳光较强,请戴墨镜保护眼睛;
高山气候易变,请注意携带御寒防雨衣物
【解析】整体分析:
该题以位于海螺沟冰川的上端的海螺沟大冰瀑布为材料,考查欣赏冰瀑景观旅游活动的注意事项。
根据冰川的特点,所在地区海拔高,坡度大,气温低,反射强等特点,所以欣赏冰瀑景观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包括绳索、手杖、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墨镜、防晒霜、遮阳伞等。
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29°
34′N,102°
59′E)位于贡嘎山东坡,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长达2km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裸地到先锋群落再到顶级群落的连续植被原生演替序列。
下表示意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演替阶段样地植被特征。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注:
郁闭度: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冠幅)与此林地(林分)总面积的比,它反映林分的密度。
12.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种间竞争力最强的树种是
A.川滇柳、冬瓜杨
B.云冷杉、沙棘
C.冬瓜杨、云冷杉
D.沙棘、川滇柳
13.在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中
A.植被郁闭度升高
B.地表径流流速加快
C.气温日较差增大
D.土壤发育趋于成熟
14.与同一演替阶段北美冰川退缩区相比,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单位面积植被生物量大是由于海螺沟
A.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
B.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好
C.植物的种类复杂多样
D.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小
12.C
13.D
14.B
【解析】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2.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指原来是冰川后来冰川融化的区域。
退缩时间和成熟的关系,退缩的越早,被风化的越久,植被也就越成熟。
比如今年2018年,2015年冰川退缩的地方,只有三年的风化期。
1890年冰川退缩的地方,已经有了128年的风化期。
从表中可以看出,冰川退缩的时间越早,植物越成熟,越接近顶级群落。
刚开始由冰川融化而演化为裸地以后,只有一些适应能力强的物种生存,中间有些时间段,植被种类比较多,可以说是杂草丛生,各种植被种类在相互的竞争,都没有达到一种垄断的地位,慢慢的竞争能力最强的物种占据了主流,成为了云冷杉顶级群落,在此过程中,冬瓜杨很早就开始生长,一直到云冷杉顶级群落之前,云冷杉也开始的比较早,最终成为该区域的王者,达到了顶级群落的位置,C正确;
如果从适应性来说,川滇柳、冬瓜杨、沙棘幼树群落的适应性很强,在从裸地刚形成土壤开始,就已经能够生存了,但是,他们的竞争力不够,最终被淘汰了。
故选C。
13.在植被演替过程中,冰川退缩的越早,裸地被风化的越严重,经过植被的不断生长、死亡,土壤中的有机质越来越多,土壤越成熟,D正确;
植被的郁闭度不是一直在升高,A错误;
同样由于植被的增多,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地表径流会减慢,B错误;
由于植被的增多,气温日较差在减少,C错误。
故选D。
14.同一演替阶段指的是,同样的时间段,相同的演替阶段才有可比性。
材料中给出了海螺沟的纬度较低,所以植被生物量比较大。
有些地方生物群落结构虽然稳定,但是生物量不一定大,比如华北地区,经过多年的演化,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生物群落,但是植被量相比南方要小得多。
一定要关注重点词,生物量大,就是枝繁叶茂。
比如,分析热带雨林地区生物量大的原因,更多的是从气候角度去分析。
植物的种类多,也可以归结到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好,特别是热量条件。
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应该影响不大。
故选B。
贡嘎山垂直自然带
下图为“贡嘎山、二郎山、峨眉山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①~⑦分别代表不同海拔分布的自然带。
这三座山均位于北纬30°
附近我国四川省境内。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贡嘎山垂直自然带最多,主要是因为贡嘎山( )
A.植被较丰富
B.距海洋较近
C.土壤较肥沃
D.相对高度较大
16.山麓自然带①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稀树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5.D
16.D
15.在纬度、基带相同的情况下,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的数目越多。
贡嘎山的高度高于二郎山和峨眉山,故其垂直自然带最多。
16.图中三座山均位于四川省境内,故山麓自然带①应与四川省的水平自然带相同,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土壤全氮含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之和。
图甲为贡嘎山植被垂直分布图,图乙为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沿海拔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7.b植被对应的自然带是
A.亚高山草甸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针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带
18.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A.在针阔、乔灌过渡地带较大
B.随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增大
C.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D.均不受植被类型的影响
19.贡嘎山东坡
A.次生阔叶林处微生物活动微弱
B.林线附近残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快
C.a植被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大于落叶林
D.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阔叶林处
17.C
18.A
1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随着山脉的增高植被也随着发生变化,垂直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的降低,植被从常绿阔叶林,向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过度;
图中b为针阔混交林。
从图中看在2500-2900m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较大,对应的是a、b植被过渡带处,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过度。
贡嘎山东坡次生阔叶林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小,说明微生物活动强,分解快;
林线附近3700m左右处,温度低残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慢;
a植被在2900m处有机质含量大于1900m处的落叶林,a植被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小于落叶林;
图示2900m处的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1700m处的次生阔叶林处。
17.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的降低,植被从常绿阔叶林,向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过度;
可判断图中b为针阔混交林。
选C正确。
18.从图中看在2500-2900m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较大,对应的是a、b植被过渡带处,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过度,A正确;
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随海拔的升高有时增加,有时减小,C错;
随着高度增加,气温的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有时增加,有时减小,B错;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的多少均受植被类型的影响,D错。
选A正确。
19.贡嘎山东坡次生阔叶林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小,说明微生物活动强,分解快,A错;
林线附近3700m左右处,温度低残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慢,B错;
a植被在2900m处有机质含量大于1900m处的落叶林,a植被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小于落叶林,C错;
图示2900m处的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1700m处的次生阔叶林处,D正确。
四川西部的贡嘎山处于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与青藏高原温带高寒气候的过渡带上,由于山体近南北走向、岭谷高差悬殊。
下图表示贡嘎山垂直带谱、极高山亚冰雪带的下限海拔可表示雪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甲最可能为(
)
A.常绿硬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21.上图导致贡嘎山不同坡向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差异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A.降水
B.气温
C.相对高度
D.山顶海拔
22.下列关于东、西坡雪线差异及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东坡雪线高于西坡
东坡为阳坡,气温高,蒸发旺盛
B.东坡雪线高于西坡
东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量少
C.东坡雪线低于西坡
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沛
D.东坡雪线低于西坡
东坡的热量条件差,蒸发量小
20.B
21.C
22.C
试题分析:
20.甲自然带比山地常绿落阔混交带分布的海拔低,又比干旱河谷灌丛带分布的海拔高,故甲应为常绿阔叶,选B。
21.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与纬度海拔相对高度有关。
而该处为同一山地,故纬度、海拔相同,导致不同坡向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差异明显的主导因素为相对高度,故选C。
22.由图可知,东坡的雪线较西坡低,东坡由于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东西坡气温差别不大,故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为降水。
自然带谱的考查。
在横断山区贡嘎山的高山雪线之下,稠密连片的草甸、灌丛之上,有一片接近荒芜的地带,这里充斥着岩块与碎石,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沿着陡峭山坡缓慢滑动,因此人们称这种环境为“流石滩”。
流石滩地带有一类典型植被——三指雪兔子,看上去,像是一团白色的茸毛球。
下图为高山流石滩的典型植被三指雪兔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3.下列与贡嘎山流石滩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
A.高山冰雪融水带来的物质堆积
B.海拔高,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C.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冻融作用强
D.冰川搬运堆积
24.贡嘎山东西两侧流石滩顶部位置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且东坡明显低于西坡,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地势坡度
23.C
24.B
23.由材料“这里充斥着岩块与碎石,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沿着陡峭山坡缓慢滑动”可知石头向下滑动是重力作用形成的,与冰川搬运无关;
岩块和碎石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该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风化及冻融作用强,形成流石滩,C正确。
24.由材料可知流石滩位于雪线下部,贡嘎山东西两侧流石滩顶部位置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实质是雪线位置的差异,贡嘎山东坡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因此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B正确。
【点睛】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最下界线,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
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越多,雪线越低。
都市遥望雪山
成都附近有十几座雪山,但这些雪山往年成都人难得一见。
2017年6月5日,成都人却看到了一座座晶莹别透的雪山。
下图示意成都天府广场可见的雪山位置。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1.成都人可遥望贡嘎雪山,主要原因是由于成都(
A.距离该雪山近
B.地形平坦
C.海拔较高
D.与该雪山的相对高度大
32.影响成都人对附近雪山难得一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天气
B.地形
C.距离
D.气候
33.唐代杜甫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许多关于雪山的诗句,而今成都人看到雪山的机会要比杜甫生活的时代少得多,其主要原因是成都(
A.云雨增多
B.降雪减少
C.雾霾增多
D.高大建筑物增多
31.D
32.A
33.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1.从图示可看出其他雪山距成都更近,并不是成都距离贡嘎雪山近才能看到的,A排除;
地形平坦对遥望远处的景观无明显影响,但影响人类看到更远处的景观,B排除;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内的平原地区,海拔较低,C排除;
贡嘎山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达7556米,与四川盆地底部海拔较低的成都相对高差大,站在盆地底部看到远处高大地形的可能性较大,D正确。
32.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光照弱,大气透明度低,一般难以遥望到远处的雪山,但有时却能看到,说明此时天气条件较好,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时就能看到远处的雪山,A选项正确。
如果是地形影响其难以看到远处的雪山,那应该是一直都看不到,但有时却看到了,说明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排除;
距离成都更近的雪山都不易看到,反而是距成都更远的贡嘎山在成都遥望到了,说明距离也不是主因,C排除;
气候在该地区常年稳定,不会导致偶尔看到远处的雪山,D排除。
33.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自古以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的增多,受盆地地形影响,该地大气污染加剧,雾霾天气增多,大气能见度降低,导致人们要看到远处的雪山的机会大大降低,C选项正确。
贡嘎山“红石滩”景观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的研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
“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
下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注: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重要指标)。
(1)说明“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
(2)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
(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东、西坡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简述“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
(1)温度较低的气温条件;
潮湿干净的环境;
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
丰富的矿物等
(2)山地为主的地形,地形复杂多样;
纬度较低,但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等(3)差异:
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
主要原因:
贡嘎山西侧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4)相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
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
相比海拔较低处,郁闭植被分布区人为破坏较少等
本题主要通过“红石滩”考察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准确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读图“红石滩”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可得出其形成需要较低的气温,且有大量原石,藻类植物的生长需要潮湿的环境;
根据所学知识:
水热条件以及组合状况是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
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
(1)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可以得出其形成的条件为:
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
橘色藻附着于表面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
(2)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