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教案+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教案+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教案+教学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习作:
写作品梗概教案+教学反思
习作:
写作品梗概
教案目标
能力训练目标:
1、选择一个熟悉的场景写下来,反映出这个场景的特点,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观察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写下见闻、感受,或者选择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场景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按一定顺序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对生活的热爱,表达真情实感;激活思维,动脑筋思考。
课前准备
教案重点
1、指导写场景作文,注意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2、指导写故事梗概,注意主要内容突出,语言简练。
课前准备1、电影挂图。
2、录像短片。
3、小人书。
4收集观看革命影视作品。
教案过程
(一)回忆单元课文内容,选择习作工程
1、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1、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⑴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⑵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2、可以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
⑴说说你要写谁的什么性格。
他有哪些最能表现他性格的事例。
⑵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将人物的性格写生动。
3、把你你看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二)写场景习作指导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1、开启学生记忆之门,引发学生思维。
2、交流评议,整理思路师:
运动声上的龙腾虎跃,夜晚街头的霓虹闪烁,游乐场里的欢声笑语,以及集市里的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场景。
还有哪些场景呢?
奇石园游览的场面课外活动的场面艺术节歌唱会
阳光长跑劳动实践串珠制作
2、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把学生带入场景的氛围中。
活动过程:
学生回忆记忆中曾吸引过自己的场面,然后把它介绍给大家,力求让别的同学听了介绍后被吸引,激发起表达的欲望。
二、进入场景训练教案
(一)、品读精彩文段,探讨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a.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b.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阅读精彩的场景描写,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在品读、感受、欣赏的过程中,探讨写作方法,提炼表达技巧。
(二)、引导观察场面
1、多媒体展示几个精彩场景;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亲身经历的场景。
拔河场面、集市上讨价还价的场面、奇石园游览的场面
赶庙会的场面艺术节歌唱会劳动实践串珠制作
师结:
观察是写场景的前提,学生只有会用眼观察,才能捕捉住场景特点,才能发现场景中最动人心的一幕,才能有话可写。
2、学生选出最喜欢的场景,探讨写作方法技巧,
3、小组交流用语言描述,同学互评。
第一:
选出描述最精彩的同学,说说他的描述好在哪里
第二:
学生小组探讨,描写场景的各种方法
第三:
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4、指导场景写法
1、写场景:
⑴选的场景要比较熟悉。
⑵按方位或时间顺序写作。
⑶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①人物衣着、神态、动作、语言。
②观众的表现。
③“我”的心情。
(三)写梗概习作指导
1、师质疑:
你看过哪些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
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你能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⑴作品的名称。
主要讲的是谁,讲的是什么事?
⑵有那些印象深刻的情节。
⑶还可以讲自己的感受。
2、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真切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导如何写梗概
⑴选自己比较熟悉的书、文章或影视作品。
⑵梗概的语言要简练。
⑶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例要突出,不重要的可一笔带过,或甚至不提。
(四)当堂习作,相互评改
1、选择典型习作,(如场面选择定位不清楚,观察场面不细致,没有抓住景物特点,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顺)引导评价,相机指导、提高。
2、佳作欣赏,评议修改
3、评选“最佳创意奖”、“最美语言奖”,选出优秀习作三至五篇,获奖同学朗读自己的
佳作。
4、、小组内自评自赏,互评互赏,
从是否把内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了,语句通顺连贯、谴词造句是否贴切、准确,是否表达清楚了场景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修改补充。
3、“文章不厌百回改”,然后在小组内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然后把自己修改好的习作读上几遍,读出情来。
(五)誊写作文
各自把修改后的习作工整地抄在习作本上。
附录革命影视作品片名
⑴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
⑵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
⑶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林则徐》、《莫斯科保卫战》。
教学反思:
梗概,就是文章的简要内容,就是把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最主要的内容用简略的语言写下来,它属于读书笔记的一种。
梗概是读者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用最简练的语言将其大意介绍出来,一般不需要对文章内容、艺术表现、人物形象等加以评述,其目的在于向别人介绍这一本书或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当然允许对其思想价值进行极概括的交待,让人明白这本书或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写梗概不就是从前的复述和缩写吗?
梗概它不同于文章复述和缩写,应该比复述和缩写更为简略,它不需要有故事情节,也不必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而缩写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压缩,可长可短,但往往需要有简单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内容更丰富。
写梗概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区别呢?
梗概它也不同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比中心思想更详实,比缩写更简单;它也不同于文章的段落大意或结构提纲,看了它基本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所在。
练习写梗概有什么好处呢?
随着年级的增高,我们阅读的文章或课外读物会越来越长,如果不写故事梗概,即使阅读完了可能也没什么印象,更谈不上收获。
经常把阅读的文章或者书写成梗概,既能帮助同学们记住文章的内容,提高同学们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
这次写梗概有什么具体要求呢?
这次习作主要有五点要求:
1.选取一篇自己最近读过而且喜欢的文章再读一读,形成整体印象。
2.再次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结构,写出每个段落的段意。
4.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写成梗概。
5.读一读自己写的梗概,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或不通顺的地方,呢?
检查自己概括的内容是否准确完整。
你选取故事性强的文章先自己多读两遍,形成整体印象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故事梗概,请听的人帮你提提意见或建议,最后再把梗概写下来。
因为故事性强的文章通常都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阅读时紧紧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一遍没弄懂可以多读一遍,还可择其重点部分多读两遍,“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写好梗概作好准备。
这些都想清楚了,那我们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方法提示:
写故事梗概有什么好方法呢?
一篇比较长的文章,要想让读者在短时间里对它有所了解,就必须写好文章的梗概。
虽说梗概只有短短几百字,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写好一则梗概还是要讲究技巧的。
具体来,可分成四步:
第一步:
读。
通过对原文的精读,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确就多读几遍,不到胸有成竹绝不“善罢甘休”。
第二步:
抽。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抽取出原文各段的段落大意。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些简短的、不影响文章表达的次要段落则大胆地取舍。
第三步:
连。
将抽取出来的各段大意连接起来。
第四步:
理。
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
删去重复的文字,做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相信你通过以上四步就能写成一篇梗概,不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梗概也不例外。
成文后多读多改,梗概才能更精彩。
二、选择题
2.
为了奖品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
“清用钢笔写字!
”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
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提摸的倔强。
②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
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激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③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
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④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
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
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⑤我心杯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
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
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
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
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
“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
⑥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
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
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
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⑦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
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
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
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
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
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
人群中一片哗然。
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
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
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
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⑧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
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
”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
我……我只要钢笔。
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⑨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⑩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学和获得的奖品。
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
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填写下列空格。
情节
情感
开端
发展
“我”批评“她”,“他”借给“她”钢笔
悲戚、后悔
高潮
欢呼、愤怒、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上,写着“他”的奖品与名字
2.第④段交代“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写道:
“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请你谈谈“我”为什么愧疚。
4.有人觉得“为了奖品”这个标题不是很好,请你结合全文,自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3.
孙子的麦收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
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
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啦!
”孙子高兴的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
上哪收麦?
城里有麦子?
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
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
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
”
好玩?
收麦子好玩?
割麦子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的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
“这不是旅游吗?
”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
这一问难住大老刘啦,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
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他想着。
“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颗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
”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记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
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咋错了?
”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子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稞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
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
“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
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
大佬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
“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
“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的笑了。
1.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
接到孙子电话时→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
2.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
3.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
⑴这两句话中的加点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⑵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内涵。
呆住了:
脸红了:
4.读完本文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4.
日子里的诗意
鲍捷
①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
每天,她专心致志做着煎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②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我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
第一次仔细看她:
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留下岁月的痕迹,脸和手都被冷风吹得通红,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有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lātā)随意,大红冬袄外围着一条蓝色碎花围裙,朴素而洁净。
她正用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她的手下翻飞。
③瑟瑟秋风里,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④等煎饼的间隙,我打量这个小摊,没什么特别。
在昏黄的街灯下,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
突然,我发现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式样已经过时,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有一种俗世里的美好。
看得出,主人一定很爱它,并日日抚摸它,翻阅它。
⑤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久久没有移动。
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腼腆一笑说:
“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遇见好的诗,忍不住抄下来。
呵呵,年轻时候喜欢文学。
”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细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⑥忽然间,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
“可以吗?
”
⑦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
“不好意思啊,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爱。
”
⑧爱,多么强大的理由!
⑨我想起电影《SWANN》中那个写诗的普通农妇,生前默默无闻后却令许多城里人惊讶喜爱。
她常穿着农家朴素的衣裙,站在风里,嘴唇紧闭,目光忧郁地望着远方。
她生活在粗壮丈夫的暴力之下,那个男人不懂得她的诗,更不懂得她的美。
她只能在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才悄悄地把自己沉浸在内心深处的世界里,把内心丰富的情感用美丽的句子表达。
她将希望与梦想写在破碎的纸片上,一片又一片,藏在皱皱的牛皮纸袋里,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中,她从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思想的飞翔。
⑩其实,做煎饼女人抄写的诗句有多美,意蕴有多深刻,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与电影中的农妇一样,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
⑪此时,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坐在暖和的车厢里,儿子依偎在我的怀中,他香甜地吃着煎饼,和我说着幼儿园的趣事。
车窗外,秋雨潇潇,夜色渐浓,华灯初上。
下班的人们裹着阵阵寒气上车,不一会儿,车厢里的阵阵温暖就将这寒气融化,人们说着笑着,牵挂着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家。
⑫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
是晴空艳阳的暖,是春风拂面的柔,是姹紫嫣红的娇,是围坐火炉的热,是韭菜煎饼烙在锅里的香。
日子里的诗意,原来是这样好!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8期)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净——()好像——()惊奇——()温暖——()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粗糙”和“细腻”分别指什么?
这对反义词放在一个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中写电影《SWANN》的内容对表现做煎饼女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中写做煎饼女人朴素洁净的衣着与一般小摊女人不同,为下文写她对诗歌的热爱作了铺垫。
B.选文第②段中写了秋天的冷风,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又衬托出做煎饼女人生活的辛苦。
C.选文第⑪段中写“我”因为坐在暖和的车厢里,所以才觉得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生活就会处处充满诗意。
6.结合选文说说“日子里的诗意”有什么含义。
1.洁净仿佛惊讶暖和
2.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做煎饼时动作娴熟,表现了她勤劳能干。
3.“粗糙”指煎饼女人外表沧桑;“细腻”指她内心敏感。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做煎饼女人的内心的美好,表达了“我”对她的欣赏。
14.电影《SWANN》写了一个普通农妇在艰难的生活中热爱诗歌,坚持写诗的事,用这位农妇的坚强、执着,衬托做煎饼女人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5.C
6.“日子里的诗意”既指两个女人在或平凡或艰难的生活中所坚守的对诗的热爱,也指生活中所有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5.
心比眼睛看见的多
马迎辉
①偶然看到一期电视娱乐节目,竟遇到感人的一幕。
那是一档平民娱乐节目,由女儿和母亲搭档出演。
节目接近尾声,最后一对母女上场。
②台上的女儿花样的亮丽,颀(qí)长挺拔的身姿似一株亭亭玉立的竹。
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
主持人问观众:
“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的几对选手上台时,都是女儿搀着妈妈。
而这对母女却是妈妈小心地扶着女儿?
”观众还在一头雾水地猜着主持人的用意,舞台上的妈妈却已泪水涟涟:
“大家可能没有看出来,我女儿两只眼睛的视力加起来才只有0.1,她眼中的世界只是一个个模糊的轮廓。
而在一年前,她的视力还是2.0。
由于视神经萎缩,她的视力可能永远不会再恢复了。
”我惋惜地看着那双眼睛,清澈见底的眼眸中看不出悲苦,而是装满着微笑和爱意,洒向观众,望着妈妈。
③主持人十分痛惜地问女孩:
“当初,知道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
毕竟,年轻的女孩都是爱美的。
”我理解,主持人是想听一个女孩在不幸的打击中重新振作的心路故事。
没想到,女孩绽出一个甜美的笑:
“我觉得生病之后,我依然很美丽啊!
”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
女孩说:
“我不能天天悲伤,让妈妈为我担心,因为那就不是我了。
”女孩的眼睛始终在笑,这样纯净的眼睛似乎装满了世间所有的美丽。
花开着,云飘着,未来亦是铺满锦绣。
她的笑,却将观众的眼泪笑落了。
最后,主持人问女孩:
“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我会帮你实现愿望。
”说着,他望向对面的几位明星嘉宾。
又一次意外,女孩说出的愿望不是在近处看看某个明星,而是“我最想看到的是妈妈住进我为她买的新房子。
我要给妈妈家的温暖和幸福”。
母亲和美丽的女儿相拥而泣。
一向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努力地克制着眼泪,动情地说:
“我相信,不管今后眼睛如何,你一定能看到妈妈住进新房子,一定看得到。
因为,只要把心打开,看到的会比眼睛看见的要多。
”
④心比眼睛看见的多!
真的是这样啊,我们这些视力正常的人,常常因为心灵蒙尘,让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而这个生活在模糊世界的美丽女孩用纯净的微笑和真挚的爱告诉我们,一个水晶般清澈的心灵能望得见最美的未来。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从文章中找出一句描写女孩眼睛的句子写下来,并结合句子仔细品读,写出女孩的性格特征。
2.文章第③段中:
“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
”观众和嘉宾为什么“笑了”却“汪着泪”?
3.文章第③段女孩的两次“意外”回答,透过这两次“意外”回答的背后,你分别读出了女孩怎样的内心呢?
4.文章题目讲“心比眼睛看见的多”,文中的女孩用美丽心灵看到了什么呢?
1.①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
——向信,纯洁。
②清澈见底的眼眸……望着妈妈。
——乐观、善良、有孝心。
(任选一句)
2.①“笑”是因为女孩的回答很自信,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是欣赏和善意的笑。
②“汪着泪”这是感动的泪,因为这女孩没被不幸击垮,而是乐观向上。
(意思对即可)
3.第一次回答,让我感受到女孩的乐观、坚强;第二次回答,我读懂女孩的孝顺、阳光,对未来充满希望。
4.她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对生活的期待,身边人真挚的情感,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