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9255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小语文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第1段: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

第3段:

阅兵式盛况。

第4段: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

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

在哪里举行的?

有哪些人参加?

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

(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

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

(擎着:

举,往上托。

宣读:

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

(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

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

第二件: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第三件: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

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

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

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

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

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

女生背7、8、9小节。

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

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哪三种?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

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第一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我国有一位大文豪: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鲁迅)

出示课本75页图。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2、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导语及资料袋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谈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出示课文插图)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识读。

2、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思考,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在读完课文后,集体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通过课前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

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闰土讲的许多“希奇的事”等等)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

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

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

“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3、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

学生认识到:

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

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4、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抓住人物的特点)

5、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6、小练笔,进行仿写:

用一段话描写我班的一同学,字数在100字左右。

然后做猜一猜他描写的是谁的游戏,对作品进行评价。

五、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指名读第一句。

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

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

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

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4)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5)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

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

“其间……”

4、指导背诵本段。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

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

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

(机智勇敢)

3、过渡:

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

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

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

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

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

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

学生读所画句子。

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理解: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

“他们”指谁?

“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

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

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行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

同学们!

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1)、过渡:

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

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2)、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3)、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三、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师:

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

然而,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

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课件出示三十年后闰土的外貌描写,学生读)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

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我们将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一文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教学时我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比较有效。

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读后,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

从“戴小毡帽”中看出他是一个住在农村的孩子;

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他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但很健康的孩子;

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

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壮、可爱的农村孩子。

接着我出示两段人物描写,学生非常感兴趣。

然后我再顺势布置作业,用15分钟的时间描写我班的一同学,字数在100字左右,然后做猜一猜他描写的是谁的游戏,对作品进行评价。

这样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

一个苹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

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

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

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

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

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

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

卸完、撕开、润喉咙、烟熏火燎、翻来覆去、眼眶、沙哑、面颊、一瞬间等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

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

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

(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

“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

”“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

“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

“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

“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

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

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

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

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

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

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

讨论:

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

”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

为什么不说话?

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

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

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

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

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

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

这是基础。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