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通史》读后感法兰西的背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法国通史》读后感法兰西的背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国通史》读后感法兰西的背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卢时期,除了凯尔特人、罗马人、日耳曼人的入侵之外,对法国人影响深远的基督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并在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法国正一步步地向统一的趋势发展,出现了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以及查理大帝等贤明的国王;
而法国统一的开始是在加佩王朝,这一时期由于英法百年战争,法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转折。
尽管如此,法国总体上还是向前发展的。
随着国土的统一、政权的集中,法国统治阶级与教会联合,确立了专制王权,并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正因如此,被统治阶级在压迫中反抗,爆发了着名的法国大革命,这是一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革命,因为这场革命,法国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
但在实现稳定的民主共和国,即第五共和国的成立之前,法国在民主与专制间展开了拉锯战,出现了帝国与共和国交替的局面,甚至出现了复辟王朝。
尽管法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多次的战争,但最终还是实现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并对其他国家的民主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更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分裂到统一的曲折、专制与民主的反复较量中,法国如同一个醉酒者:
时而清醒,时而迷醉;
时而步履蹒跚、东倒西歪;
时而歇斯底里,果断激进——的确,统一与民主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无论是法国政治的稳定、统一、民主,还是动荡、分裂、专制,都对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2、经济上,她一路曲折,激流勇进
从各个时期来看,法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曲折。
法国的农奴制是伴随法国封建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在法国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着农民被大地主、统治阶级奴役、压迫的现象;
法国多次的战争以及政权的动荡也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动荡。
即便曲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法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弱到强,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
随着法国的民主化,农奴制渐渐地被瓦解,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蓬勃发展;
各个时期,法国统治阶级都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努力,制定各种经济政策、进行经济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也正因为战争,其经济在遭到破坏后经过改革得到了新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之后,法国与其他国家一样走上全球化的道路,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至今仍是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法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政治是一项决定性的因素。
它像在曲折湍流中的船只,时而被水流击退,摇摇欲坠;
时而被水流推着向前,激流勇进。
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共同作用,影响了法国文化的发展。
3、文化上,唯她慷慨悲壮,忘我高歌
除了在政治、经济上做出重要贡献,法国在文化上的贡献更是令世人赞叹。
11世纪至15世纪法国的文化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英雄史诗、骑士文化、城市文化、哥特式建筑、历史诗歌等各色文化,也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阿伯拉尔以及着名的巴黎大学。
在16世纪,法国出现了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这场资产阶级与世俗教会的战争虽然未能完全把教会推翻,但也唤醒了不少人,打击了教会的势力。
路易十四时代,出现了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以及笛卡尔和帕斯卡尔两位着名的哲学家。
在法国的文化发展史中,不得不提的就是18世纪的启蒙运动。
这一时期,出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博马舍等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为打破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而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起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是在更成熟、更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冲破了教会建立的思想牢笼,勇敢地用人的理性取代了过去不可动摇的传统观念。
启蒙思想家们崇尚知识,提倡科学,对蒙昧主义进行挑战。
这些不仅对法国本身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世界人民的思想解放也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往后的各个时期,法国在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多令人惊叹的成就,至今仍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倘若我们能在瞻仰先贤祠中卢梭和伏尔泰棺木时,听见他们充满睿智的争辩;
倘若我们欣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时,窥见路易十一统治下人民的困苦;
倘若我们在品味《蒙娜丽莎的微笑》中,透视人性的挣扎与解放……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悲壮”的法国文化。
之所以说它“悲壮”,是因为法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宗教的束缚、战争的冲击、专制的压迫,但也正是这些因素,催生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独一无二的珍宝;
同时,世界上少有像法国一样,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在现代化因素的冲击下仍能忘我高歌的国家。
在欧洲大陆的西部,这个六边形的国家自诞生之日起,就预示着要像星星一样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
政治上,她时而步履蹒跚、时而歇斯底里;
经济上,纵使一路曲折、她依然激流勇进;
文化上,唯她慷慨悲壮、忘我高歌。
如同在风雨飘摇中吟诵的诗人,或愤怒、或欢喜;
或婉转、或高昂;
或平静、或狂怒……和着血与泪,拨开历史的尘沙雾露,历史将她最伟大的诗篇呈现在世人面前——法兰西。
二、“光明的时代”
“当我们第一天到巴黎,第一眼看到的纪念性建筑,就是圣心教堂和先贤祠。
”圣心教堂因它的高大宏伟而显得出挑,而相比之下,先贤祠显得更加低调,却依然无法忽视它所象征的那个“光明的时代”——这里埋葬着启蒙运动的两位代表性人物:
卢梭、伏尔泰。
启蒙运动,法语称为“Siè
cledesLumiè
res”,之所以称它为“光明的时代”,是因为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他们着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和封建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这是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范围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
是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也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启蒙运动的背景
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共同催生的。
政治上,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封建国家,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
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异教徒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
与封建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在这个“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思想家。
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毕封、卢梭、博马舍等,就是他们之中的出色人物。
无论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还是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都体现了启蒙思想家们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
3、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在法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它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一方面,启蒙运动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所谓继承,是指它继承了人文主义。
所谓发展,是指其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的阶段,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在当今世界,启蒙思想的主张已成为社会的基本规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早已深入人心,法制正逐渐向前推进。
启蒙思想是人类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它在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一,启蒙思想家批判现实的黑暗,设计了理性社会的蓝图,不仅发展了人文主义,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西欧思想的解放,“它使自由、平等的口号深入人心”。
其二,基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在启蒙思想的激励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仁人志士为推翻旧社会,迎来法制、自由、平等、科学的新时代而奋斗。
“启蒙运动最直接的影响还是对大革命所发挥的作用。
大革命中所有各资产阶级派别的领导人和革命家,几乎都是在启蒙思想的培养和影响下产生出来的。
”“启蒙思想也通过各种渠道在下层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起了动员和组织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作用。
第三等级广大群众能够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和口号下进行斗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应归功于启蒙运动”不仅如此,在它的指导下,欧洲的革命不断蔓延,美国建立了新制度,亚洲等地的志士仁人也不断进取。
其三,启蒙思想家的理性思考为未来社会提供了模式。
美国三权分分立体制的建立,法国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实践,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无不体现着对启蒙思想的尊崇和实践。
三、启蒙运动时代的中法交流
在这本书第六章“旧制度的没落与启蒙运动”介绍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部分,让我感兴趣的是,启蒙运动中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都不约而同地对中国问题予以了关注——“孟德斯鸠还举出了中国的例子。
他提出,传教士们描述中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三种政体的原则兼而有之。
但是,他认为中国专制制度受到一定限制,是因为其自然环境和人口过多造成的。
饥荒会造成暴动,中国的黄帝不得不有所专制。
然而,这种专制毕竟是徒劳的。
孟德斯鸠的最终结论是,中国仍是个专制国家,其原则是恐怖。
”;
“伏尔泰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很关注。
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之一,当欧洲还处在野蛮时代时,中国的政府已经在培养美德,制订法律。
因此,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理国政方面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他也指出,中华帝国两千多年来固步自封,以致在科学上已较欧洲落后多了。
伏尔泰到70多岁还出版了<中国入门>一书。
”
中法两国文化贸易关系的建立源自路易十一时代,这种跨越地域、种族、文化的交流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喜的。
1、中国与法国的同于不同
当时的法国和中国都处于君主专制的政体之下,同样是“人治”的制度,自然会引起思想家们的研究兴趣。
孟德斯鸠“提出了政体分类的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共有三种整体政体,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而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君主政体的拥护者,所以中国——这个当时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君主政体的帝国,无疑是他们研究的最好范本。
两国在思想文化上的造诣自不必多说,它们之间的交流更像是一种惺惺相惜的默契。
比起相同,更多的也许是不同。
都处在君主专制——这种“人治”的制度之下,君主本身的才华素质势必与对各自国家的命运有着直接的联系。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经文纬武、心怀天下、勤勉治国,可以说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
相比之下,法国的君主则大多昏庸无能,耽于玩乐,懒惰迟钝。
路易十四自称“‘代表整个民族’,‘法律出自我’,亲自理政乃是‘国王的职业’”,路易十六甚至死在了自己发明的断头台上。
从物质的观点看,中国在经济、人口、幅员方面的综合实力远超于法国,统治稳定,无外来威胁;
法国则被昏庸的君主推向破产的边缘,陷入君主战争的旋涡,面临分裂的危险,陷入内忧外患。
从思想的观点看,与法国蓬勃的启蒙思想革命相比,“满清时期虽然整个中国文化仍然保持着高水平,整体多产但缺乏创新。
这种衰退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社会制度的僵化,政府在人民中提倡驯顺,不赞成任何创新,满清皇帝比中国历代汉族皇朝都更加死板地坚持历代积累起来的儒家正统的教条,使用这些教条在科举中选录官员。
随着官僚日益因循守旧,日益僵化,他们就必然没有能力应付种种新出现的问题。
这种把维护正统置于其他一切美德之上的做法,必然慢慢造成知识界一潭死水的局面。
”
2、伟大的相遇
“事实上在中国史籍中有记载可查的第一个来到中国并可以确定是法国人的,是1611年抵达澳门的耶稣会士金尼阁。
法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通过法国耶稣会士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来实现。
其中最着名的是利玛窦的“中国化”的传教法。
他将基督教中的天主、上帝比附成中国典籍中的天和上帝;
允许入教的中国人继续祭奠祖宗;
自己也学汉语,穿汉服,留胡须,仿效儒士们去孔庙祭孔。
随后,在1688年,五位数学家神父到达北京,他们的到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692年康熙批准基督教在华公开传播;
1693年,康熙降旨在京城为他们修建了教堂,也就是北京现在的北堂;
康熙末年,有近三千名中国人皈依了天主教。
据我国着名历史学学者鲜于浩统计,法国传教士人数多达156人,占该时期传教士总数的%,他的统计还包括启程前往中国,但死于途中或定居于其他传教区的耶稣会士。
可见法国传教士的影响力之大。
不仅在宗教方面,启蒙时代法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天文、数学、地图学、机械制造(钟表艺术)、绘画、建筑艺术等各方面。
如1761年,蒋友仁的《坤舆全图》中就提到了哥白尼地动说;
1717年《皇舆全览图》也是中国地图学发展的一大进步;
在故宫博物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钟表作为一种装饰品广受欢迎;
而圆明园集各种西洋建筑风格为一体,是清朝建筑艺术受到法国等西方文化影响最典型的例子。
但法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是十分有限的。
一方面,宗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遭遇了挫败。
法国传教士遭到了来自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域外传教团的神父们的嫉妒与打击;
罗马教廷认为认为中国儒教的皇帝及祖先崇拜违反天主教义,使康熙感到主权受到威胁,严厉限制传教活动。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传教士在宗教外面裹上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外衣,以此来吸引中国人皈依天主教。
但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对于和现世无关的事情似乎没有太大的热情,即使有也仅局限于皇族内部,成为个人的喜好,西学并未在中国得到推广,没有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甚至被称为“奇技淫巧”。
然而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却在经历着一场持续百年的“中国热”。
中国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对法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滋润了启蒙运动。
“中国热”从何而来
18世纪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仍在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
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
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
在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
“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
从方方面面感受“中国热”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法国人眼中的中国更多是被传教士们描绘出来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中国生活的向往。
法国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布歇曾创作“中国花园”、“中国皇帝上朝”、“中国集市”等一系列关于中国的画作;
法国数学家波德也有句话:
“葡萄酒交恶,饮茶是神人的甘露。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文化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
中国的园林艺术在当时也备受推崇。
法国神父王致诚曾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
”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思想,正同当时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提倡的“返璞归真”、艺术必须表现强烈的情感的思想相符合。
该书出版轰动了欧洲,不少王公贵族千方百计收集有关中国园林的资料。
以《赵氏孤儿》为代表的戏剧也在法国掀起了一股热潮。
1735年,法国的马若瑟神父翻译并发表了法文版《赵氏孤儿》,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中国戏剧热。
伏尔泰又进一步改编《赵氏孤儿》,并取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
1755年8月20日,当《中国孤儿》在法兰西喜剧院首次上演时,立即在民众中引起巨大轰动,一连演出了很多场。
随后,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先后上演了这部中国戏剧。
据统计,仅在18世纪,《赵氏孤儿》在欧洲至少有4个改编本和3个英文译本。
“中国风”的势力所及并不仅限于视觉艺术,其最为重要的影响还是表现在思想的领域,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新的思考和宏观设计。
传教士们翻译的儒家经典:
《大学》、《中庸》、《论语》等,让启蒙思想家们从中找到了能够支撑他们反对神权、改革社会的思想利器,尤其是伏尔泰,对孔子极为推崇,甚至认为“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受中国“重农思想”的影响,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创立了法国的“重农学派”;
科举制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法国在大革命后参考中国科举制度,引进了竞争性考试制度,以满足资产阶级和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要求。
3、“相遇”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话,很好地总结了启蒙运动期间,中法交流的意义:
“我认为这个传教会对于上帝的荣耀、人类的普遍利益、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无论在我们这里还是在中国人那里,都是我们时代最大的事情,这是一次互相的启迪,这使我们一下子了解到了他们几千年来所做的工作,也使他们了解了我们所做的工作,其中伟大的意义超越了我们所能想象的。
的确,这是一次“相互的启迪”。
中法两国尝试从对方文化内部理解对方文化。
比如,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停滞不前是因为中国人过于守旧、重视语言而忽视知识;
此外,两国还从外部文化来审视自身的文化,如王致诚从中国画的角度看西方画法与园林;
这种“理解”与“审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清朝时期,大批的法国神甫来到中国,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很多神甫最后在中国逝世,很多神甫在死前接受了按照中国的礼节办丧事,体现了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神甫们受到中法文化交流互动的影响。
对于两国来说,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从至今尚存的文物古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天文、数学、地图、钟表艺术等在当时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建筑艺术明显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
随着启蒙运动对中国影响的不断深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一批启蒙学者,他们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着,介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严复所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当时的思想界刮起了一种飓风。
启蒙运动的民主法制思想还推动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滋润了启蒙运动。
伏尔泰的《风俗论》、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光辉着作都充满了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
中国的儒家着作、开明的政治结构、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促使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言人对全人类的命运做出了新的思考与宏观设计。
四、读史——对于个人和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
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曾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
如果这是读史对于个人的意义,那么中国的一句古话也许能够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解释读史的意义——“以史为鉴”。
作为一名法语专业的学生,《法国通史》这本书让我对法国的历史文化有了十分详细全面的了解,这对于学习法国的文学、艺术、概况、历史具有很大的帮助,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读完这本书之后,重温以前接触到的法国文学、电影作品,有了更多元化的见解:
《巴黎圣母院》是我初中就度过的着作,也看过它的电影和音乐剧版本,深深地为作者笔下所塑造的人性折服,陶醉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剧中,在看完《法国通史》之后,联系这本书的创作背景——路易十一时期,更能感受到雨果所要表达的封建势力与教会相勾结迫害人民大众,以及人民大众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带一本书去巴黎》记叙了林达在巴黎的游历过程,其中涉及到巴黎的很多历史景点,第一遍读时,由于对法国历史没有那么全面的了解,所以有些费力,读完《法国通史》,重温《带一本书去巴黎》,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对于历史古迹的崇敬而不只是欣赏的态度;
课余时间为了学习法语,看了很多法国电影,记得有一部叫做《埃及艳后的任务》,第一遍看以为是西方版的西游记,在看完这本书后,了解到这是以高卢时期的神话故事改变的。
不敢说读完这本书,我在多大的程度上“明智”,但我从日常的方方面面加深了对法国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的理解。
民族文化的多样新构成了人类绚丽多姿的文化宝库。
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就是从另一个方面审视本民族的文化。
的确,这个欧洲大陆西端的国家与中国有着很多相像之处:
两国的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都经历了一个坎坷而又曲折的过程;
中法人民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两国特色的经济体制;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两国的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读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在探求其心智的源头和演变,观山河所以存,观生民所以养。
无数的生命走过他们自己的轨迹,汇成文化的大海。
这每一条的轨迹都与我们的生命有关。
个体生命会消融,而他的影响已留在周围人的生命里,记载在史书里,熔铸在历史遗迹里,遗落在他曾如此热情地生活过的每一寸土地上。
这种影响在无限广阔的时空里传播、增长广大,在冥冥中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影响着他们的选择,真理的追寻通过历史薪火相传。
对他国历史文化的解读,从而作为自己的历史坐标系,为本国发展以及当今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交流提供借鉴,能够促进一个民族甚至世界的进步。
对于个人而言,读史使人明智;
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以史为鉴,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方向,成就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的伟大。
《法国通史》完备、详实的法国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
引用作品
林达:
《带一本书去巴黎》。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Linda.“TakeabooktothePariss”.Beijing:
Life.Reading.Newknowledge.Sanlian]
张芝联:
《法国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ZhangZhilian.“HistoryofFrance”.Beijing:
BeijingPress,2010.]
爱德华·
麦克诺尔·
伯恩斯:
《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商务印书馆,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