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9159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案古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789 

更新时间:

2007-9-3]

2006、11、16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感受诗中菊花和飞鸟等典型意象,体会作置身田园生活中的悠然闲适之情。

2. 

结合东晋的时代背景以及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了解诗人的内心矛盾与冲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3. 

结合鲁迅对陶渊明的评价,从诗歌艺术成就以及人格高洁层面全面感受陶渊明的伟大。

教学重点:

诗中典型意象的把握。

理解陶渊明内心的思想矛盾与冲突。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

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

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

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

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自由诵读,再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三.结合朗读的感受,思考:

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悠然闲适之情?

(通过感受典型意象、炼字等方法来理解整首诗歌。

心:

远离官场的喧嚣和名利的羁绊。

象:

菊花、飞鸟等物象,正是诗人高洁脱俗的人格的自然化。

整体把握: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诗人全然陶醉在朴素美好的田园生活之中的闲适之情。

4. 

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

四.结合《饮酒》二十首的序文,以及诗歌的背景,分析诗人饮酒的原因。

并思考,序中的“寡欢”是否与本诗所体现的悠然闲适之情相矛盾。

寡欢:

仕与隐的矛盾与冲突。

悠然:

在纯净美好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趣,得以忘忧。

五.总结:

如果从陶渊明的志意方面来看,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

然而如果从陶渊明的性情方面而言 

,则归隐田园才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是违背诗人本性。

所以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东晋,保全自己内心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

鲁迅曾经说过:

“陶潜正因为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拓展:

结合鲁迅对陶渊明的评价,阅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等诗歌,了解陶渊明诗歌中“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全面感受陶诗平淡而又淳厚的诗风。

《饮酒》教后感

上这堂课以前,我原本打算从田园诗派入手,追根溯源,从而去考察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因此也查阅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如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章培恒的《中国文学史》,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以及有关魏晋文学和历史背景的一些文章、后人对陶渊明评价的文章等,从而对陶渊明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影响积累了一些知识。

同时,随着这种认识的逐步加深,对他诗歌艺术的领悟,对他思想内蕴的解读,也有了自己更新一层的理解。

而究竟对如何去对这首诗歌进行教学,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此外,与语文组的同事的探讨和交流也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尤其是几次和沈红旗老师的交流,经过他的指点和疏导,使得我的教学思路逐渐明晰起来。

由于这首诗题名为“饮酒”,而诗歌中只字未言及酒,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张力点,不仅导入有新意,而且里面也有很广大的空间可以拓展和深入;

特别是可以将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个比较真实、比较全面的陶渊明。

在这将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内,经过好几次的试讲,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与补充,教学内容也日益厚实起来。

整个备课组也给与了莫大的支持和协助,她们反复地帮我听课,一次次帮我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见,直到最后一次试讲效果比较满意了,教案才算最终定型。

11月30日,我在自己班级的同学开展了这堂《饮酒》的教学。

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老师们、区教研员以及各兄弟学校的高一语文老师不仅来听课,而且在课后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综合大家的评价和建议,以及我自己个人的教学感受,这次教课的经验如下:

首先,这堂课的切入点比较有新意,从酒导入,并通过打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积累,不仅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而且新旧知识相结合,温故而知新。

其次,从诗歌教学角度来说,通过诵读、圈划等具体的方法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知识点就比较落实,学生也从中掌握了比较具体可行的诗歌赏析方法。

并在教学中贯穿了炼字、意象等诗歌鉴赏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从而使得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厚实。

此外,在文本的教学上,能够从酒入手,并结合《饮酒》中的序文来进行拓展阅读,抓住作者一生之中“仕”与“隐”的矛盾与冲突,从而给学生打开了一个比较广大的阅读和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课余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地去了解一个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成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教学空间。

但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反映出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如:

首先,在问题设置上,我个人灌输偏多,启发性较弱,使得学生的思考比较被动;

而且问题的设置上应该有阶梯性,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比较活跃。

其次,从教学次序来看,先解读文本,再输入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虽然这样的设置体现出教学者在构思上的新意,但是弊端是造成了教学的结构倒置,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学生思维常态,整堂课的教学会比较流畅,而且学生的思考也会相应地由浅入深,和老师产生比较积极的互动。

此外,从教学活动来看,也反映出我在教学素质上也需要积极提高。

如整堂课时间的把握,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等,这些都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自己不断地去改进,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六.

《饮酒》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

05-11-11

郑光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

“吾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

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

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曾说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

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

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

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

“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

“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

结庐在人境 (晋)陶渊明

作词:

陶渊明

作曲:

阎勇

jié

iré

njì

nɡ,

结 

庐在 

人 

境 

é

rwú

chēmǎxuān。

而无车 

马喧 

njūnhé

nɡěr?

问 

君 

何能 

尔?

xīnyuǎndì

piān。

心 

远 

地自偏 

cǎijú

dōnɡlí

xià

采 

菊东 

篱下 

yōurá

njià

nná

nshān。

悠 

然 

见 

南 

山 

shānqì

xījiā,

气日夕佳 

fēiniǎoxiānɡyǔhuá

n。

飞 

鸟 

相 

与还 

cǐzhōnɡyǒuzhēnyì

此中 

有 

真 

意,

bià

nyǐwà

nɡyá

欲辨 

已忘 

言 

注释:

  1.结庐:

构筑屋子。

  2.人境:

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3.无车马喧:

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4.君:

作者自谓。

  5.尔:

如此、这样。

  6.心远地自偏:

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7.悠然:

自得的样子。

  8.南山:

指庐山。

  9.日夕:

傍晚。

  10.相与:

相交,结伴。

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11.此中:

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12.真意:

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

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屑于说,也不必说。

古诗词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古诗词鉴赏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古诗词点评

  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

  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

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

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

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

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

他喟然长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

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那么他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

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

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

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

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

”他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率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喇拨喇,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不要这个声音。

“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声音,这是非常有趣的。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

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

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

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

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

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山居秋暝》教案

2007年06月25日星期一11:

36

《山居秋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高洁的情怀和理想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但练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

(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

(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

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2、让学生找出意象

(读诗就是要读意象)

(意象:

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老师可以请一些学生大方地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但你作为老师完全可以大胆地赞同一些学生的选择。

当我的一个男学生稍带腼腆的说到喜欢浣女这意象的时候,练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3、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

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你们的练老师,看到山,只能说:

啊!

山真美啊!

如果碰上一个不仅像练老师无才,还无德的人,他就会这样:

山真他妈的美啊!

昨天傍晚大家看见我带着一个小女孩,在学校里逛逛,很好奇。

今天我告诉大家,她其实是我的一个小师妹,她的家就在这个镇,因为近,所以过来看一下你们的老师,也因为没地方可去,老师就把她带到怀情楼的楼顶,去鸟瞰我们的校园,就这样她问我:

“东石美吗?

”我说:

“美。

”后她又问:

“龙岩呢?

“嗯,我的家乡山很多!

”她:

“啊!

真的吗?

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对山的爱瞬时溢于言表,让人着实亲切。

4、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

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

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

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练老师喜欢雨,也不妨说一下,是因为老师喜欢看没带伞的人被雨淋,这时我通常不会忘记高呼呐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里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是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5、明月

师问:

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