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9045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

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

1.3.5经济领域的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功效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

 

第二章个人成长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2课时)

了解并掌握个人成长的相关问题。

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节个人成长的三个层面

2.1.1生理层面

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感觉能力、饮食和睡眠需求对行为的影响

2.1.2心理层面

主要指智能和情感的成长,包括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智力

2.1.3人格和社会性层面

个体独有的持久特质,以及生命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常见的成长问题

2.2.1适应问题

生物个体为了应对和顺应环境,以利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调节身心,构筑良好的心理机制,逐渐与环境达成和谐、协调、相宜的状态,这就是适应,而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主要来自对外部环境变迁的不适应和对自身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2.2.2人际交往问题

人是社会的在在,每个个体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并且是在他人交往与互动中完成自己人生的成长任务,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

人际交往直接关系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2.3恋爱及性意识困扰问题

处于青年期并进而走入成年期的高校学生,伴随着自身性生理的成熟,性心理也得到显著发展,且成为其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4情绪问题

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消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危害,不仅如此,还对人的潜能开发、学习生活效率产生负性的影响。

2.2.5学业问题

学业是大学生的最主要任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内容。

2.2.6职业发展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凸显,引发了高校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问题。

第三章行为主义及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2课时)

了解并掌握行为主义及发生认知论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

3.1.1华生(Waston,JB)的(经典)条件反射

恐惧实验,S→R;

3.1.2斯金纳(Skinner,BF)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箱,R→S;

3.1.3班杜拉(Bandura,A)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观察学习,对认知过程的强调

第二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3.2.1皮亚杰(Piaget)发生认知论

认为思维或智慧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其发展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

阶段出现的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格式或认知结构,格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3.2.2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个体认知发展为四个阶段:

感知-动作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第四章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4课时)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4.1.1弗洛伊德生平

4.1.2精神分析理论

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但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了能量,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减少。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三种形式:

4.2.1意识

意识是人体心理活动有限的外现部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活动部分。

4.2.2潜意识

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马上回忆的部分,它们通常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包括个人原始的冲动和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4.2.3前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略加注意,即可回到记忆和意识中来。

第三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说明人格结构。

4.3.1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部分,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是无意识、无理性的。

本我奉行快乐原则,要求无条件地即刻满足。

4.3.2自我

自我是在现实的环境的反复锤炼下,从本我分化出的一部分,它是现实化的本我,奉行现实的原则,是理性的、务实的,力争既回避痛苦,又获得满足。

4.3.3超我

超我又称理想自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准则的代表,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第四节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溯成年神经症病人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

口欲期、肛欲期、俄底浦斯情结期、潜伏期、青春期。

4.4.1口欲期(oralstage0一1岁)

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是因为对婴儿来说,口腔及口周围黏膜是其满足快乐及交流的最重要的身体部位。

这时,婴儿通过口腔的味觉来感受世界和看待世界。

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敏感区、或叫“快感区”是在口唇部位。

4.4.2肛欲期(analstage,约2—4岁)

1岁左右的孩子通常都要接受大小便的训练了,随着括约肌的发达,孩子开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当大便通过肛门时,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感,这样的感觉不仅是难受,也能带来高度的快感。

4.4.3俄底浦斯情结期(Oedipal-complexstage4-6岁)

大约从三岁起,儿童开始逐渐注意到他们的生殖器,发现能通过触摸生殖器而感到惬意。

他们开始炫耀他们的身体,而且对其他孩子,尤其是对异性孩子的生殖器感到好奇。

弗洛伊德称此期为“性蕾期”,因为他认为性器是两性都感兴趣的重要器官。

4.4.4潜伏期(6-10岁)

在经过俄底浦斯期的恐惧和热望占有之后,学龄期的儿童进入了一个潜伏期,在潜伏期里孩子是去性化的,他们的兴趣不再针对性,力比多的能量通过升华机制的作用导向了社交、智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

当不得不压抑性欲的萌动时,潜伏期成为一个热衷游戏和尝试的时期。

4.4.5青春期(10-20岁)

青春期指心理社会性发展及生物性成熟。

躯体成熟;

与原始家庭内客体的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客体关系;

性别的确定及个性的形成;

认知功能的继续发展;

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及适应。

第五节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以某种心理的方式或手段,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作出某些改变,使自己较容易接受,不致于引起心理上太大的紧张和痛苦,以保护心情安宁的一种方式。

4.5.1压抑

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是一种:

“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forgetting)

4.5.2否认

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

4.5.3投射(Projection)

指个体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和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维护个体的自尊。

4.5.4发泄(ActingOut)

包括为了避免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违纪性或冲动性动作和“发脾气”。

它也包括为了减轻紧张心情而长期滥用药物、失败、性变态或自伤。

4.5.5合理化

指个人自己能接受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行为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和不快,保持个人的自尊。

4.5.6置换(Displacement)

把对真实对象的一些情绪冲突(通常是敌意的)转到替代性的人或物上。

Eg

4.5.7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

个体将潜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转化为意识领域里的反面的行为,从而帮助个体更平静地生活在一个戒律众多的世界里。

4.5.8退行(Regression)

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

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4.5.9利他(Altruism)

替代性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

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4.5.10幽默(Humor)

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4.5.11升华(Sublimation)

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

第五章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2课时)

了解并掌握不同时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过程

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关键期

第一节胎儿期的发展

5.1.1身体的发展

从受精卵到出生前的发展过程

5.1.2影响胎儿的环境因素

1、风疹:

如果母亲在从怀孕开始的第2到4周之内感染了风疹,这个孩子则有50%的可能性会受到诸如智力障碍、眼疾、耳聋、心脏病之类病魔的摧残。

2、药物:

会使胎盘的血流紧缩,从而使胎儿的供氧量减少,会导致胎儿大脑血管破裂。

3、酒精:

如果在敏感期使用酒精可能会造成大脑损伤或其他障碍,如面部畸形。

药物和酒精会导致易激惹性,即难以应对多种刺激,以及难以使孩子形成依恋。

4、抽烟:

在怀孕后5个月抽烟增加了流产、早产和婴儿体重过轻的危险。

5、放射线:

它的致畸效应,常视放射线的剂量而定。

一般的胸部X光照射,并不足以引起胎儿畸形,但累积的剂量越多,或照射的部位越靠近子宫的话,畸形的危险性越高。

6情绪: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孕妇们应该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发火,因为妇女在怀孕期间经常发火不仅影响心情,而且会使胎儿心脏出现问题的风险增加。

第二节婴儿期的发展

5.2.1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书面语言学习关键期

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10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5岁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10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5.2.2生理发展

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细胞开始生长,并在大脑中建立起连接。

婴儿去伸手去够、抓、并捡起小的物体。

6个月大的婴儿发展出深度知觉,以及对图案、面孔和颜色的辨认能力。

婴儿能定位声音,并区分出不同声音,这是评议发展的基础。

5.2.3认知的发展

婴儿开始理解物理世界中的客体永存。

开始使用表征和符号。

信息加工速度增快。

语言:

牙牙学语——电报语——完整句子

5.2.4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婴儿出现不同的气质和活动水平。

面部表情似乎反映了情绪;

婴儿能够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

学步期孩子开始能够体验共情。

出现了对他人的依恋风格(认生)。

第三节学龄期的发展

5.3.1身体发展

身体不断长高、体重不断增加。

身体形状发生变化,开始消耗掉幼年存留的脂肪。

胳膊和腿变长。

骨骼更加强壮。

5.3.2运动的发展

3岁:

粗大运动技能;

蹦跳、单脚蹦;

跳越和跑步。

4-5岁:

技能变得精细化。

5.3.3智力发展

皮亚杰的前运算思维阶段。

中心化:

所见即所想。

不可逆性。

各种感觉更加完善。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及洞察力的发展。

5.3.4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形成自我意识。

社会关系的发展。

道德发展和攻击行为。

第四节青春期的发展

5.4.1青春期的生理剧变

形态变化:

身高和体重、内脏器官的完善

5.4.2青春期心理发育特征

心理发展的加速。

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

逆向思维和逆反心理。

5.4.3性心理的萌芽

性意识。

青春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第六章学习心理与个人成长(2课时)

了解学习的各种理论、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结构及学习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学习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第一节关于学习的各种理论

6.1.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

实验:

猫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

6.1.2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的中枢机制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6.1.3斯金纳的学习实验研究及其理论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观,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

6.1.4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观点:

“在整体环境下进行学习,强调知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6.1.5现代信息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观点:

“学习就是形成一个在意义、态度、动机和技能上相互联系着越来越抽象的认知结构(模式)。

第二节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6.2.1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6.2.2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专业性

6.2.3学习方式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第三节大学生学习心理结构

6.3.1学习动机——学习的原动力

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应,它表现为学习的志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6.3.2学习动机的分类

直接性的近景性学习动机、间接性的远景学习动机。

6.3.3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辩证关系:

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3.4学习动机的主要构成部分

外来动机:

所推动的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

内在动机:

引起的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

认识兴趣(求知欲)。

成就动机。

6.3.5学习动机的培养

外来学习动机是同过激发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关键在于内部动机的形成。

1、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会使学习具有稳定和持久的动力。

2、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会产生对学习的不断追求。

3、降低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是间接地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

4、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方法

第四节学习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6.4.1学习动机缺乏的自我调适

动机缺乏的表现:

懒惰行为、容易分心、厌倦情绪、缺乏方法、独立性差。

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分析:

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

动机缺乏的自我调适:

认知调整——反思法、学科实践——职业考察法、学习方法合理化——目标学习法。

6.4.2学习疲劳的自我调适

学习疲劳表现:

心理疲劳、生理疲劳

学习疲劳的原因

心理疲劳的原因:

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强度高,学习材料枯燥、单调,学习环境过差

生理疲劳的原因:

违背大脑活动规律,长期保持一种姿势,代谢产物堆积

学习方法不当

调适方法:

注意培养学科兴趣、持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情绪、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用脑是防止学习疲劳的关键、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4.3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

考试焦虑的原因:

内因、外因

考试焦虑测试

考试焦虑的预防与调试:

找出根源,对症下药,稳定情绪

建议采用的调适方法:

预防性学习法、集体学习法、节律学习法、想象脱敏法。

第七章人格发展与个人成长(2课时)

第一节人格的定义

人格(Personality)的词源——拉丁文“面具”(persona)。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第二节人格的基本特点

7.2.1整体性

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7.2.2独特性

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7.2.3.稳定性

7.2.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软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第三节人格结构

7.3.1气质

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

气质是先天形成,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7.3.2气质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7.3.2性格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其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7.3.3认知风格

人格差异不仅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上,而且还表现在认知风格上。

在认知过程中,有的人谨慎仔细,有的人粗心大意;

有的人被动依赖,有的人主动独立。

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

第四节人格障碍

7.4.1人格障碍定义

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7.4.2人格障碍的类型

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自恋性人格障碍

第五节健康人格

7.5.1阿尔波特“成熟、健全人”的标准

1、自我广延的能力

健康成人参加活动的范围极广,他们有许多朋友,许多爱好,并且在政治、社会活动方面也颇为积极。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健康成人与别人的关系是亲密的,但没有占有感,无嫉妒心,富于同情心。

他们能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与信念上的不一致。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

他们对自己也具有积极的意象。

4、表现具有现实性知觉

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在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希望那样来看待事物。

这种人看待情境及顺应情境都是“明白人”,不是“糊涂人”。

5、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

健康成人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都十分清楚和准确。

他们理解真正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

他们也知道自己看待自己与别人看待自己之间的差别。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健康成人需要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

意识形态、哲学、生活的预感或前景都能对人的一切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7.5.2马斯洛“自我实现人”的标准

1、良好的现实知觉。

2、对人、对己、对大自然表现出最大的认可。

3、自发、单纯和自然。

4、以问题为中心,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

6、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

7、对生活经验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神秘或高峰体验。

9、关心社会。

10、深刻的人际关系。

11、深厚的民主性格。

12、明确的伦理道德标准。

13、富有哲理的幽默感。

14、富有创造性。

15、不受现存文化规范的束缚。

第八章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2课时)

了解人际交往的含义、重要性及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进一步认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及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含义

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交流过程。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

第二节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单独生存。

第三节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8.3.1表层因素

空间距离(接近性),交往频率,外表吸引力:

喜欢那些长得漂亮的人,仪表风度(得体的仪表使人更具魅力),相互性: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8.3.2深层因素

个性品质、能力与特长、特点相似、特点互补

第四节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8.4.1首因效应

最初的判断会影响后面获得信息的诠释。

8.4.2近因效应

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8.4.3光环效应

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

8.4.4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4.5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

第五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喜欢与人交往、渴求友谊。

2、重视与异性的交往。

3、交往具有社会性。

4、强化了交际的平等、民主观念。

5、交往过程注重效率。

6、交往目的具有价值意识。

第六节人际交往的技巧

8.6.1遵循“三A”原则

接受(accept),赞同(agree),赞美(admire)

8.6.2尽可能满足他人自尊的需要

1、记住别人的名字和一些私人信息。

2、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3、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做一个好的听众。

第九章情绪管理与个人成长(2课时)

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的作用,认识什么是健康的情绪及其特点,情绪的基本形态及调节情绪的方法

调节情绪的方法

第一节情绪概述

9.1.1情绪概念

情绪是心灵、感觉或感情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动或兴奋的心理状态。

9.1.2情绪的分类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第二节情绪的作用

9.2.1影响、调节学习过程

9.2.2协调人际关系

9.2.3影响个性的发展

9.2.4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第三节健康情绪的涵义及其特点

9.3.1健康情绪的涵义

健康情绪是指人能表现出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不仅要符合当时的场合、氛围,还要符合人的年龄、身份、文化特点。

9.3.2健康情绪的特点

要有喜、怒、哀、乐正常的情绪反应。

积极情绪体验多于消极情绪体验。

随年龄增长,高级的社会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四节情绪的三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