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3篇文档格式.docx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3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3篇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
之后又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面读书,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然在认真的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看,等他回来之后管宁割开了席子与他分开并说: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一则小故事我们也发现了管宁,华歆这两名主人公对金子与热闹两件事的做法。
虽然面对金钱的诱惑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华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强的管宁,谁能面对金钱而视为粪土呢?
相信我们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宁一样。
在看书时听到一点动静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一点直接就说明了华歆当时在读书的时候心不静,这也让他与管宁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以后在挑选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的书籍,里面全部都是一个一个富有满满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译,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3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内容精彩有趣,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内容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
你也和我一起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
成书时间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
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
“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
快走吧!
”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己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
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
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
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
“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
丞相嫌门太大了啊!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杨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
从这些故事中让我知道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4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
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
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
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
“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
”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
“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
”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
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
“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
”顾悦回答说:
“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
“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
”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
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
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
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5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带表作品。
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包括我也很喜欢。
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人是谁呢?
他就是——刘义庆。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
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很多吧!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词简意明,颇能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
淡淡的几笔,就能把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朴素的散文,有的几乎如口语一般。
在晋宋人的__也颇具特色,因此一来使人们喜欢阅读,其中不少故事,了诗词中的常用典故!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6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
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
”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
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
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
答案很简单:
因为想象!
”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
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
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
就用不着想象了。
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
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
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
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
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
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
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
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
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
“我真好命啊!
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
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
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
“你想冻死啊?
”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
”而应该讲:
“把窗子关上吧!
免得着凉”。
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
“你想摔死啊?
”而说:
“快点下来。
”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
“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
”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
”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
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7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
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
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
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
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
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8
《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
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
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
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
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
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
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
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
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
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9
这几天,我看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的一篇篇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其中,两篇讲孝的__尤其令我映象深刻。
第一篇讲的是王祥的故事。
王祥对待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
有一回他后母半夜暗杀他,刚好赶上王祥起夜,只空砍着被子。
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一定为没砍着人而遗憾不止,便去后母那请求处死自己。
后母终于醒悟过来。
王祥对后母多么孝顺那!
虽然知道后母要杀他,却也毫无怨言,还特地请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二篇是陈遗的故事。
他对他的母亲十分孝顺,母亲爱吃锅巴,陈遗便准备了一个小口袋,每逢煮食,便把锅巴存起来,回家时送给母亲。
一次,孙恩反贼入侵吴郡,袁山松出兵讨伐,陈遗积攒了积攒了几斗锅巴,没来得及送回家,便带着它出征。
袁山松军队被打败,军队溃散,都逃入了山林沼泽地带,大多数人因饥饿而死,只有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陈遗时时刻刻记着自己的母亲只要煮食,都将锅巴带给母亲,让自己因此活了下来。
孝的力量多么强大啊!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0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过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在等候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远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的说: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家门。
为人处世应该讲理守信,想友人那样自己不遵守承诺却还反怪太丘不守信,还对着太丘的孩子大骂其父真是不该,元方的做法让友人惭愧,没曾想自己竟还不如一个孩子懂礼。
两则故事中,第一则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义”字,第二则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信讲理。
聪明人都明白,我们应该向那种重情重义的人看齐。
《世说新语》有许多小故事组成,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几行,但读起来有如微小说,善于抓住人物特点。
寥寥几字却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态、动作等内容,言简意赅却又意蕴深长,值得大家思考。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1
目前出书成风,看过十本书的能出一本书,像我这种低调男人,看了一百本书连一篇文字都没写。
平时看书积累些东西,心有郁积想发一发,记点读书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记忆,所谓好记性不如坏笔头。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
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
孔子说:
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
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
《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
“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
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
“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
”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
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
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2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
若鬼神……”合上《世说新语》,却发现对我而言,最有感触的还数“贤媛”篇。
《论语》中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其轻视之心,经变本加厉,发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言。
而自古以来,不也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吗?
因此,“贤缓”着重写出了当时妇女的时代特点和新的面貌,以及为争取与男子平等命运时所作的努力与智慧。
而我想讲的是第6,7,8篇关于许允之妻的故事。
三篇如同现存的电视连续剧,形象地描述了许允之妻从初作新妇,到丈夫被杀,教育两个年轻儿子许奇、许猛,机智地避免了重蹈父亲的覆辙,数十年间的智慧闪光轨迹。
虽然许允之妻“奇丑”,但她以深思熟虑的回答,引诱丈夫入其毂中,最终不能不推服认输。
其逻辑推理之力,已超过以文才智慧闻世的新郎,所以令人叹服。
其夫妻之和谐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许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动争取而获得的。
而她虽在深闺,却关心国家大事,对于帝国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
其研究之精细,似乎超越了作为朝官的丈夫。
丈夫被捕时相当突然,新妇甚至来不及穿鞋袜而“跣出”告诫丈夫: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正是针对明帝防范臣下的苛案之心而发,可说是一语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并保住其前途。
史称许允被贬为镇北将军时,曾喜谓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为已逃过劫难。
而妻却让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范。
许允之妻如同当代女诸葛,料事如神。
谁说女子不如男?
巾帼不让须眉!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3
这些天,我阅读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其中的一节片段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是有个人名叫荀巨伯。
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赶去探望。
当他赶到时,城外的胡兵却已经攻进城池。
友人劝荀巨伯:
“我命不久矣,您快逃吧!
”荀巨伯却答:
“我赶来探望你,怎能在危险时刻弃你不顾呢?
”这时,胡兵已闯入宅门,见荀巨伯一人舍生护友,问道:
“城里的人都走了,你是何等英勇!
”得知来龙去脉后,胡人首领仰天长叹:
“我们不讲道义的人攻入了讲道义的国家!
”随后便带兵撤退了。
看完故事后我暗想:
友情的力量多么伟大啊!
荀巨伯在生死关头没有抛弃友人,独自一人对抗上百敌寇,并且还感化了敌人,救了一座城。
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没有了战争,但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流露着朋友间的关心和帮助:
题目太难做不出,朋友会不厌其烦帮你讲解;
遇到挫折,朋友会鼓励你不要气馁;
下了场大雨,与朋友公用一把伞;
你快乐,有朋友陪着;
你悲伤,有朋友安慰你……
想想身边,回头看看,友情的故事也同样温暖我心。
一次,有位同学过生日,父母出差不再身边,无人陪伴,无人祝福,她伤心的哭了起来。
这时,是同学们安慰她,陪伴她,让她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那天,大家也纷纷送上了生日礼物:
花色淡雅的作业袋、攒下零花钱买的文具、精心手绘的生日贺卡……礼物虽然并不贵重,但是承载着大家浓浓的友谊,生日歌唱的并不整齐,但在我看来,这是世上最甜美的声音,蕴含着我们深深的祝福。
作为朋友,虽做不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但只要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友谊就像天边的彩虹,那么美好,那么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