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5949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外交读书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但是罗斯福还没来得及把它的设想付诸实践便赍志而殁。

此时正是纳粹德国行将崩溃,权力真空亟待填补之时,战时盟国的目标存在明显分歧。

丘吉尔亟欲阻止苏联控制东欧,且仍然想保持欧洲的某种均势。

斯大林则因苏军战胜,俄国人民贫穷牺牲,希望在领土上能有所得作为报偿。

继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初期有心努力维持罗斯福的做法,保持盟国的合作关系,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和谐相处的迹象消失的无影无踪,美、苏两大强国在欧洲事务上已经相互对抗、互别苗头。

杜鲁门面对的国际大环境,其分界线仍未确定,都视双方军队前进至何位置而定。

经盟国军队解放的各国,其政治前途仍未解决。

传统的大国大部分需要调整自己变化了的角色。

法国国势已衰,英国被战争拖的疲惫不堪,德国被分区占领,斯大林借西欧衰弱、美国计划撤退的真空状态,挥师西向,把苏联国境向西推进六百英里,直达易北河畔。

争端首先在波兰问题展开。

美国的建国史,实际就是一部宣扬民主与自由的历史,以“上帝选民”和“自由战士”自居。

美国长期宣扬的就是自由、民主、正义,并试图把这种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而苏联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希望能把共产主义的革命火种燃遍世界,另一方面在国家安全考虑上基于二战的历史教训,希望在周边建立一系列的卫星国作为战略缓冲地带以保卫自身的安全。

苏联军队一路向西打到了德国境内,沿途解放了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一系列东欧国家,波兰作为东欧的一个大国,苏联自然而然希望把它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

但美国从民主、自由的价值考量出发,认为波兰应该举行全民范围的自由选举,选出一个民选的政府。

战后不久,波兰成立了一个由各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

但在一些局部性的选举中,波兰统一工人党只赢得了30%左右的支持率。

这加剧了苏联的担忧和疑虑。

在苏联的支持下,波兰统一工人党取消了自由选举,逐渐把民主人士排挤出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引起美国的极大不满,在随后举行的波茨坦会议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上,各方就各自的立场和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产生了激烈的辩论。

但由于二战尚未结束,盟国之间尚需要协调行动,特别是英美急切希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各方作了很大让步,使矛盾尚未激化,并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

但波茨坦会议的实际结果就是欧洲开始划分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冷战似乎已经出露端倪。

从苏联方面来说,苏联饱经战争摧残,许多城市、村庄被夷为平地,军民伤亡超过二千万人。

“大清洗”运动的毒流依然在危害社会。

按理说这正是与民更始、休养生息的时候。

但是,斯大林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种进攻性的姿态来维护国家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冷战的来临。

斯大林认为,主动表示让步等于承认本身的衰弱,而成人衰弱极可能招致对手提出新要求和施加压力。

因此他选择了甲板苏联极为强大的行动,而掩饰其内在的虚弱。

他把军队部署在欧洲中心地带,并在此一地区逐步扶持设立亲苏联的傀儡政府。

他不但虚张声势,夸大苏联实力和百出好战姿态,还有系统的故意看清美国力量。

例如针对美国原子弹的威胁,斯大林说:

“原子弹意在吓唬神经衰弱的人,但是他们不能决定一场战争的结果。

”而西方各国对苏联这个拥有庞大军事实力的共产主义巨人的畏惧也加快了冷战的步伐。

(二)冷战的形成:

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以英国在野党领袖身份访问美国的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形容“自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已经落下一幅铁幕”,“苏联已经在每个经苏军占领的国家以及德国的苏联占领区建立亲共政府。

”丘吉尔认为美国与英联邦应该结盟去应付目前的、即刻的威胁。

在冷战形成之前,美苏也曾有过和解的考虑。

在东欧,苏联对是否一定要在这些地区建立苏维埃形式的政权态度十分谨慎。

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只有联合政府,虽然共产党实力最强,却多少还有其他政党的牵制。

捷克和匈牙利在战后第一年即举行了选举产生了真正的多党制。

针对非无产阶级政党的骚乱(如波兰),苏联也为全力予以镇压。

只要它是一个对苏友好的政府,苏联即予以承认。

1947年4月,斯大林邀请美国国务卿马歇尔长谈,强调他非常重视与美国方面达成协议。

但是,此时的形式已非战争甫告结束之时可比。

美国对与斯大林这位独裁者和解已失去信心,西欧的衰弱和分离倾向促使美国加快了西欧结盟的步伐。

1946年春天,杜鲁门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对于一向宣扬自由、民主与正义的美国而言,他认定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斗争是善与恶之间的对决与竞赛,与政治势力范围无涉。

而面对世界已经明显划分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事实,美国认为这正是争议的民主阵营与专制独裁的共产主义振英之间的较量,而不是为自身争夺势力范围。

美国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价值观,与其本身的发展历史是分不开的。

从早期受到迫害的欧洲清教徒来到美洲开发了美洲大陆开始,美国便认定自己是“上帝选民”,决心要在这片荒凉的大陆上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繁荣的国家,为世界树立一个榜样。

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远离美国本土的地方,但美国都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争,把数百万美国子弟兵送上战场,美国人会自豪地说:

“我们是为了维护自由与正义,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民主堡垒和民主的兵工厂。

”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拥有最庞大的经济实力和最强大的军事实力,还垄断了原子弹,美国认为自己有义务来帮助欧洲的复兴和民主的巩固,保护欧洲免受共产主义的威胁。

苏联和东欧扶植傀儡政权、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更使美国强化了这一观点。

(三)美国进行冷战的理论构架:

正当美国的决策高层在考虑这些问题时,一封电报为这个呼之欲出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架构。

美国驻莫斯科大使乔治.凯南以俄国问题专家的身份用电报形式向华盛顿发出一份文件,后来被称之为“长电”。

他认为,苏联的外交政策的根源深植在苏联制度本身。

其本质乃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狂热以及旧式沙俄扩张主义的混合体。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斯大林世界观的中心。

斯大林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视为无可挽回的大敌。

很久以来沙皇就追求扩张领土,在克里姆林宫神经质的不安全感的底层,是俄罗斯产铜的本能的不安全感。

苏联统治者意识到他们同志形式的古旧在心理基础上的脆弱和矫揉造作,害怕外国渗透,害怕本国人民一旦了解外在世界的真相会有何后果。

并且他们感到,只有耐心,只有奋力斗争摧毁敌人,才能获致安全,而不能以达成协议的方式来获得。

这是苏联的本质,美国无论怎样温言软语也改变不了他。

凯南主张,美国必须与被从事长期斗争,美国与苏联的目标和哲学无法调和。

(四)冷战的最终形成:

1947年,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杜鲁门正式提出了“遏制政策”,即“杜鲁门主义”,主战遏制苏联并逐渐促使苏联内部的转化和共产主义的崩溃,并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的经济复兴。

1949年德国的英、法、美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了联邦德国,不久,在美国主导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西方国家(包括联邦德国)正式组成了军事同盟。

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大林加速了对东欧的控制,东欧领导人是否对苏联效忠成为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

东欧国家的联合政府被推翻,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斯大林死后两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冷战格局最终形成。

二、冷战的集中表现——柏林危机

(一)柏林的脆弱:

根据战后苏、美、英、法对柏林的安排,柏林由四个战胜盟国管辖。

苏联占领了柏林的东区,美国占领了南区,英、法分别占领了西区和北区。

后来英法美三国的占领区合并成了西柏林,整个柏林此时变成了坐落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境内的一座孤岛.。

更重要的是,西柏林成为了寻求移民到西方取的东德人的管道。

他们只需要搭乘地铁到西柏林的任何一站下车,然后申请移民即可。

柏林虽然由四国分管,却从未谈判出它与外界交通的具体细节。

1948年,斯大林就曾以道路维修为借口封锁西柏林达一年之久,其间西方国家被破译空中运输的方式进出西柏林。

一年以后,地面交通恢复,但法定权利依然悬而未决,理论上,是由苏联负责柏林的对外交通,但实际上一直是东德政府在管理。

(二)柏林危机出现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提出了“美苏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口号,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为了迫使西方承认东德的合法性,1958年10月,他发表演说要求结束柏林的四国分治地位,并说苏联有意把交通线的控制权移交给东德政府,让美英法“自己去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关系,缔结有关柏林问题的协议”。

实质上就是要迫使西方承认懂得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1月27日,赫鲁晓夫向英美法提出正式通牒,宣布柏林地位的协议无效,坚持把西柏林转化成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如果六个月内不能达成协议,苏联将亲自与东德签署和平条约,并且把占领权和交通线的控制权交给东德接管。

这等于是向西方发出了最后通牒。

(三)西方盟国内部的不同意见:

西德是主张不妥协的。

战后成立的联邦德国加入了北约。

它的面积比东德大,人口比东德多,经济比东德更加繁荣,加上东德只获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承认,西德认为自己才是德意志的主体和合法政府,其目标就是在联邦德国的架构下实现德国的统一。

西德总理阿登纳推行的全面倒向西方的政策,将德国的统一视为东西外交关系上完整的一部分。

如果放弃柏林,西德政府必将招致猛烈的批评而垮台;

如果承认懂得,东德将成为一个合法的国家,对德国统一问题也就拥有了否决权。

因此阿登纳强烈反对向何鲁晓夫的最后通牒让步。

与德国不同,英国不愿替一个战败国的首都的安危于地位而冒战争风险,更何况这个战败国还是摧毁了英国作为超级大国地位的罪魁祸首。

英国领导人本质上是务实派,并不认为它的长期安全与德国的前途休戚相关,认为没有道理为了在通行证的盖章权由苏联手中转移到东德手里就去冒核战争的风险不肯为德国的统一牺牲太多,把阿登纳的焦虑界视为一种以法理上的迂腐之词来掩饰其民族主义动机的动作。

1959年2月21日,英国首相迈克米伦独自飞往莫斯科进行“试探性会谈”,但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反而遭到了阿登纳的强烈反对。

此时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决定促进法德友谊而支持德国。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正酣的背景下,传统的围堵日耳曼的政策已无法维持,因此戴高乐放弃了传统的与德为敌的政策,转而把法国的前途寄托在与宿敌德国的交好上。

柏林危机促使戴高乐有机会推进它的策略,他谨慎的把法国角色定位为欧洲命运的保护者。

利用柏林危机表现出法国对欧洲状况的了解以及对德国国家利益的关切。

美国的态度成为关键。

如果既不愿放弃西柏林又不愿承认东德,美国必须冒雨苏联进行核战争的风险。

但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反应相当温和。

在柏林危机早期,艾森豪威尔就让美国民众保持冷静。

他提出一系列的主张,化解核威胁,揭示出美国的战略,他说:

“我们当然不能在欧洲从事地面战争,美国不太可能一路射击杀进柏林。

”但是,美国并不准备对苏联压力让步,认为那只会鼓舞和鲁晓夫的国外冒险行动,降低美国安全保证的可信度,加剧盟国的离心倾向。

由此,美国主张的是美苏对话的调和理论。

在苏联方面,赫鲁晓夫实际上并未做好战争准备,特别是自身的实力尚不足挑战美国,不愿冒险激怒美国,发出通牒的初中也仅是为了胁迫西方承认东德。

因此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反反复复,几次最后期限到了也没有坚持他的要求非满足不可。

(四)柏林微机的处理和最终结果:

1959年9月,美、苏在戴维营举行首脑会谈,喊出了“戴维营精神”的口号以象征美苏的友好。

戴维英会谈的主要结果就是事情又拖下去。

艾森豪威尔和赫鲁晓夫协议召开占领柏林的四国会议,但艾森豪威尔表示要和盟国协商,戴高乐表示出菲赫鲁小富贤访问巴黎,否则他拒绝接受邀请。

最后酝酿了一年的巴黎峰会又因苏联击落美国u—2侦察机事件而取消。

1960年九月,苏联宣布终止双方已经遵守三年的非正式核禁协议,苏联恢复了核试爆。

1961年6月初,何鲁晓夫又声言限期六个月解决柏林悬案。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举,就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柏林墙在一夜之间被修筑起来已阻止东德人口持续外逃的趋势。

柏林墙使西方又面临一个选择:

想保卫柏林自由、拆除柏林墙、与苏联对抗,但柏林墙修筑在东、西柏林的分界线上,似乎并不符合侵略的定义。

美国并不准备以军事方式挑战它。

因此,在柏林墙修筑的第一天,美国总统肯尼迪特一家传出游,国务卿拉克斯去观看棒球比赛,显示出似乎根本没有危机的气氛。

与此同时,美苏双方也在极力摸清对方的底牌。

1961年8月,在柏林墙建起后,肯尼迪派出一支1500人的部队取道苏联控制的陆上通路进入西柏林,一路不受阻碍的顺利到达,显示出苏联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也不打算与美国爆发冲突。

柏林危机在持续三年之后终于算是结束了,美苏在欧洲的实力均衡和势力范围的划分基本稳定下来,整个冷战期间欧洲再没有发生激烈的僵持和对抗,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在随后不久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都把争霸的重点转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柏林危机中凸现出的西方各国之间的利益和意见分歧,也加快了西欧各国推行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谋求欧洲一体化的步伐,唱响了多极化的前奏。

柏林危机可以说是冷战的最好不过的集中反映。

美苏之间既僵持对抗,又在面对爆发前面战争和核战争的危险只是力求克制和妥协,维持着一种“恐怖的平衡”。

两大阵营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既维持着一种团结协作的同盟关系,各方的利益和意见分歧又显而易见,需要予以协调,对冷战时期的世界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对《大外交》的一些思考

(一)读书的收获:

基辛格运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人物的精到分析和自身丰富的政治经理在《大外交》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近代以来以欧美为中心的近两百年的外交史,为我们诠释和思考近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更好的理解西方人的政治哲学和内心世界是大有帮助的。

以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的观点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一直在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国,经常对别国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依仗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以“世界警察”自居,挥舞着手中大棒,动辄威胁制裁一个主权国家,甚至直接出兵干涉,力图建立一个以他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但是,以一个普通美国人的观点来看,美国是全球最强大的民主国家,美国有着光荣的历史,为维护世界的自由与正义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美国维护自由、正义的指责更是责无旁贷。

读了《大外交》,让人更能理解美国社会的这种主流的心态,也为我们更冷静的处理中美关系、加强彼此的理解和沟通提供了一份参考依据。

(二)认为《大外交》的缺点和自己的一些见解:

读了《大外交》,认为它也有着很多的缺点和片面的地方。

虽然作者对美国的一些外交政策的做法有所批评,但其基本立场依然是宣扬美国的自由、民主、正义,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最高宗旨也是为了维护这些原则,解放那些“受共产主义制度奴役和压迫的人们”,其针对美国政策的批评也多是指摘美国的政策未能更好地团结盟友以遏制对手或是外交政策的推行结果与初衷适得其反,而没有触及美国政策的根本缺陷,使这些批评显得苍白无力。

此外,《大外交》把冷战的形成完全归咎于苏联、美国推行“遏制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说法也是有欠公允的。

他把东欧各国完全说成是苏联的傀儡和卫星国、共产主义就是专制、奴役和压迫的做法,也明显受到了西方价值观念宣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书中很多观点的偏激和片面,没有看到这些国家之所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当时人民的选择,只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后来实行了很多错误政策导致了政府与人民渐行渐远并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事实上,美国政策并没有它所宣扬的那么高尚和动听。

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实质上大多都是美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内的各种利益集团)服务的,而“民主、自由、正义”这些口号只是成为了掩盖其外交政策实质的外衣和说服民众的工具。

一部美国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美国的扩张史。

从建国初期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块殖民地到19世纪领土已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其间有对法国的威逼利诱、对墨西哥的战争和对印第安人的血腥屠杀。

伴随自身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目标由称霸西半球发展为进军欧洲、走向世界。

从一战后的对德赔款问题、中国的山东问题,到二战期间的雅尔塔协定,美国屡次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

美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台湾,名以上是为了保护“亚洲民主的样板”,但在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又露骨的指出:

“中国统一台湾,必将危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驻军的安全。

”美国曾经大力支持的所谓民主政权如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南越政权、拉美的一些军人政府无不是腐败无能、民怨沸腾的独裁政权。

说到底,国家利益始终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而美国不顾各国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现实条件,一意孤行的推行美式民主和价值观,不仅招致了很多国家反感,也造成了一些国家的社会动乱。

因此,读了《大外交》,我们不仅对西方的国际关系史有了更系统地了解,对西方的世界观、心理特点和对政治运作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我们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一面镜子,使我们不断思考和反省自身的政策,让其能够更好地推动世界的和平、繁荣与进步。

以上是我读了《大外交》以后的一些思考和感想,其中肯定不乏偏颇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