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分析、讨论课文
1、指名读《春》,读前提出思考题:
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
每部分写些什么?
(提示)
2、齐读第1段课文。
提问:
文章的开头写得很好,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老师追问:
一般人写文章总是爱抽象简单地说:
“春天快来了”或“渴望已久的春天终于来了!
”试比较课文开头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补充:
开头一句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
“东风来了”,“东风”借指春风,它是春天的报信者。
“脚步近了”把春天拟作人。
从盼望到感到,春风来了,到仿佛听到春天的脚步声,步步逼近,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心情。
另外,开头短短一句还做到了落笔紧扣题旨,点明了春的到来。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有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五幅春景图的描绘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
3、指名朗读课文第2段,提出下列问题,阅读讨论。
[问题答案(提示)]
(1).这段写的是什么?
追问:
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2).“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
(3).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
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
(4).“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4.提问:
看看第3段到第二部分末,作者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呢?
学生阅读,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概括为: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5、齐读“春草图”。
(1).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2).这段第1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2句写了什么呢?
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呢?
(3).“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说明草很多。
但是,如果这样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绿茵茵的全是草。
”你们说好不好?
(学生议论)
(4).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草啊!
它招来了许多人。
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
有哪些动作呢?
从这些动作中,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
(学生口头回答)
(5).本段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是借风衬草,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指名朗读春草图。
6、默读课文第4段,老师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根据投影片上的问题思考,准备回答。
[问题答案(提示)]
问题: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
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的生动、形象?
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2).“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写野花之多吗?
7、指名有表情地朗读第5段,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提示:
这段写春风。
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
但平时我们却能够感受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
(1).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
(2).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用哪些词呢?
拓展:
老师补充:
“吹面不寒杨柳风”,请看课文注释。
8、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了1——5段,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三幅春景图: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
春花图着力描绘春花竞放;
春风图着力描绘春风的和煦与清新。
这些描写,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讲读中提出问题的参考答案:
读《春》,思考题答案:
第一部分,从“盼望着......脚步近了”,写久盼春天的来临。
第二部分,从“一切......有的是希望”,写春到人间的各种景象。
第三部分,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热情地赞颂春天。
读课文第2段,问题答案:
(1).这段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总写。
是用“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来表现的。
“一切”指的是万物,对大自然的总观。
“睡醒”、“开了眼”是比喻,也是拟人。
这个句子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已复苏的神态。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词又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情。
语言多么清新,比喻多么贴切!
(2).写了自然界中最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阳。
(3).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泽。
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
(4).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是“涨起来了”吗?
(5).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
可见用“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描绘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特点是再精不过的了。
这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
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读“春草图”问题答案:
(1).“偷偷”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觉察的情况中,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
用“钻”而不用“长”,使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形象,而且也显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嫩嫩的”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爱。
“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
作者不靠华丽的辞藻和人工的粉饰,而且用常用的极普通的词语恰倒好处地把小草写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征。
(2).多。
(3).这个句子单独地看还是好的,但是在课文里就不太好了。
因为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绿茵茵的全是草”,用词重复。
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确切。
(4).坐、躺、滚、踢、跑、捉。
是孩子。
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
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
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
(5).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
从这两处可以看处文章结构的严谨。
读课文第4段问题答案:
(1).写众花争春。
先写花朵多: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白花争艳: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又写花味甜:
“花里带着甜味儿”。
由春花又联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后由花香引出蜂蝶,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来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2).从“还眨呀眨的”看,是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读课文第5段问题答案:
(1).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2句写各种气味: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
3、4句写声音:
鸟鸣、流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
(2).小鸟的鸣叫声写得最详细。
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愉快的情态;
用“清脆”、“宛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
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并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六)、课堂作业设计
习题1
1.选出粗体字的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朗润(rù
n)撑伞(chēng)蓑衣(suō)
B.潦亮(liá
o)抚摩(fú
)抖擞(sǒu)
C.酝酿(nià
ng)应和(hé
)贬眼(zhǎ)
D.黄晕(yù
n)烘拖(tuō)胳膊(gé
)
2.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涨藏散应和薄
3.选出粗体字解释正确的项。
(1).一年之计在于春()
A.计算B.主意、计谋C.策略D.打算
(2).呼朋引伴()
A.指引B.牵引C.延伸D.招引
(3).欣欣然张开了眼()
A.然而B.这样C.对D.的样子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和谐B.和悦C.依照别人的样子做D.声音相呼应
4.选词填空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飞、叫)着。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摹娑、抚摸、拥抱)着你。
(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响亮、洪亮)地响着。
(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沉默、静默、缄默)着。
5.判断正误
(1).“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A”,“抚摸”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柔情。
()
(2).“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在于说明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3).在第5段里,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
(4).“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个比喻是描写野花之多。
(5).“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足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儿童也像春天那样生机勃勃。
(6).“朗润”写春山光泽,“涨”写春水涣涣,“红”写春日暖人。
习题1答案
1.A
2.(略)
3.
(1).D
(2).D(3).D(4).D
4.
(1).闹
(2).抚摸(3).嘹亮(4).静默
5.
(1).×
(2).√(3).√(4).×
(5).×
(6).√
第2课时
1、分析“春雨图”、“迎春图”。
2、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
3、分析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在句中的作用。
投影片、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检查学生背诵课文1——5小段,导入新课。
(二).分析、讨论6——10段
1.齐读第6段,读后看老师出示的投影片上所提的问题,思考、准备回答。
[问题解答(提示)]
(1).文中是怎样描写春雨图的?
(2).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写乡村雨景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2.指名读第7段,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是什么?
(2).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3.齐读文末三段。
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
(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2).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
“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3).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
小结:
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的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
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
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
它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三).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
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
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
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颂扬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前,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讲读中问题参考答案:
读第6段问题解答:
(1).先写春雨的特点:
细密和轻盈,再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2).“像牛毛”写雨丝的紧密;
“像花针”写细雨的闪光;
“像细丝”写细雨的细长。
(3).先写春雨的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然后写雨中的景致:
如撑着伞慢慢走在田间小路和小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的不误农时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读第7段问题解答:
(1).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
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
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
(2).“舒活”、“抖擞”两词的重叠,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人勤奋、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读文末三段问题解答:
(1).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它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2).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3).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血。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b可别恼。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全笼着一层薄烟。
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e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粗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f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g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请把这段文字划分五层并写出层意。
(2).这段文字的过渡句是哪一句?
(3).请用四个字概括春雨的特征。
(4).这一段描写景物的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静到动,从物到人,从远到近
B.从静到动,从物到人,从近到远
C.从动到静,从人到物,从近到远
D.从动到静,从物到人,从远到近
(5).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
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但他对春雨的之情却表现得十分明显。
(6).这段文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这种写法是()
A.寄景于情B.寄情于景
C.情景议论相结合
D.记叙抒情相结合
(7).“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用了修辞手法。
习题2参考答案
1、
(1)拟人
(2)比喻、排比(3)引用、比喻(4)排比、拟人
2、
(1)分层:
ab/c/d/e/fg
第一层:
写春雨的时间之长。
第二层:
写春雨之美。
第三层:
写春雨中的树叶、小草。
(2)可别恼。
(3)细密柔亮。
(4)A
(5)春雨图喜爱
(6)B
(7)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