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Word文件下载.docx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直接点出时间“平旦”,地点“出五盘”(进入蜀地,空旷绵延的五盘
岭尽收眼底)及入蜀事件。
然后运用的“染”的手法,由远而近,层层皴染,写所看到的景
物——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
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曙光中烟霭笼罩着
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
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
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
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
中间
这几句勾勒妙画出美景的形神,风烟美景,琳琅满目,尽人于画面,而又疏密有致,层层
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被有力地渲染烘托出来。
最后两句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
难”,又回到“点”上,点出了此次入蜀,是为了报知己,不觉得蜀地道路艰难险阻。
故答案为:
⑴①用拟人手法(斗,对峙;
⑵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
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
《丽水县志》:
“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
志》:
“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
(1)①白描:
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
②比喻:
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
民带来福泽的福星;
③用典:
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
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
③怀才不
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④对仕途的厌倦。
(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
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
“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
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
接着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七闽”,福建简称
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
“福星”,说明能给
人们带来福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
“蓬莱岛”本是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
面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
“时任福建提刑使”这
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
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
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
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
从下阕
“还自笑,人今老;
空有恨,
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
“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
悲愤;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
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
⑴①白描:
②比喻:
⑵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
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
③怀才不
④对仕途的厌倦。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
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
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
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
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
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
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
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
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1)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
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
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
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
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
可。
⑴C;
⑵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
已临近。
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
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
这种情形之普遍。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
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
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
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一向:
一晌,一会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
B.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等闲离别”——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
C.“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借酒浇愁,聊以自遣。
D.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
(2)本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与晏殊另一首《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分别从景物选取与情感抒发的特点上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2)①景物选取:
“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
小,气象宏阔;
“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
小,细腻轻巧。
②情感抒发:
“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
“空”“更”修饰念远、伤春,
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
“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
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
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1)C项,“酒筵歌席”并非是“饯别的宴席”,并且“莫辞频”的“频”是“频
繁”的意思,意即不要推辞酒筵歌席举行的频繁,不是“频频举杯”。
(2)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注意从“景物选取”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去赏析诗句,例
如从景物角度,题干所给的两句诗句,要注意从景物描写意象的大小上去分析和作答。
从情感上要注意把握抒情的情感特点上去区分,何为情感特点,例如抒发强烈的悲痛之情和委婉缠绵的伤痛之情,是有区别的,考生要注意认真思考和区分。
⑴C
⑵①景物选取:
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
诗歌鉴赏的技巧:
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
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
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
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
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①南涧:
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
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
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
与“独游”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
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
“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2)D
(3)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
“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
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
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1)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
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
他”;
(2)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
故选D。
(3)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四句的话,
又下启“去国”八句。
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
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
情,这是“可喜”之处;
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
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
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之处。
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
”
⑵D;
⑶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禽响幽谷羁”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
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
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
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①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
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①屯田:
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称为“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
这里指民屯。
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
②确确:
土块坚硬的样子。
(1)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
民悲惨命运。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捕蝗;
伐木
(2)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
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
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
人的情感。
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
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
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
于是出
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
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
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
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
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
活面。
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
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
仰望南天,有家而
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凸显出农
民种麦子的过程。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2)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度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
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紧接着写屯草,显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情,突出生活的不易。
⑴捕蝗;
⑵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
情感。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译文:
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
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
驱捕蝗虫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
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
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
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
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