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3917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

《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粮食质量关键技术指标检验实施细则Word文件下载.docx

1、应特别注意是否伤及胚或胚乳,未伤及胚或胚乳的籽粒

归属为完善粒。

2、应细致观察粒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细小蛀孔,以免漏检。

1

3、仅仅在籽粒表面有轻微虫蚀痕迹,没有形成肉眼可见的

细小蛀孔的,不归属虫蚀粒。

4、虫蚀粒不能准确鉴别时应进行剖粒检验。

(二)病斑粒:

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1、黑胚粒:

籽粒胚部呈深褐色或黑色,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1)黑胚粒须进行剖粒检验,应沿着黑斑中心部位将籽粒切

开。

(2)深褐色或黑色斑块可能发生在籽粒的任何部位,但常出

现在胚部和麦沟处。

不论斑块在何处,斑块明显并伤及胚或胚乳

的都应归属黑胚粒。

2、赤霉病粒:

籽粒皱缩,呆白,有的粒面呈紫色,或有明显

粉红色霉状物,间有黑色子囊壳。

籽粒皱缩,呆白在实际鉴别中按呆白并皱缩掌握。

3、籽粒胚部因感染病菌而导致色泽灰暗,与正常籽粒明显

不同,且伤及胚的籽粒,应归属病斑粒。

(三)破损粒:

压扁、破碎,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籽粒有裂纹未伤及胚或胚乳的不属于破损粒。

(四)生芽粒:

芽或幼根虽未突破种皮但胚部种皮已破裂

或明显隆起且与胚分离的颗粒,或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

颗粒长度的颗粒。

1、应注意观察发芽的痕迹,以免漏检芽已经断落的籽粒。

2、疑似芽已断落的生芽粒不能准确鉴别时应进行剖粒检验。

2

3、鉴别胚部种皮隆起是否与胚分离,应用镊子按压隆起部

位,种皮完全隆起的籽粒,应归属于生芽粒;

胚部有空洞感,颜色

和光泽与正常籽粒有差别的籽粒,也应归属于生芽粒。

(五)生霉粒:

粒面生霉的颗粒。

1、肉眼可见粒面生霉且未伤及胚和胚乳的籽粒,归属于生

霉粒。

2、伤及胚和胚乳且有使用价值的霉变粒也归属生霉粒。

3、仅麦毛上可见霉点的籽粒,不归属生霉粒。

(六)由于微生物或其他原因而改变了正常颜色的籽粒,

即热损伤粒,应归属为不完善粒。

(七)胚部种皮颜色明显发暗,剖开种皮后,可见胚部呈

深褐色的籽粒应归属为不完善粒。

三、无使用价值的小麦归属为杂质。

严重病害、热损伤、霉变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变色变质、无使

用价值的籽粒;

生芽粒中芽超过本颗粒长度的籽粒(如芽已掉应

注意辨别是否有使用价值);

线虫病籽粒、腥黑穗病籽粒等无使

用价值的小麦均归属为杂质。

3

玉米不完善粒检验实施细则

依据现行《玉米》等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现对玉米不完善

检验玉米不完善粒的样品应按照 

《粮食、油

料检验扦样、分样法》的要求,分取检验用大样和小样,原始样

品在分样前至少混合 

次,确保样品的代

表性。

二、玉米不完善粒检验与判定

玉米不完善粒检验应按照 

1353-2009 

《玉米》等国家标

不完善粒是指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玉米颗粒。

包括

虫蚀粒、病斑粒、破碎粒、生芽粒、生霉粒和热损伤粒。

具体检验

细则如下:

被虫蛀蚀,并形成蛀孔或隧道的颗粒。

1、注意区别机械损伤和虫蚀损伤。

2、应仔细观察粒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细小蛀孔,以免漏检。

3、仅仅在表面有轻微虫蚀痕迹,没有形成肉眼可见细小蛀

4

孔的,不归属虫蚀粒。

4、虫蚀粒不能准确鉴别时应剖粒检验。

1、未伤及胚或胚乳的不归属病斑粒。

2、病斑粒不能准确鉴别时应剖粒检验,应沿着病斑中心部

位将籽粒切开。

3、疑似病斑的,需剖粒检验,若胚和胚乳完好,则不归属病

斑粒。

4、未熟粒不归属病斑粒。

5、由于色素沉积,导致种皮出现紫红色条纹且有光泽的,不

归属病斑粒。

(三)破碎粒:

籽粒破碎达本颗粒体积五分之一(含)以

上的颗粒。

1、籽粒有裂纹且未完全破碎的不归属破碎粒。

2、胚部完全脱落,且胚部体积不足本颗粒体积五分之一的

籽粒不归属为破碎粒,脱落的胚部应归属为破碎粒。

芽或幼根突破表皮,或芽或幼根虽未突破

表皮但胚部表皮已破裂或明显隆起,有生芽痕迹的颗粒。

1、胚部种皮破裂,胚芽明显可见的归属生芽粒。

2、胚芽靠近胚与胚乳边界线的属于“有生芽痕迹”,应归属

生芽粒。

3、应注意观察发芽的痕迹,以免漏检芽尖已突出和芽已经

断落的籽粒。

5

4、疑似生芽粒不能准确鉴别时应剖粒检验。

(五)热损伤粒:

受热后籽粒显著变色或受到损伤的颗粒,

包括自然热损伤粒和烘干热损伤粒。

1、烘干热损伤,籽粒表面或胚显著变色,无论面积大小,只

要颜色与正常籽粒有显著差异,达到深褐色或近似咖啡色,即归

属为热损伤粒。

2、因过度呼吸,胚部呈深褐色或咖啡色的籽粒,归属自然热

损伤粒。

3、籽粒本身颜色呈深褐色的,不能归属为热损伤粒。

4、胚部热损伤的籽粒不能准确鉴别时,应用刀尖将表皮剥

离观察,胚部呈深褐色、咖啡色的颗粒归属为热损伤粒。

5、特殊年景下色变粒的归属按照当年国家有关政策文件执

行。

(六)生霉粒:

引起玉米籽粒生霉的霉菌主要包括灰绿曲霉、白曲霉、棕曲

霉、黄曲霉、黑曲霉和杂色曲霉等曲霉属,串珠镰刀菌、尖孢镰

刀菌、雪腐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等镰刀菌属,产黄青霉、桔青霉

和缓生青霉等青霉属以及木霉属、根霉属和交链孢霉属等其他

菌属。

霉变部位通常失去原有光泽,变灰发暗,且多呈黑色、白

色、灰绿色、黄绿或黄褐、棕色、红色等。

1、以下情况应判为生霉粒:

(1)粒面明显生霉伤及胚和胚乳的有使用价值的霉变粒,要

归属为生霉粒。

6

(2)籽粒表面黑色线状,有生霉痕迹的或胚部点翠且不能用

干净的手指轻轻擦掉的。

(3)拨开种皮,胚部呈草灰状霉斑的。

(4)胚部红色且籽粒表面带菌丝的。

2、以下情况不应判为生霉粒:

(1)用干净的手指轻轻擦拭霉斑部分,霉状物可以擦掉且擦

拭后种皮无肉眼可见痕迹的颗粒。

(2)泥土、油灰污染的不算:

泥土、油灰多发生在玉米籽粒的

破碎面和破裂缝隙中;

油污易发生在玉米籽粒的基部。

(3)冠部花丝脱落留下黑点的。

(4)未熟粒无霉斑的。

(5)表面丑陋无霉斑、胚和胚乳完好的。

(6)种皮与胚乳分离只有起泡无霉斑的。

(7)胚部种皮脱落留下的白色挂附物。

3、注意事项:

(1)其他不完善粒与生霉粒兼项时,判定为生霉粒。

(2)应注意病斑粒、热损伤粒与生霉粒的区别。

(3)在观察籽粒胚乳淀粉色泽时,应注意高水分玉米快速脱

水形成的粉质与霉变引起的霉烂的区别。

三、严重病害、损伤、霉变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变色变质等

无使用价值的玉米归属杂质。

7

稻谷黄粒米检验实施细则

依据现行《稻谷》等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现对稻谷黄粒米

检验判定标准的有关技术问题说明如下:

检验稻谷黄粒米的样品应按照 

5491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的要求,分取检验用大样和小样,原始样品在分样

前至少混合 

次,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二、稻谷黄粒米检验与判定

稻谷黄粒米检验应按照 

5496-1985 

黄粒米及裂纹粒检验法》和 

1350-2009 

《稻谷》等国家标准的

规定,在散射日光或符合 

感官检验环境

照明》的光照条件下进行。

具体检验细则如下:

(一)样品前处理。

检验稻谷出糙率以后,将全部糙米试样(包括不完善粒)用

小型碾米机碾磨至近似标准二等米的精度(对应GB 

1354的四级

米,黄粒米与整精米率一起检验时可碾磨成GB 

1354的三级米),

收集全部精米,并过1.0 

mm圆孔筛除去糠粉,称量精米试样后,

检验黄粒米。

实验砻谷机和碾米机的调整对黄粒米检测结果会

有一定影响,在试验中要注意:

8

1、实验砻谷机的调整

(1)用试验样品进行出糙试验,使砻谷机对糙米的损伤到最

小程度。

(2)使稻谷脱壳率达到 

98%,即基本能够一次脱净。

未脱壳

的手工剥壳。

(3)可将检验小样杂质后的试样混匀分样,取净谷试样约

20~25 

进行出糙检验。

2、碾米机的调整

应按 

21719-2008 

《稻谷整精米率检验法》的要求调试

碾米机最佳碾磨时间和碾磨量,并用整精米率标准样品进行测

试,测试结果应符合整精米率标准样品定值的要求。

(二)黄粒米检验。

黄粒米是指胚乳呈黄色,与正常米粒色泽明显不同的颗粒。

一般情况下,水份含量较高的稻谷在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储藏,由

于微生物繁殖,导致粮堆发热,在酶或微生物作用下容易引起胚

乳变黄。

1、“胚乳呈黄色,与正常米粒色泽明显不同”是指与整个试

样的色泽相比较。

2、对于整体发黄的样品,应以发黄最轻的米粒与正常米粒

比较,注意该样品色泽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应归属黄粒米。

3、大量米粒变黄,仍与正常米粒比较。

4、不论粒面黄色面积的大小、在何部位(在头、在尾),不论

是否是完善粒,只要与整个试样的色泽明显不同,就按黄粒米归

9

属。

5、对于水黄、浅黄的情况,应归属黄粒米;

皮层颜色为正常

黄色的,不归属黄粒米。

6、正常米粒应是整个试样中的米粒。

7、仅胚部呈黄色,胚乳色泽正常的,不归属黄粒米。

三、病斑粒与黄粒米兼项时,按黄粒米归属,但应注意黄

粒米的颜色与病斑形成颜色和形状的区别,病斑形成的黄色通

常发生在病斑的四周。

10

大豆损伤粒检验实施细则

依据现行《大豆》等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现对大豆损伤粒

检验大豆损伤粒的样品应按照 

GB5491 

二、大豆损伤粒检验与判定

大豆损伤粒检验应按照 

1352-2009 

《大豆》等国家标准

的规定,在散射日光或符合 

感官检验环

境照明》的光照条件下进行。

大豆损伤粒是指受到严重摩擦损伤、冻伤、细菌损伤、霉菌

损伤、生芽、热损伤或其他原因损伤的大豆颗粒。

被虫蛀蚀,伤及子叶的颗粒。

1、应特别注意是否伤及子叶,未伤及子叶的归属为完善粒。

2、应仔细观察粒面是否有细小蛀孔,以免漏检。

粒面带有病斑,伤及子叶的颗粒。

1、籽粒表面有病斑的,应剖粒检验,特别注意是否伤及子叶,

11

未伤及子叶的归属为完善粒。

2、籽粒表面没有病斑,但透过表皮能隐约看到小暗点,剥

开皮层后子叶有病斑的应归属病斑粒。

(三)生芽、涨大粒:

芽或幼根突破种皮或吸湿涨大未复

原的颗粒。

2、涨大粒是指大豆吸湿后,豆粒涨大未复原的颗粒。

未复原

是指籽粒形状发生了变化与正常籽粒有明显差异,一般质地较

正常籽粒软。

(四)生霉粒:

1、籽粒内部生霉也归属生霉粒。

2、大豆粒面有白醭的颗粒不能归属为生霉粒。

3、大豆粒面没有生霉,透过表皮能隐约看到霉点,剥开皮层

后籽粒内部生霉的也归属生霉粒。

(五)冻伤粒:

因受冰冻伤害籽粒透明或子叶僵硬呈暗绿

色的颗粒。

籽粒透明的颗粒是指暗灰黄色角质样的籽粒,外观无法判

定时,需剖粒检验子叶是否僵硬呈暗绿色。

(六)热损伤粒:

因受热而引起子叶变色和损伤的颗粒。

1、子叶变色是指与子叶的正常颜色存在明显差异,判定时

应剖粒检验,观察子叶是否发生了颜色变化。

2、注意大豆中的杂色大豆。

杂色大豆不能归属为热损伤粒。

三、严重病害、热损伤、霉变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变色变质

12

无使用价值的大豆以及秣食豆均归属杂质。

稻谷、玉米脂肪酸值检验实施细则

依据现行《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

则》等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现对稻谷和玉米脂肪酸值检测的有

关技术问题说明如下:

检验稻谷、玉米脂肪酸值的样品应按照 

《粮

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的要求,分取检验用大样和小样,

原始样品在分样前至少混合 

次,确保样

品的代表性。

二、样品前处理

(一)相关仪器设备调试。

1、调整实验砻谷机。

用稻谷试验样品进行出糙试验,使砻谷

机对糙米的损伤降到最小程度。

同时确保稻谷脱壳率达到 

98%

以上即基本一次脱净。

2、旋风磨粒度测试。

应按《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

20569-2006(A.4.1)和《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20570-

2015(A.1.4.1)的要求测试旋风磨碾磨粒度,粉碎后的样品一次通

过 

CQ16 

筛(40 

目)的应达到 

95%以上。

3、仪器校准状态。

实验所用的微量滴定管、电子天平等应在

检定有效期内以确保其校准状态符合计量要求。

应保证标准滴

13

定液的浓度准确。

(二)样品前处理。

1、样品粉碎。

(1)试样应除去杂质,稻谷应保留谷外糙米,砻谷处理后备

用。

(2)一般情况下,用锤式旋风磨碾磨玉米最多不超过 

10 

个,

稻谷最多不超过 

15 

个即需要散热。

(3)粉碎样品(筛上物和筛下物合并)经充分混匀后装入磨口

瓶中备用。

粉碎后的样品应在 

内完成提取,24 

内完成全部

测定。

2、提取。

(1)振荡器频率和振幅设置。

振荡器频率要校准至 

100次

/min,振幅设置要确保样品在溶剂中充分悬浮。

(2)应用移液管准确移取提取剂和提取液。

(3)过滤前应静置,用折叠滤纸过滤,并加盖滤纸,应弃去最

初几滴滤液,收集滤液 

25 

mL 

以上。

(4)收集的滤液来不及测定时,应盖紧比色管瓶塞,放置于

4℃~10℃条件下保存,放置时间不能超过 

24 

h。

三、脂肪酸值滴定与分析

(一)应在散射日光或符合 

环境照明》的光照条件下进行,环境温度应稳定在 

15℃~25℃。

(二)滴定速度宜先快后慢,一般控制在 

6mL/min至 

mL/min,即每秒 

滴至 

滴,滴定液成串不成线。

14

(三)临近滴定终点时(即滴定体系颜色略呈现青绿色后),

要适当放慢滴定速度,注意观察样液的颜色变化。

有的样品,由

于受提取液本身颜色的影响,到达滴定终点时样液不可见红色,

当样液颜色与参照样液有色差时,即为滴定终点。

参照样液是指已加入提取液、去二氧化碳蒸馏水尚未滴定

的溶液。

不能在滴定体系中加水后观察溶液变色情况来判断滴

定终点。

终点的颜色一般是微红色,略带浑浊;

临近终点时,有的稻

谷样品泛青,玉米样品略浑浊。

(四)折算干基用水分测定试样应用同一份测定脂肪酸值的

糙米或玉米粉碎样。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