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3612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Word文件下载.docx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1、北宋采取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其出发点是

A、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防范地方与军队勾结

C、削弱禁军中高级将领的兵权D、防止将领拥兵对抗朝廷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这反映当时统治者

A、渴望收复幽云地区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

13、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A、开国功臣B、皇亲国戚C、科举考试D、地方推荐

1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汉朝实行察举制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16、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中央地方矛盾始终存在。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

17、“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B、程朱理学的出现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

18、造成北宋时期“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官无定员,无定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宋朝实行正副宰相制度B、宋朝实行更戍法

C、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D、宋朝是科举制度

19、《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某一时期的职位称呼是:

“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这一称呼反映了宋朝

A、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内重外轻的文官体制D、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

20、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力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

21、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2、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

A、官僚机构膨胀,形成“冗官”的弊端

B、“冗兵”问题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造成积弱局面

C、“冗费”使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D、宋仁宗接受范仲淹等人主张,推行新政

2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是

A.司马光B.王安石C.范仲淹D.孝文帝

24、王安石变法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宋仁宗B、宋神宗C、宋太祖D、宋钦宗

2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军事力量B、解决财政困难

C、铲除割据基础D、抑制土地兼并

2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

27、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主要偏重于理财。

下列措施与理财相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保甲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8、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

29、王安石说:

“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

不散,则奸究固宜少”。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

A、抵御辽、西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政府开支D、巩固自己的权势

30、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

31、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32、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

”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3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不正确的叙述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B、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C、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

D、强兵措施未能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35、王安石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改革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3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问题:

(1)“太祖”姓名是

(2)你是怎样理解太祖、太宗“平一海内”的?

(3)宋朝是怎样“尽收天下动兵”的?

(4)“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符合史实吗?

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食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续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二:

到了宋真宗时,他以帝王之尊,大力鼓倡“学而优则仕”的学风;

为此他亲自撰写了一首《劝学诗》,把读书同功名利禄紧密地连在一起,大意是: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美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李启明《宋真宗为〈劝学诗〉新论》

材料三:

宋代宰相以进士出身者占据绝大多数,如北宋宰相71人,其中64人出身进士。

北宋中叶以后,政坛也几乎为文官士大夫控制,所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

”故宋人诗云: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陈峰《宋朝的治国方略与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

(1)依据材料一,说出宋太祖重用“儒臣”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宋朝如何实现“重文”的?

(3)宋朝“重文”风尚,对宋朝社会有何影响?

3、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

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理由

是什么?

(6分)

4、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命王安石推行新法。

内容如下:

均输法——设发运使,由政府采购物资,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收获后还本付息;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募役法——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

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

……,……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信令朝廷重,深威塞境牢……”——(北宋)韦骧《钱塘集》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设青苗法……而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至倍息……”——(北宋)苏辙《城三集》

材料四:

“王安石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7分)

(1)阅读材料一,体验下列两类人群对新法的态度,结合新法内容说明理由。

(4分)

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对变法持什么态度?

理由是什么?

农民对变法持什么态度?

(2)后三则材料是如何看待变法效果的?

(3分)

5、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

“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

“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

”光曰:

“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

”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

“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

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

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问题: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3)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

说明你的结论。

6、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如宋人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说:

“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

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

”近人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

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1)宋人邵伯温认为“尽变更祖宗法度”,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宋人邵伯温对王安石的评价正确吗?

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3)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

请你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7、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因及启示

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

(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分)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

(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3分册第5单元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D

A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1、

(1)赵匡胤。

(2)只是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一来的分裂格局局面,与其对峙的还有宋辽以及后来的金政权,统一是不完全的。

(3)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由皇帝总揽兵权;

建立中央禁军;

采取更戍法轮流变化军队驻地;

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各级重要官职。

(4)不完全符合。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了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

2、

(1)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用儒臣”,是为了消除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

(2)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高级将领兵权;

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臣担任官职,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和地方要员大多由文人担任,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3)积极: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有利于稳定政局和政权的平稳过渡,促进了社会、文教事业的发展;

消极:

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削弱;

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3、

(1)A答案l: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答案l: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答案l:

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

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

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

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

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

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

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

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

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观点与证据不一致;

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4、

(1)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反对变法,理由:

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直接打击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特权和利益,均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2分)农民基本赞成变法,理由:

青苗法和均输法使农民免受大地主和大商人的高利贷盘剥,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减轻农民赋役负担及保证农时,农田水利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三点写出两点给2分)。

(注:

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2)材料二是北宋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肯定变法的积极作用,夸张而片面。

材料三是擅长史论的苏辙认为王安石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新法执行脱离实际情况而事与愿违。

材料四是后世史学家批判新法用人不当、乱旧章而导致弊端丛生。

5、

(1)大地主,高利贷者。

(2)国家。

(3)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

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4)有道理。

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

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

二者的区别在于取之是否有度。

6、

(1)经济:

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

军事:

保甲法、将兵法等。

教育:

科举新法。

(2)不正确。

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对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服务,梁启超充分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正确性,但由于拔得过高,特别是认为将历代所有弊政全部扫除,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7、

(1)变化:

赋役沉重、民生艰难到民殷家实。

评价:

反映了变法前后差异,但有夸大之词。

(2)原因: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破富民之利,税收加重。

缺陷:

两者对王安石变的认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3)启示:

改革要循序渐进,用人得当;

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