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3158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

《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以后古诗鉴赏题目精选Word下载.docx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野步者形象?

周诗描绘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之中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

赵诗描绘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比较两诗结尾二句,说说两者写作手法有着什么样的相通之处。

周诗写闲适的蝴蝶陶醉于东风野花之中,表现自己的惬意之情;

赵诗埋怨秋风使万物包括人老去,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两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之情。

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

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都是以乐景衬悲情。

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

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飏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1)词中“”一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句“,”;

 

另一句“野渡舟横”化用了唐朝诗人 

的诗句“ 

”。

杏花村馆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

(2)词的末尾三句用“只有”二字陡转,回到眼前,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为望月抒情,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析。

往事虽然美好,但已成过去,现在人隔千里关山,只有皎洁的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

苏词以旷达的态度,自我安慰并安慰对方,带有祝愿的意味,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谢词侧重诉说离情,表达了人不能相见,徒然共照同一月亮的惆怅、无奈的心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l4~16题。

霜天晓角陈继儒①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②。

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

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

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③。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

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

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

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①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

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②作者在《晚香堂小品·

花史题词》中写道:

“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

③陈仲,战国著名思想家。

名定,亦称陈仲子,山东邹平人。

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

(1).上片详细写居住环境的用意是:

强调居住环境清幽而又朴陋的特点,抒发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表达返朴归真的隐士情怀。

(2).“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个性。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3).简析作品的语言风格。

要点:

率真朴素、平易质朴(质朴无华、多用口语);

语言与人物形象(作品内容)相吻合。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

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

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

“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10.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

我。

②鹦鹉洲:

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流水白云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

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

(1)中只要紧紧抓住“温润柔美”和“飘逸渺远”这一要点,在前四句中沿特点找意象,此题简单。

(2)中要明白是借景抒情,先景后情的写法,要从景物中分析作者的感情。

11.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杏帘在望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

这首诗是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杏帘在望”一处景点所作题诗,元妃认为是众姊妹中最好的。

(1)联系学过的诗词,分析颔联景物描写的突出特点。

景物名词的排列。

鹅儿在长满莲藕和水草的水中自由嬉戏,房前屋后桑榆成荫的人家里,燕子在房梁上呢喃。

虽然没有用动词在景物名词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但并不影响诗句的自然流畅,而且还拓展了诗句的表意空间。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和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前两句就是这种手法。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采用了什么的抒情手法?

作者通过尾联赞美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前三联作者通过具体的写景已经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基础上,作者于结尾处直抒胸臆,自然而明朗。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

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昪:

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

低垂。

(1)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

“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甚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

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

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

“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

”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

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

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南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

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

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

请作简要分析。

①动静结合。

②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动静结合:

碧空中,月色迷蒙;

花丛中,树影斑驳(静);

午桥上,豪英坐饮(动);

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

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

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

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1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雨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霜。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有什么作用?

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

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

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

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

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

依赖,凭借。

②豁我怀:

使我开怀、振奋;

豁,舒展。

(1)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衬托(铺垫)。

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

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

(意思对即可)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

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

【诗歌鉴赏】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

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

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

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

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趣味,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

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①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

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

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

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

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

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

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

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

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

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拟人的手法。

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1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枝词明·

袁宏道

其四其二

侬家生长在河干,夫婿如鱼不去滩。

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春风。

冬夜趁霜春趁水,芦花被底一生寒。

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1)请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

同:

这两首诗都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其四,主要写“丈夫”象鱼一样不离河滩,终日劳作,冬夜冒着严霜,春夜趁着寒水奔波干活,但家里用的却是芦花铺底的薄被。

如此艰辛地劳作,生活却依然是如此的贫困,不着一字,却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其二,前两句以山茶一株株一朵朵竟相开放的妩媚、艳丽,反衬白发孀妇在春风中哭泣的辛酸与苦难,末句则直接描写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

异:

其四只揭示了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其二不仅这样,还点明了原因——是“貂虎横行”才造成百姓的“十室九空”,反映了官府的苛税对百姓的压榨。

(2)有人说,袁宏道的诗“俚俗浅薄”,也有人说他的诗歌“申说性灵而不失风雅”,你同意哪种看法?

并联系这两首诗简要陈述理由。

同意后一种看法。

这两诗歌的语言确实是俚俗,用了不少俚语俗词,“侬家”“河干”“夫婿”“被底”“雪里”“白头”“貂虎”等,都来自民间的口语。

但是这两词并不浅薄,因为它内容充实健康,情感质朴真切,选词也精当形象,艺术感染力强。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

①汪元量:

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

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

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

“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乐苑》)④劲气:

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

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

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

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

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放歌行(其一)陈师道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1)作者在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在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当年因孤芳自赏而不肯嫁人,后来芳华渐逝只好施朱抹粉学作后生模样,但却已经耽误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的失意女子的形象。

(2)有人说这首诗言在此而意在彼,试简析之。

这首诗表面写失意女子,实际上是借失意女子的口吻来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感叹自己虽有才华但由于过于自负以致遭遇坎坷的命运,告诫人们切莫以才华自矜,要珍惜自己的青春,随顺时宜,早为自己打算。

2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金]段克己①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②。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

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①段克己:

金末元初著名诗人,与弟段成己皆以文章擅名,被时人目为“二妙”,金亡后终不仕元。

②律残无射:

秋季九月。

(1)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

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

菊花。

作者用雨后荒园的凄凉肃杀来反衬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展现它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神态。

(答“用典”或“对比”也可。

作者巧用陶渊明和屈原的典故表现菊花的高洁,“到而今”三句写菊花凋零衰败,与开头它的娇艳形成对比。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

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慰;

②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

③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

22.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盛集陶落叶①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②飞。

不知玉露③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④徒有树,履霜青女⑤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注]①清兵攻破南京后,钱谦益率先迎降,被授予重职后六月病归,后因被人告发反清被捕,旋改狱外看管,时其友盛集陶等常到明故宫踏落叶作诗,此诗即和盛在明故宫踏落叶时所作。

②劫尘:

劫灰,佛教中指大火烧毁一切后所剩的灰烬。

③玉露:

白露。

④素娥:

嫦娥。

⑤青女:

主霜雪的女神。

(1)首句“秋老钟山万木稀”中哪一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老”字用得好。

“老”字明写秋已深,金陵一带笼罩在肃杀的气氛之中;

实写清兵攻破南京后,诗人心目中的故都物是人非。

一个“老”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

(2)此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此诗借落叶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之情。

金陵钟山的万木,在深秋时落叶飘零,而落叶飘零的原因,诗人不说是因为秋深,而归结为“金陵王气非”,这就将本属自然景观的落叶赋予了主观情感,诗人借此抒发了亡国之痛,身世飘零之悲。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主旨表现得委婉含蓄。

23.阅读下面这首晚清五律,然后回答问题。

夜舟泊吴城陈三立

夜气冥冥白,柳丝窈窈青。

孤篷寒上月,微浪隐移星。

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腥。

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注释】陈三立:

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

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的吴城。

(1)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

全篇写湖上清寒的夜景——孤舟夜泊.夜雾迷茫.冷月细浪.吴城灯火繁密,抒发忧国之思.失意之慨。

(2)“孤篷寒上月”一句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句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倒装句式。

本应是“寒月上孤篷”。

把“孤篷寒”突出在前,强调自己内心孤单.凄寒的感受;

形容词“寒”化作动词,竟是说孤篷把冷意带给挂在其上的月,也就是诗人将自己的寒意移情于月亮。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近王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③。

【注】①王铚:

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被贬斥。

②索莫:

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③津:

渡口。

(1)第一联两句中的“晓”和“春”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晓”和“春”。

用“晓”字形象地写出了晨曦透射下山峦积雪的洁白与闪光之状。

用“春”字巧妙、生动地传达出梅开春近的欣喜。

画面灵动,尽显生机。

(2)请对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进行简析。

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

后四句写哀情,心境枯寂,老态龙钟,想要退隐却前途难料。

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抑郁。

25.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

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依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