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3134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

《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摘编第20期总第65期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季度每吨提至160美元20

【市场观察】

【关键企业】

中石油:

未来10年将投资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21

华亭煤业集团:

煤制气项目成功点火22

【案例研究】

海尔的员工培训:

立体人才培训体系22

【时政要闻】

最高检公安部规范86种经济犯罪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24

科技信息

【化工科技】

疏水气相法白炭黑实现规模化生产25

富集组合技术突破煤层气脱氧瓶颈26

全球首套煤制草酸及乙二醇装置产出合格品27

重庆成为国内最大聚甲醛生产基地28

全球最大粉末涂料生产商将在宁波建新工厂29

全球产能已呈过剩态势煤制乙二醇异军突起29

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二甲醚有望走出行业冬季30

中复神鹰碳纤维项目通过鉴定31

化工新材料引领全塑化汽车时代来临32

全球乙烯市场面临供应过剩大量产能需关闭34

其他

【学习园地】

让自己行进在终身学习之路上34

 

LeaderVoice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5月13日至16日在广东调研时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

他希望广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充分发扬勇于争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先行优势,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抓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个主攻方向,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重要突破口,苦练内功,狠抓研发,积极打造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广东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

(5月17日,中国网)

LatestPolicy

三年新增耕地1000万亩

5月19日下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分别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和广西等省(区)举行了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协议签字仪式。

国土部方面称,这标志着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加大投入,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协议,今后三年内,中央财政将投入260亿元用于10个示范省(区)的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作,这部分资金将从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

同时,这部分资金还将带动示范省 

(区)统筹各项土地整治资金300亿元左右配套投入。

据了解,加上此前已实施和已通过评审论证的10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目前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总规模将达到5800万亩,预计新增耕地1000多万亩,新增粮食产能约200亿斤。

2008年以来,两部委已组织实施了吉林西部、新疆伊犁河谷、宁夏中北部、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以及汶川灾后重建等10个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整治土地规模达3500多万亩,预计在5年左右的建设期内,中央和地方投资超过510亿元,可新增耕地达870多万亩。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在签字仪式上致辞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各项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保障与发展各项矛盾十分尖锐。

需要两部委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实现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双赢。

(5月20日,中国经济网)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上报或成中国经济“第三极”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7时05分报道,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说,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今年出台。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

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地市。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5月20日,新华网)

国家能源局筹建天然气战略储备

5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刘贺明在“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六届三次理事会”上透露,国家能源局正在开展LNG(液化天然气)和天然气地下储气库重大项目研究,一批大型储气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刘贺明说: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天然气仍然是单一气源、单一管道,气源紧张危及城市燃气供应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城市燃气供应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因此,要从保障城市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高度,完善燃气供应机制。

刘贺明表示,天然气储备设计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国内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应该建立天然气国家战略储备;

二是建立城市应急储备;

三是调峰储气,满足日常供应需求。

储气库:

稀缺的调峰设施

巨大的峰谷差挑战城市天然气供需平衡。

燃气行业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天然气峰谷差比例大于3,北京等大城市峰谷差甚至达到10。

北京冬季高峰时天然气日消耗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天,而在夏季低谷消耗量不足400万立方米/天。

巨大的消费落差威胁着城市燃气供应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而言,天然气调峰可通过供应与需求两个方面调节。

供应方调峰手段包括地下储气库、气田备用产能、LNG接收站的优化运行等;

需求侧调峰手段包括,可中断的双燃料工业用户、燃气发电企业、利用价格杠杆控制峰值等。

“国内外经验表明,储气库调峰投资最低,最为经济。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分公司副总经济师王斌在一次燃气会议上说。

而当前国内储气库能力远远不足。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投用的储气库仅有6座,由中石油投资建设,目的为保证北京市场天然气供应。

设计储备气量30亿立方米,调峰能力只有14亿立方米,仅为全年总气量的2.2%左右。

而美国有400多座地下储气库,库存量占美国全年天然气消费量的1/3;

欧洲各种类型的储气库也超过60个,且多数国家天然气储备率都达到15%-25%,这些储气库与各类天然气管线相衔接,保证了区域天然气供应安全。

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说:

“按照天然气消费量的8%-12%考虑调峰需求,预计2010年调峰能力最低应为80亿立方米。

随着天然气应用的发展,对地下储气库等调峰设施需求更为迫切。

本报记者从中石油了解到,中石油计划在2011年到2015年修建10座储气库,总库容达到224亿立方米,分布在气源所在地和消费中心,以及大型骨干管网周边,包括长庆、辽河、重庆等地。

上述项目建成后,国内储气规模将占天然气总销量的8%-10%。

其中,长庆储气库库容120亿立方米,预计总投资200多亿元,为国内最大的储气库,有望年内开工建设。

民营企业:

希望参与储气库建设

国际上,储气库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一般采用4种方式,一是由天然气供应商承建和管理地下储气库;

二是由城市燃气分销商建设和管理地下储气库;

三是由独立的第三方以盈利为目的建设和管理地下储气库;

四是由多方合资建设地下储气库。

而在国内,储气库是国有企业的专属领域。

已经投用的大港油田储气库为中石油所有;

中石化、中海油目前也在做储气库前期工作,尚未确定最终项目;

外资、民资尚未参与到储气库项目建设中。

“地下储气库建设成本高,建成后,有一部分天然气成为‘垫层气’,不能被抽采使用。

”中国石化勘探院专家对记者说。

尽管如此,还是有民营企业希望能够进入储气库建设领域。

天然气下游配送企业代表——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就多次建议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储气库建设。

近日,该协会受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委托,完成《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有序发展相关政策研究报告》。

中国燃气协会建议,借鉴发达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的经验,尽快将天然气战略储备设施建设和天然气资源战略储备制度纳入国家能源规划。

该协会认为首先应明确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建设储气库的责任;

不断放开储气库等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的投资机制,鼓励有能力的下游大型企业建设城市调峰、储备设施,形成城市日常性储备能力,作为城市季节性的调峰补充。

中国燃气协会建议,在具体操作层面上:

天然气上游企业自身或者委托有资质企业承担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和运营;

下游城市配气企业应该承担城市日调峰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和运营,各地方政府可要求配送企业建立天然气储备,负责城市天然气日调峰。

天然气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企业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季节调峰与日调峰预警机制,预测相应下游市场或者本地区天然气需求变化,针对天然气供应情况设计系统的调峰方案。

(5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检修公司、保卫武装部供稿)

工信部提出氮肥行业结构调整目标

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氮肥行业工作会上,行业代表就氮肥行业调整目标进行了讨论。

会议建议,氮肥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满足国内工农业市场用肥需求和氮肥工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具体将实现三方面的转变:

一是企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到2015年,氮肥企业数量减少30%,由394个(按集团统计)减少到250个,建成2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氮肥企业集团。

二是氮肥生产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显著改善。

到2015年,采用连续加压粉煤气化技术生产的合成氨产品比例由现在的10%提高到30%以上,明显改善原料供应制约氮肥生产的局面;

形成多层次、多产品的化肥、化工生产体系,多数企业成为以合成氨、尿素装置为基础的多联产企业。

三是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能耗和污染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到2015年,以优质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小于1500千克标准煤/吨;

其他能源消耗小于1800千克标准煤/吨;

以天然气、焦炉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小于1150千克标准煤/吨;

企业废水排放量减少20%,氨氮减少22%,化学需氧量减少16%;

废气、废固基本得到综合利用。

(5月19日,中国化肥信息网,三聚氰胺公司、复合肥厂供稿)

河南省将着手调整煤化工等七行业过剩产能问题

5月17日,河南省政府下发《关于抑制我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针对七种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整治。

  据了解,目前我国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行业的现有产能已分别超过市场需求28.6%、40.7%、28%和30%。

  对此,河南省将对七种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整治。

对于钢铁工业,河南省规定,2011年年底前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用水重复利用率95%以上,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

  对于有色工业,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扩建电解铝项目,不再布局新的氧化铝项目;

骨干电解铝企业吨铝直流电耗下降到12500千瓦时以下,吨铝外排氟化物量大幅减少。

  严格控制水泥工业的新增产能,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的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新建项目水泥熟料烧成热耗要低于105千克标煤/吨,水泥综合电耗小于90千瓦时/吨,水泥废气粉尘排放浓度小于50毫克/标准立方米,石灰石储量服务年限必须满足30年以上。

  严格控制新增平板玻璃产能,所有在建项目必须采用先进工艺装备,能源消耗应低于16.5千克标煤/重箱,硅质原料的选矿回收率要达到8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低于500毫克/标准立方米。

  对于煤化工产业,今后3年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和甲醇项目;

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

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风电设备,原则上不再核准备案建设新的整机制造厂。

(5月19日,化工信息网,企业管理部、空分厂、检修公司、塑编厂供稿)

石化行业谋定低碳发展路径

5月12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低碳经济与结构调整”为主题的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司长陈燕海等共同描绘了石化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

他们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减排,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技术、循环经济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李勇武指出,对于石化行业,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承担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任,也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

李勇武建议,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制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和附加值,促进下游行业减少碳排放。

  陈燕海说,包括石化行业在内的工业领域的低能耗、低排放发展,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的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工信部将从结构性减排、技术减排、管理减排、制度减排4个方面着手推动石化行业低碳化发展。

包括加大产业调结构的力度,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碳减排中的支撑作用,提高企业碳减排管理水平等。

同时,加强规划和投资环境的管理,把碳减排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二五”石化产业发展规划。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史献平认为,化工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碳减排,同时还能够提供有助于其他行业碳减排的产品和技术。

石化行业要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加强末端处理。

  会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作了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形势的报告。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华清作了关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与政策的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报告会并认真听取了报告。

(5月17日,中国化工信息网,采供部供稿)

FocusTracking

战略新兴产业将助推能源体系转型

我国正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计今年6月完成比较明确的轮廓,并有望于9月份完成初稿。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日前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透露,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有望年内出台。

  引领经济新增长点

  专家预测,未来10年,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10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有望达到20%以上。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宋大伟表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的产业,是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的产业,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完全符合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研究中心副处长史晨昱对《中国能源报》说,战略新性兴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性技术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的特点,短期内可能并不会有成型的商业化应用,但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将会形成国家领先的竞争优势,在众多产业和社会领域持续发生影响。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带来的内需拉动,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表现相对稳健,但很显然政府层面的大规模公共投资并不会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几年面临的首要任务。

姜谦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找到引导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而现阶段,不管是从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本身所处的位置来看,还是从政府的调整思路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都将成为这一新引擎。

  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能源体系

  很多专家认为,必须认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远意义,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产业等,逐步使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并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内需中加大了新能源投入力度,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9%。

新能源产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已开始对各国经济结构、投资消费和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宋大伟表示。

  宋大伟建议,要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一要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

二要加快研发和应用先进核能技术。

应在继续做好APl000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l400机型,推进以安全性、经济性、核废物最少化为主要目标的第四代核技术自主研发。

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研发合作。

加强铀资源保障和战略储备。

三要实现煤炭合理高效清洁利用。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先进煤炭开发利用道路。

在广泛应用先进煤炭资源勘探、煤矿开采、安全生产技术和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近期要着力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煤炭直接燃烧技术,中远期要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作为战略选择。

  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对正在起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宋大伟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

要深入分析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分产业、分阶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统筹研究产业布局、结构、规模和建设时序。

二是发展技术联盟。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以项目为纽带组织技术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

三是掌握核心技术。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

这方面不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就会受制于人,就不会有竞争力。

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要培养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

要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落实好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

  姜谦建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一种意识的转变。

大力布局制造环节、依靠规模制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依靠科技才能占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因此,鼓励企业加大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力促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大力引进高端专业人才等应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5月17日,中国能源报,供水厂供稿)

FinancialViewpoint

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隐藏高风险

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会否在近期超过50%?

这其中存在怎样的风险?

  近几年来,各种机构对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预测一直不断,冲破50%的国际警戒线也被看作只是时间问题,但当国家能源局真正公布了这一数据后,还是引起了不少业界人士的担忧。

  年初,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我国原油产量1.89亿吨,净进口量1.9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1.3%。

这是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大关,意味着中国的石油安全存在着巨大的对外依赖风险。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我国另外一种重要能源——天然气的对外依赖也即将面临这同样的困境。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和高效能源,近几年消费量获得了爆发式增长,而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天然气的旺盛需求还将会大幅增加。

  但作为一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未来几年我国天然气产量的增长将大大落后于硬性需求,这就意味着,天然气的大量进口即将成为事实。

未来几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着天然气短缺的制约。

  5年内超过50%?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各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之下,天然气将会继续受到各国重视,甚至有学者把今后称之为“能源的气体时代”。

  然而,就是这种高热值、无污染的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却仅有3.8%,远低于24.1%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这样,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安全依然十分严峻,在去年中国华中地区,不期而遇的“气荒”曾经多次造访。

  2009年,中国共消费天然气约850亿立方米,国内生产不足800亿方,60多亿方的缺口是通过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弥补的。

中国海关总署称,今年中国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可能达到300亿立方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中心副主任刘小丽预计,到2015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2016年至2020年,天然气需求增速将放缓,但仍将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长,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可望超过3000亿立方米。

  与需求旺盛相比,国内天然气产量将相对滞后。

据中投咨询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预测,2010年至2015年,中国天然气的产量增速在8.5%左右,而消费量可能在12%以上,2015年进口量可能超过600亿立方米。

  为了保证未来的天然气需求,目前我国天然气进口的大幕已经拉开。

3月22日,中石油集团联手壳牌公司收购的澳大利亚最大煤层气企业Arrow得到批准,未来该公司生产的煤层气将有一半运往国内销售。

两天之后,中海油与英国天然气公司签署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及澳大利亚柯蒂斯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有关协议。

根据协议,中海油将在20年间每年从英国天然气集团采购360万吨液化天然气。

  据悉,仅中海油一家,目前已累计与外国公司签订了每年向中国市场供应1600万吨LNG的长期供应合同,相当于未来25年中,每年向中国引进220亿方天然气。

  与能源巨头签订大量的LNG协议相比,跨境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西北方向上,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经开始供气,到2013年全部完工后,每年的输气量将达到300亿方的既定目标。

在西南方向,中缅油气管道也已经开工,预计2013年实现通气,届时,每年将有120亿方的天然气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

而正在谈判中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将可能在2015年,从东西两线同时向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输气,预计输送能力将达到每年680亿立方米。

  按此计算,5年之后中国每年进口的天然气可能超过1200亿立方米,以2015年我国消费天然气2300亿立方米计算,届时我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可能会超过50%。

  忧虑甚于石油

  然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过高隐藏的风险,相比石油而言可能更为严重。

“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还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但是天然气主要靠管道进口,而且受区域分布的影响,我国大部分管道天然气进口又局限在周边几个国家,因此面临的风险会更大”,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警示说。

  由于天然气的独特运输方式,国际上天然气“断供”事件曾不止一次上演。

从2006年到2008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之间就因多次“斗气”而引发全球关注。

由于乌克兰绝大部分天然气依靠俄罗斯供应,在两国之间发生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