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2430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二汇总文档格式.docx

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而知觉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知识经验.

联系:

1.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小学生感知觉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小学生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

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

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2.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注意的集中性

(2)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个体自身的状态:

1)个人的需要和兴趣

2)个人过去的经验

3)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1)活动的目的

2)对活动的兴趣和认识

3)个人的知识经验

4)活动的组织

5)个人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

有意后注意:

指向一个对象后期所出现的有自觉的目的、任务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一种特殊注意形式。

(3)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①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所吸引。

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

这与他们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有关。

高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上占主导地位,从而使有意注意由“被迫”状态提高到自觉状态。

2)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仍占重要地位,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教材的注意能力也逐步发展起来。

3)小学生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外部情绪色彩.在课堂上,如果听得入神,学生就会表现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如果听得高兴,就会露出笑嘻嘻的小脸,甚至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这表明小学生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外部情绪色彩,这一特点也给教师带来教学工作的方便。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动态,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是否真正理解教学内容。

(4)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小学生注意特性的发展

注意的特性包括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1)小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是什么?

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体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主体的内部状态;

环境因素。

小学生注意稳定性的特点:

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

低年级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在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阶段,学生注意稳定性发展很迅速。

在注意的稳定性上女生的成绩高于男生。

2)小学生注意广度的发展。

注意广度也称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客体时所能注意到的客体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是什么?

个体的知识经验。

小学生注意广度的特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注意广度在不断发展。

一年级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注意的范围很有限。

四年级之后,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多了,思维发展了,阅读的技巧形成了,一次就能看到整个的句子;

再往后,同时能注意到句和句之间的联系,注意的广度就发展了。

3)小学生注意分配的发展。

注意的分配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或活动上的能力。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

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注意分配的特点:

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发展比较平缓。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4)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发展。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对象;

后者是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

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

前后事物或活动的关系;

个体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小学生注意转移的特点:

小学生注意转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5)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内外干扰

训练学生的注意品质

3.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类型

根据记忆过程中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

无意识记:

没有自觉的目的,也没有经过意志努力的记忆。

有意识记:

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记忆方法,在意志努力下进行的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

形象记忆:

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主要的记忆

抽象记忆:

以文字、概念、逻辑关系为对象的抽象化的记忆

情绪记忆:

对因客观事物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的记忆。

动作记忆:

以各种动作、姿势、习惯和技能为主的记忆。

根据记忆方法的不同,分为:

机械记忆:

学习材料本身缺乏意义联系,或者学习者不了解材料的意义,不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单靠反复背诵达到记忆

意义记忆:

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记忆。

(3)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①从无意记忆到有意记忆

低年级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占占优势他们常常凭借兴趣记住一些事物,对不感兴趣而要求记住的东西,记忆的效率较低。

随着年级的提高,有意识记忆逐渐发展起来。

②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识记

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

③从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

小学生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种类

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为:

直观动作思维:

借助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

借助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抽象逻辑思维:

借助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向,分为:

聚合思维:

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

发散思维:

根据已知信息,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

根据思维的创新性,分为:

常规思维: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①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四五年级开始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②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③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

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

④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

5.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特征:

新颖性、形象性

(2)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没作任何努力,常常是在某种刺激下,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形象。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依据一定的目的而进行想象的过程。

有意想象是一种富于主动性、有一定程度自觉性和计划性的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的差异,可以分为:

1)再造想象

 是根据词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的基本条件:

正确理解词与符号、图样标志的意义;

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根据自己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的条件:

创造性动机;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

原形启发和联想.

(3)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①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②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③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已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

二、小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

1.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有重要影响

潜意识理论:

人的意识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生殖期(11岁以后)

④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原始的“我”

超我

社会的“我”

自我

现实的“我”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冲突和矛盾带来的发展危机。

解决心理危机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

信任对怀疑(出生~1岁)。

如果婴儿的生理需要经常得到满足,就会引起儿童对别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

如果婴儿从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就会他们产生不信任感。

自主对羞怯(1~3岁)。

大多数儿童在这个阶段产生了“自主性”的意识,而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感和怀疑的感情,变得依赖于他人。

主动对内疚(4~6岁)。

儿童的主动性通过社会性活动得到了发展。

不能很好地发展主动性的儿童,在这个阶段会产生内疚感和退缩性。

④勤奋对自卑(6~11岁)

如果儿童如果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地增强,而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不适当的感情,就会失去信心,产生自卑感。

⑤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18岁)。

青少年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理解、接受并欣赏自己。

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就会出现角色混乱。

⑥亲密对孤独(18~25岁)

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

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就会面临孤独感。

⑦繁衍对停滞(25~65岁)

成年人通过繁衍后代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没有形成这种繁衍感的成年人会陷入一种停滞感中,它表现为一种空虚感和对人生目标的怀疑。

⑧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上)。

大多数人到老年时都能保持原来的状态,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以满足感和完善感的心态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不能形成自我整合的人会落入失望的境地。

(三)小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

1.小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包括需要与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1)小学生需要的发展特点

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主要观点:

所有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天生的,在不同情境下激励个体的行为。

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

一旦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主导动机。

2)对教育的启示:

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

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适时地激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尊重和关心爱护学生,满足学生爱的需要。

④小学生需要的特点:

精神需要逐渐超过物质需要;

需要的倾向性逐渐从关注自身转向对他人的关注;

需要朝着自觉和自控的方向发展,开始出现了自我评价的需要。

(2)小学生动机的发展特点

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

动机的产生

动机产生的内部因素——需要

动机产生的外部因素——诱因

诱因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它是个体的行为目标。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是个体的生理需要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产生的动机。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内部动机是个体的内部需求所引起的动机。

3)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起主导作用,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称为主导动机。

有的动机处于从属的地位,所起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④小学生动机的特点:

学习动机内容:

1)为了得到某种外在的物质奖励;

2)为了得到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的认同、表扬;

3)为了得到某种社会地位的提高;

4)为了促进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

学习兴趣:

1)三年级之前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感兴趣;

3)对有关抽象的因果关系的兴趣逐步发展;

4)低年级对游戏中的学习感兴趣,中年级以后逐渐减低;

5)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发展;

6)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

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1)教师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2)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

3)课堂教学多样化;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心境:

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

一种短暂而猛烈的情绪状态。

应激:

由意外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

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一定集体规范和集体义务的驱使下,获得了一些新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比如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或者失败带来的挫折感,集体活动的荣誉感,友谊感等。

(4)小学生意志的发展特点

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一个人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行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是否对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主动以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2)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

3)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

4)意志的坚持性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

小学生意志的特点:

1)自觉性发展比较迟,而独断性却十分明显;

2)果断性不稳定,表现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的特征;

3)自制性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发展;

4)坚持性随着年纪的升高而迅速发展。

(5)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知觉: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

自我评价:

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随着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

(6)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一定集体规范和集体义务的驱使下,获得了一些新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3.影响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①早期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②父母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和受教育水平等;

③儿童的出生顺序;

④家庭的物质环境;

⑤家庭的情绪氛围;

⑥父母的教养方式;

⑦家庭结构。

 学校教育:

①课堂教育,包括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及课堂环境等;

②集体活动;

③教育者的人格特征;

④同伴关系。

4.如何健全小学生的人格

(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3)启发学生的自觉行为

(4)以“榜样效应”健全人格

(5)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规律(略,同“德育规律”)

2.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

 他律道德阶段(3~7岁):

单方面地尊重权威,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认识到规则可以改变,判断行为时开始考虑行为的动机。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道德认知能力

“道德两难问题”——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道德判断发展的三个水平

 1)前习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相对快乐主义的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

普遍的道德定向阶段

(3)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点。

1)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从比较直观的、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比较本质的认识。

2)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逐步树立道德原则,并初步形成道德信念。

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由狭隘的、模糊的态度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

2)小学生对不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水平。

越是具体形象的,越是易受感染。

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

1)由外部调节向内在调节发展。

孩子在低、中年级时,他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实现的。

到了高年级时,成人的要求逐渐转化为孩子自己的内部的力量,行为自觉性日益明显。

2)行为动机和目的由具体的、眼前的逐渐向抽象的、长远的方向发展。

3)言行脱节现象非常普遍,随着年龄增长,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越大。

四、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广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义上,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够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心理辅导的原则

(1)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