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2189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永垂不朽:

垂,流传后世。

朽,磨灭。

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

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

伟大的功绩。

丰,多、盛。

巡捕:

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

遥遥,形容距离远。

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

涌,升起,冒出。

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周定舫,(1931---),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担任记者。

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

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他采写的和与人和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2写作背景:

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

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

分析:

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

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瞻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

分析:

“瞻仰”意为恭敬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

(二).结构分析:

第一段(第1节):

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

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十幅浮雕。

第三段(第11节):

瞻仰后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1、作者用哪几个词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

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

作者为什么要列数字、打比方呢?

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

纪念碑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

以上种种仅是稍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

作者打比方、列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增强了实感。

2、说明的顺序。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面前的?

阅读2~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归纳:

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

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

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

由下而上:

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由正面而背面:

题词——碑文先四周后中间:

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

“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

这样是否显得杂乱?

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

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

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十块大浮雕按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西、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吻合。

(5)剖析“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记述,了解爱国青年在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理解背景和主体的记述和用词造句的恰当,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这些形容词表达了学生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要点阅读介绍其他浮雕的段落。

3、本文是怎样运用移步换形法进行说明的?

按照观察者位置移动的先后来记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写作方法,称为移步换形法,或步移法。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以及与之相应的三次大的“换形”。

第一次,“我”“未进入广场”,从远处描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八个金色大字;

第二次“我”“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描述了纪念碑的高大、坚固和洁白;

第三次“我”“到了第二层平台”,描叙了大碑座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

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可以与四个小移步,即从“碑身东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

作者依月光所及,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先后描绘了这十块大浮雕,从而细致生动地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点:

(1)必须有“步移”,即必须写出观察者的位置的移动。

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纪念的活动顺序来写的。

(2)必须使“步”和“形”一致,即所写的都是当时站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

(3)必须顺述,即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不能把先后顺序颠倒了。

2、理解难句含义

(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第一句话告诉全国人民:

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了。

“落成”一词表明这一工程已胜利结束,内含庄重、庆贺之意。

第二句点明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

“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论述说明的主要内容,也与“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扣合,体现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2)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

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

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

在语言运用上,用数词“成千上万”,动词“举着”“冲破”“前进”“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现了“五卅运动”声势之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

(举一反三:

在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时,连用了一系列动词,其作用是突出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

4写作特点:

(1)恰当地安排说明的顺序。

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

开篇用六个字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总体特征,说明了有关局部的具体特征。

  (3)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说明语言。

5.体验拓展

本文作者在说明纪念碑时用了方位顺序,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能不能请你来说明一个你的家乡的建筑物,让人看了顺序井然。

6.课后练习答案:

1。

“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至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而“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而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

3、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个做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们对“4.2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

10层楼大家都是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确实很高,从而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

二,请你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

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明确: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报道了世界顶级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的事迹。

贝聿铭先生之所以成为世界杰出建筑师,就在于他的建筑设计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他设计的“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也在于此。

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课文开头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一是为了说明中山陵园为什么就建于此;

二是为了说明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与钟山环境、地形的协调一致;

三是为了衬托孙中山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加上的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上这两句以后使人们对“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

10层楼大家都见到过的。

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有多高了。

《巍巍中山陵》

(二)形近的字:

嵯峨(cuó

'

é

)麓(lù

)  巉岩(chá

n)   灵柩(jiù

)   

竣工(jù

n)龟趺(fū) 陀(tuó

)  深邃(suì

) 琉璃(liú

门楣(mé

i) 参错(cēn) 穹隆(qió

ng)  纤细(xiān)牌坊(fāng)镌刻(juān)   栩栩如生(xǔ)断垣颓壁(yuá

n)叱咤风云(chì

zhà

(一)字音:

峻峭:

形容山高而陡。

嵯峨:

山势高峻。

麓:

山脚。

灵柩:

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竣工:

工程完成。

趺:

碑下的石座。

深邃:

深。

邃,深远。

津梁:

渡口和桥梁。

参错:

参差交错。

穹隆:

指中间高起成拱形的模样。

奉安:

称君父下葬,也称神主牌位的迁置。

纤细:

非常细小。

工笔:

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泼墨: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

策:

帮助,加强。

肃穆:

严肃而恭敬。

牌坊:

由两根或多根并排的柱子支撑,上面有檐的一种建筑物,外形像牌楼。

镌刻:

雕刻。

栩栩如生:

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叱咤风云:

形容声势很大。

叱咤,发怒吆喝。

断垣颓壁:

垣,墙;

颓,断。

作者刘叙杰是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教育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大学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专家、建筑学家。

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

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

领导中国革命

巍巍,高大的样子。

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

第2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园地理、人文环境的特点。

第3自然段点明了中山陵墓定址的内部原因。

第4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园最佳设计方案的评选认定、特色,以及陵园的修建过程。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园十分关注,介绍了中山陵的景象。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展开说明。

先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环境,后说到陵园的总体设计,再说到陵墓。

在说明陵墓时,又按照“入口——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

这种空间顺序很自然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面前清晰地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

“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

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

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

(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

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2重点语句点拨: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这一处描写有何作用?

  这一处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用文学语言生动描写。

在说明文中,运用文学语言生动描写的范例不多见,但并不是说明文不能使用文学语言。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1)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以空间为序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

(3)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五、假设你是一个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写一段文字简要介绍一下中山陵,并说给别人听听,介绍时要尽量让你的“游客”对中山陵有个总体的了解(如位置、外形、设计者等)。

(3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确:

“钟灵俊秀”“人杰地灵”。

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2、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1、石牌坊2、墓道3、小屋4、陵门5、石阶6、碑亭7、石阶8、平台

9、祭堂 

10、墓室

作者是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地说明的。

3、吕彦直的钟形图案被选中的原因:

1、构思反映了设计着立意是深刻与精妙;

2、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

3、追求形神兼备,很好的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4、略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磅(pá

ng)礴    

精湛(zhà

n)  绿茵(yīn)  

轶(yì

)事

葱(cōng)笼    

络(luò

)绎不绝 雄浑(hú

n)  

静谧(mì

心旷神怡(yí

)   镶(xiāng)嵌  恬(tiá

n)静 摒(bǐng)弃

挥洒淋漓(lí

nlí

) 

加冕(miǎn) 

参(cān)天 

粼(lí

n)粼(lí

n)

(二)辨别字形

驰(奔驰) 

堪(难堪) 

隅(负隅顽抗) 

敞(宽敞) 

怡(心旷神怡)

弛(松弛) 

湛(精湛) 

偶(偶然) 

敝(凋敝) 

贻(贻笑大方)

二、词语释义

[磅礴]:

气势盛大

[摒弃]:

舍弃

[雄浑]:

雄壮浑厚

[栩栩]:

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精湛]:

精深

[挥洒淋漓]:

形容运笔自然酣畅

[静谧]:

安静

[别具匠心]:

另有一种巧妙的构思

[恬静]:

[心旷神怡]: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粼粼]:

形容波光闪闪的样子

[轶事]: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情

[异曲同工]:

不同的做法收到相同的效果

[加冕]:

君王即位时的仪式

[瞩目]:

注目

[络绎不绝]:

(人车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吉祖英,当代作家,1978年10月1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本文。

(2)探寻背景

凡尔赛宫及庭院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的主要住处,也是当时法国的政治中心。

它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欧洲17、18世纪许多皇家宫殿和园林的典范。

气势磅礴的凡尔赛宫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南部18公里的凡尔赛镇,是一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典主义皇家建筑群,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按法国人说法,没有参观过凡尔赛宫,就不算真正到过法国,可见凡尔赛宫在人们心中地位之高了。

它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在这一带的树林中建造了一座狩猎庄。

路易十三死后,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决定把它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从1661年动工,集中了当时最著名的设计家、园林建筑师,施工人员最多时达到30000人,直到1689年才完全竣工。

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和重建,凡尔赛宫已成为一座宏伟富丽的宫殿,它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

广义的凡尔赛宫分为宫殿和园林两部分,宫殿指主要建筑凡尔赛宫,园林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部分。

庞大恢宏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中轴线两则分布着大小建筑、树林、草坪、花坛和雕塑。

宫殿顶部摒弃了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而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

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等。

宫前广场有两个巨型喷水池,沿池伫立着100尊女神铜像。

一条长1650米的运河引来塞纳河水,600多个喷头同时喷水,形成遮天盖地的水雾,在阳光下展现出壮观美丽的七色彩虹。

四、课文内容分析

(1)题目解说

到法国旅游的人。

肯定不会错过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参观此地的人数每年达200多万。

课文题目“凡尔赛宫”,表明了本文说明对象是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凡尔赛宫。

(2)结构分析

《凡尔赛宫》的题目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

在结构上,这句话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价值。

  第2段先交代了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

接着用确凿的数据说明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园林面积。

紧接着围绕“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的总体风貌说明其建筑特色。

在介绍总体风貌时,说明顺序是:

宫殿形状—宫顶—宫殿外壁。

  第3段说明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的艺术魅力。

作者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重点介绍了镜廊。

  第4段介绍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

第1句总述,后三句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分述,抓住其“风格独特”的总特征。

  第5段插叙一段凡尔赛宫修建的历史轶事。

介绍这段轶事,主要为了说明凡尔赛宫与富有盖府第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可以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提高说明文的可读性。

这一段在结构上起着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6—7段),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

  第6段说明其在历史上是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

第7段说明其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3) 

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