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2049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超级红宝书Word下载.docx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选择题)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选择题)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严真老师总结:

相对于2012年旧版红宝书,2013年新版将旧版本第2章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定义”这一知识点进行了移植,可以作为客观题的考点。

另外,删除了旧版本的知识点“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在内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选择题)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

性。

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其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选择题)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选择题)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选择题)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

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列宁所说: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选择题)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选择题)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选择题)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4)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题、分析题)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

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选择题)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据,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选择题)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

媒介、环节或桥梁。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选择题、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3)发展的实质★☆☆(选择题)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发展和过程★☆☆(选择题)

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恩格斯指出: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选择题)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选择题、分析题)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