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1736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docx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

2020-2021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

一、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做了以下实验。

(1)用三支试管各取5.0mL、0.01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再分别滴入0.1mol·L-1H2C2O4溶液,实验报告如下。

①实验1、3研究的是_________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表中V=_________mL。

(2)小组同学在进行

(1)中各组实验时,均发现该反应开始时很慢,一段时间后速率会突然加快。

对此该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①甲同学认为KMnO4与H2C2O4的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速率加快。

②乙同学认为随着反应的进行,因_________,故速率加快。

(3)为比较Fe3+、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该小组的同学又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回答相关问题:

①装置乙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

②定性分析:

如图甲可通过观察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定性比较得出结论。

有同学提出将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更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定量分析:

如图乙所示,实验时以收集到40mL气体为准,忽略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温度4.0产物Mn2+可能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分液漏斗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收集40mL气体所需时间

【解析】

【分析】

(1)①、②作对比实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只有一个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探究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一般我们从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另一个方面从反应产生的某种物质可能起到催化作用;

(3)比较Fe3+、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阳离子不同,尽量让阴离子相同,减少阴离子不同造成的差别,催化效果可以从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体积的多少或者从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的长短入手。

【详解】

(1)①实验1、3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但温度不同,所以反应速率不同是由温度不同导致的,故实验1、3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实验1、2研究的是H2C2O4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此时反应温度相同,KMnO4的浓度相同,故表中V=4.0mL

(2)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Mn2+的物质的量浓度逐渐增加,生成的Mn2+可能对反应有催化作用;

(3)①由仪器的构造,可知仪器A为分液漏斗;

②在探究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必须保证在其他的条件相同,所以将CuSO4改为CuCl2更为合理,可以避免由于阴离子不同造成的干扰;

③如图乙所示,实验时以收集到40mL气体为准,忽略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时间,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反应速率越快。

【点睛】

本题通过保持其他外界条件一致而改变一个条件来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综合性较强。

2.为了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步骤1:

取8mL0.1

的KI溶液于试管,滴加0.1

的FeCl3溶液5~6滴,振荡;

请写出步骤1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

在上述试管中加入2mLCCl4,充分振荡、静置;

步骤3:

取上述步骤2静置分层后的上层水溶液少量于试管,滴加0.1

的KSCN溶液5~6滴,振荡,未见溶液呈血红色。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检验Fe3+,来验证是否有Fe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针对实验现象,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

KI溶液过量,Fe3+完全转化为Fe2+,溶液无Fe3+

猜想二:

Fe3+大部分转化为Fe2+,使生成Fe(SCN)3浓度极小,肉眼无法观察其颜色为了验证猜想,在查阅资料后,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

乙醚比水轻且微溶于水,Fe(SCN)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信息二:

Fe3+可与

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用K4[Fe(CN)6]溶液检验Fe3+的灵敏度比用KSCN更高。

结合新信息,请你完成以下实验:

各取少许步骤2静置分层后的上层水溶液于试管A、B中,请将相关的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空白处: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实验1:

在试管A加入少量乙醚,充分振荡,静置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实验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产生蓝色沉淀

则“猜想二”成立

 

【答案】

若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呈血红色。

则“猜想一”不成立在试管B中滴加5-6滴K4[Fe(CN)6]溶液,振荡

【解析】

【分析】

【详解】

(1)KI溶液与FeCl3溶液离子反应方程式

(2)①由信息信息一可得:

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3滴K4[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由信息二可得:

往探究活动III溶液中加入乙醚,充分振荡,乙醚层呈血红色,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若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呈血红色。

则“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2:

在试管B中滴加5-6滴K4[Fe(CN)6]溶液,振荡

 

3.研究+6价铬盐不同条件下微粒存在形式及氧化性,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

Cr2O72-(橙色)+H2O

2CrO42-(黄色)+2H+△H=+13.8kJ/mol,+6价铬盐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还原为Cr3+,Cr3+在水溶液中为绿色。

(1)试管c和b对比,推测试管c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a和b对比,a中溶液橙色加深。

甲认为温度也会影响平衡的移动,橙色加深不一定是c(H+)增大影响的结果;乙认为橙色加深一定是c(H+)增大对平衡的影响。

你认为是否需要再设计实验证明?

__________(“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试管a、b、c的实验现象,可知pH增大

_____(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4)分析如图试管c继续滴加KI溶液、过量稀H2SO4的实验现象,说明+6价铬盐氧化性强弱为Cr2O72-__________CrO42-(填“大于”,“小于”,“不确定”);写出此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5)小组同学用电解法处理含Cr2O72-废水,探究不同因素对含Cr2O72-废水处理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Cr2O72-的起始浓度,体积、电压、电解时间均相同)。

实验

是否加入Fe2(SO4)3

加入5g

是否加入H2SO4

加入1mL

加入1mL

加入1mL

电极材料

阴、阳极均为石墨

阴、阳极均为石墨

阴、阳极均为石墨

阴极为石墨,阳极为铁

Cr2O72-的去除率/%

0.922

12.7

20.8

57.3

①实验ⅱ中Cr2O72-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ⅲ中Fe3+去除Cr2O72-的机理如图所示,结合此机理,解释实验iv中Cr2O72-去除率提高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答案】溶液变黄色否Cr2O72-(橙色)+H2O

CrO42-(黄色)+2H+正向是吸热反应,若因浓H2SO4溶于水而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为黄色。

而实际的实验现象是溶液橙色加深,说明橙色加深就是增大c(H+)平衡逆向移动的结果减小大于Cr2O72-+6I-+14H+=2Cr3++3I2+7H2OCr2O72-+6e-+14H+=2Cr3++7H2O阳极Fe失电子生成Fe2+,Fe2+与Cr2O72-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Fe3+,Fe3+在阴极得电子生成Fe2+,继续还原Cr2O72-,Fe2+循环利用提高了Cr2O72-的去除率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对比实验;注意从图中找出关键信息。

【详解】

(1)由Cr2O72-(橙色)+H2O

2CrO42-(黄色)+2H+及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向重铬酸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可以减小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使上述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试管c和b(只加水,对比加水稀释引起的颜色变化)对比,试管c的现象是:

溶液变为黄色。

(2)试管a和b对比,a中溶液橙色加深。

甲认为温度也会影响平衡的移动,橙色加深不一定是c(H+)增大影响的结果;乙认为橙色加深一定是c(H+)增大对平衡的影响。

我认为不需要再设计实验证明,故填否。

理由是:

Cr2O72-(橙色)+H2O

CrO42-(黄色)+2H+正向是吸热反应,浓H2SO4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而使溶液的温度升高,上述平衡将正向移动,溶液会变为黄色。

但是,实际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的橙色加深,说明上述平衡是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橙色加深只能是因为增大了c(H+)的结果。

(3)对比试管a、b、c的实验现象,可知随着溶液的pH增大,上述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而

增大,故

减小。

(4)向试管c继续滴加KI溶液,溶液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加入过量稀H2SO4后,溶液变为墨绿色,增大氢离子浓度,上述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rO42-转化为Cr2O72-,Cr2O72-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将I-氧化,而在碱性条件下,CrO42-不能将I-氧化,说明+6价铬盐氧化性强弱为:

Cr2O72-大于CrO42-;此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r2O72-+6I-+14H+=2Cr3++3I2+7H2O。

(5)①实验ⅱ中,Cr2O72-在阴极上放电被还原为Cr3+,硫酸提供了酸性环境,其电极反应式是Cr2O72-+6e-+14H+=2Cr3++7H2O。

②由实验ⅲ中Fe3+去除Cr2O72-的机理示意图可知,加入Fe2(SO4)3溶于水电离出Fe3+,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阳离子向阴极定向移动,故Fe3+更易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为Fe2+,Fe2+在酸性条件下把Cr2O72-还原为Cr3+。

如此循环往复,Fe3+在阴极得电子生成Fe2+,继续还原Cr2O72-,Fe2+循环利用提高了Cr2O72-的去除率。

由此可知,实验iv中Cr2O72-去除率提高较多的原因是:

阳极Fe失电子生成Fe2+,Fe2+与Cr2O72-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Fe3+,Fe3+在阴极得电子生成Fe2+,继续还原Cr2O72-,故在阴阳两极附近均在大量的Fe2+,Fe2+循环利用提高了Cr2O72-的去除率。

【点睛】

本题中有很多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图片给出的,要求我们要有较强的读图能力,能从图中找出解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并加以适当处理,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4.SO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燃煤是产生SO2的主要原因。

工业上有多种方法可以减少SO2的排放。

(1)往煤中添加一些石灰石,可使燃煤过程中产生的SO2转化成硫酸钙。

该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用多种溶液做燃煤烟气中SO2的吸收液。

①分别用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溶液和NaOH溶液做吸收液,当生成等物质的量NaHSO3时,两种吸收液体积比V(Na2SO3):

V(NaOH)=_________________。

②NaOH溶液吸收了足量的SO2后会失效,可将这种失效的溶液与一定量的石灰水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使NaOH溶液再生,再生过程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认为BaCl2溶液可以做SO2的吸收液。

为此甲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夹持装置和加热装置略,气密性已检验)。

反应开始后,A中Na2SO3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同时有白雾生成;B中有白色沉淀。

甲同学认为B中白色沉淀是SO2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BaSO3,所以BaCl2溶液可做SO2吸收液。

乙同学认为B中的白色沉淀是BaSO4,产生BaSO4的原因是:

①A中产生的白雾是浓硫酸的酸雾,进入B中与BaCI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证明SO2与BaCl2溶液不能得到BaSO3沉淀,乙同学对甲同学的实验装置做了如下改动并实验(夹持装置和加热装置略,气密性已检验):

反应开始后,A中Na2SO3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同时有白雾生成;B、C试管中除了有气泡外,未见其它现象;D中红色褪去。

③试管B中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滴加浓硫酸之前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通过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CaCO3+2SO2+O2

2CaSO4+2CO21:

2Ca2++OH-+HSO3-=CaSO3↓+H2OA中产生的SO2与装置内空气中的O2进入B中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饱和NaHSO3打开弹簧夹,通入N2,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SO2与BaCl2溶液不能得到BaSO3沉淀,不能用BaCl2溶液做吸收SO2的吸收液

【解析】

【分析】

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硫,由于反应放热,浓硫酸有可能挥发,进入B中,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能确定B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和BaCl2反应产生的BaSO4还是二氧化硫和BaCl2反应生成的BaSO3,所以要先除去可能存在的硫酸,需要通过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既不吸收二氧化硫,又可以除去硫酸,然后再通入BaCl2溶液中,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BaCl2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硫,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BaCl2溶液不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实验结果是除去了硫酸后BaCl2溶液中没有产生沉淀,所以得出结论:

SO2与BaCl2溶液不能得到BaSO3沉淀,不能用BaCl2溶液做吸收SO2的吸收液。

【详解】

(1)在高温下石灰石与SO2以及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

2CaSO4+2CO2。

(2)①当生成等物质的量NaHSO3时,根据钠离子守恒可知需要亚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

2。

由于二者的浓度相等,则需要的溶液体积之比是1:

2。

②要把亚硫酸氢钠转化为氢氧化钠,需要加入氢氧化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OH-+HSO3-=CaSO3↓+H2O。

(3)②由于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另外一种可能是A中产生的SO2与装置内空气中的O2进入B中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

③为排除浓硫酸酸雾的影响,B中应该盛放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

为防止空气中氧气的影响,滴加浓硫酸之前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N2,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

④A中Na2SO3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同时有白雾生成;B、C试管中除了有气泡外,未见其它现象;D中红色褪去,说明有SO2产生,所以结论是SO2与BaCl2溶液不能得到BaSO3沉淀,不能用BaCl2溶液做吸收SO2的吸收液。

【点晴】

解答综合性实验设计与评价题的基本流程

原理→反应物质→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

具体分析为:

(1)实验是根据什么性质和原理设计的?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所用各物质名称、状态、代替物(根据实验目的和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和推理,并合理选择)。

(3)有关装置:

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问题、是否有替代装置可用、仪器规格等。

(4)有关操作:

技能、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的后果。

(5)实验现象:

自下而上,自左而右全面观察。

(6)实验结论:

直接结论或导出结论。

5.某小组同学对FeCl3与KI的反应进行探究。

(初步探究)室温下进行下表所列实验。

序号

操作

现象

实验Ⅰ

取5mL0.1mol/LKI溶液,滴加0.1mol/LFeCl3溶液5∼6滴(混合溶液pH=5)

溶液变为棕黄色

实验Ⅱ

取2mL实验Ⅰ反应后的溶液,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1)证明实验Ⅰ中有Fe2+生成,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现象可以证明Fe3+与I−发生可逆反应,实验Ⅰ在用量上的用意是__________

(4)在实验I的溶液中加入CCl4,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其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溶液,并未看到明显的红色,其原因为(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探究)20min后继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Ⅰ溶液棕黄色变深;实验Ⅱ溶液红色变浅。

(5)已知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I−可被空气氧化为I2,故甲同学提出假设:

该反应条件下空气将I−氧化为I2,使实验Ⅰ中溶液棕黄色变深。

甲同学设计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min内溶液不变蓝,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导致溶液不变蓝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铁氰化钾2Fe3++2I−

2Fe2++I2使KI过量,再检验是否有Fe3+,以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下层呈紫色,上层呈浅绿色用CCl4萃取碘以后,使平衡右移,Fe3+浓度更小,与SCN-的反应不明显向试管中加入5ml0.1mol/L的KI溶液和1-2滴淀粉溶液,加酸调pH=5,钟后观察现象碘离子浓度过小,氢离子浓度过小(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在含有Fe2+的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2)Fe3+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

(3)取2mL实验Ⅰ反应后的溶液,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实验Ⅰ滴入几滴反应后仍含铁离子;

(4)I2易溶于CCl4;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5)已知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I-可被空气氧化为I2,设计实验可以在酸性弱的条件下观察反应现象分析判断,导致溶液不变蓝的因素可逆是碘离子浓度和氢离子浓度低的原因。

【详解】

(1)取实验Ⅰ反应后溶液适量,向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所得溶液中含有Fe2+,即反应中生成Fe2+;

(2)Fe3+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3++2I-⇌2Fe2++I2;

(3)实验Ⅱ取2mL实验Ⅰ反应后的溶液,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KI过量的前提下仍含铁离子,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彻底,证明反应为可逆反应;

(4)因I2易溶于CCl4,则实验I的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可观察到下层呈紫色,上层呈浅绿色;在2Fe3++2I-⇌2Fe2++I2平衡体系中,萃取后I2的浓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Fe3+的浓度极低,向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溶液,Fe3+与SCN-的反应不明显,无法看到明显的红色。

(5)已知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I-可被空气氧化为I2,故甲同学提出假设:

该反应条件下空气将I-氧化为I2,使实验Ⅰ中溶液棕黄色变深。

甲同学设计实验:

向试管中加入5ml0.1molKI溶液和2滴淀粉溶液,加酸调至PH=5,20min内溶液不变蓝,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导致溶液不变蓝的因素可能是c(I-)浓度低、c(H+)浓度低。

6.为探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某同学对可逆反应“2Fe3++2I-

2Fe2++I2△H<0”按下图所示步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说明:

0.005mol·L-1的Fe2(SO4)3溶液颜色接近于无色。

(1)实验中要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才能进行实验Ⅱ,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实验Ⅱ中,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Ⅱ中,ⅲ的化学平衡向________移动(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ⅲ的现象是溶液变浅,该现象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如果前一空填“能”,则下一空不填;如果前一空填“不能”,则ⅲ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实验Ⅱ中,ⅱ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即能证明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发生了逆向移动。

(5)除了上图中的方法外,若要使该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逆向移动,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

【答案】反应达平衡状态生成黄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反应物浓度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方向不能为实验ⅱ做参照溶液颜色变得比ⅲ更浅加热(加入浓碘水)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可逆反应2Fe3++2I-

2Fe2++I2△H<0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详解】

(1)实验中要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即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才能进行实验Ⅱ;

(2)实验Ⅱ中,ⅰ中为Ag+与I-的反应,现象是生成黄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

证明反应物浓度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实验Ⅱ中,ⅲ的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ⅲ的溶液变浅,并不能说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因为加水稀释,使溶液中各离子浓度降低;ⅲ的目的是为实验ⅱ做参照;

(4)实验Ⅱ中,ⅱ的溶液颜色变得比ⅲ更浅,即能证明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发生了逆向移动;

(5)若要使该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逆向移动,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加热或者加入浓碘水。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之间的反应来探究“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如下:

(不考虑溶液混合所引起的体积缩小)

实验

序号

实验温度/K

参加反应的物质

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时所需时间/s

KMnO4溶液(含硫酸)

H2C2O4溶液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293

2

0.02

4

0.1

0

6

B

T1

2

0.02

3

0.1

V1

8

C

313

2

0.02

V2

0.1

1

t1

 

(1)通过实验A、B,可探究出浓度的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V1=_________,T1=_______;通过实验___________可探究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C组实验中溶液褪色时间t1______(填“>”或“<”)8s,C组实验的反应速率v(KMnO4)=_________________。

(用含有t1的式子表示)

(3)该小组的一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上述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并以此分析造成n(Mn2+)突变的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1293B、C<0.02/3t1mol·L-1·s-1生成的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使得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产生的n(Mn2+)突增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