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经典语录.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0163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岩松经典语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白岩松经典语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白岩松经典语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白岩松经典语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白岩松经典语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岩松经典语录.doc

《白岩松经典语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岩松经典语录.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岩松经典语录.doc

  幸福就是记忆青春,见证时代,感恩生活。

---《幸福在哪里》

  当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把欲望当作理想,把世故当作成熟,把麻木当作深沉,把怯懦当作稳健,把油嘴滑舌当作智慧,那只能说这个社会的底线已经被击穿,所以你们没有资格说我的勇敢是莽撞,执着是偏激,求真是无知,激情是幼稚。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

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

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

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

那一瞬间,我惊呆了:

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

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

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

我们都无处闪躲。

---《幸福在哪里》

  又要出发了,因为希望,只能依靠走。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

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

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

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

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

我们都需要答案。

---《幸福在哪里》

  但是,过去了的终究过去,当初的期待实现与否,也同样被时光带走。

不管你愿不愿意,一个新的起跑线又画在这里。

人们之所以可以忍受苦难,在于还可以拥有希望。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

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

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

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

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

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

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

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幸福在哪里》

  该感谢男足的是,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在我们面前消失了。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

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

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幸福在哪里》

  不再乐观地相信,也是一种成熟吗?

如果是,我宁愿停留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1993年,我刚刚走进《东方时空》,制片人时间告诉我:

有两件事是忌讳,不能做。

一是要坚决去掉形容词,二是不要叫被采访对象为老师。

为什么要去掉形容词?

我们是做新闻的,而形容词的作用是修饰,生活不需要修饰,不管是好还是不好,新闻都该客观地反映生活原貌,而不是用形容词来粉饰太平或刻意打压。

为什么不许叫被采访者为老师?

因为我们不能把观众提前预设为学生,电视不是让观众来听课,我们与观众,我们与被采访者,观众与被采访者,都该是一种平视并平等的关系。

于是,我记住了,一记就是十几年,不一定都做得到,起码时常反省。

时间长了,又有所悟,感觉这两个要求不仅是在说如何做电视做新闻,或许对社会也有用,当然,也与做人有关。

然而,时常让人疑惑的是,这两个提醒,对于今天很多年轻的同行来说,依然新鲜,显然,它在当下还有价值。

没办法,形容词在新闻里总是随处可见,老师的称谓被进一步泛滥着,而可怕的是,打算制止并修正的人却少了。

也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许是大家都更实际或更麻木,于是,时代经常被热烈地赞美并形容着。

不是时代有多糟糕,而是更好的时代应当听得到更多的批评和忧患,听得到监督中的理想,听得到面对批评与监督时,时代特有的坚强与自信。

我们不是时代的学生,时代更不该是我们求学时为得高分而写下的虚假作文。

看样,十几年过去,依然有必要旧话重提。

  常识,从不复杂,因为它是常识。

然而回望历史,捍卫常识可真不易,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丢掉生命。

比如文革中的很多英雄,不过是说出了常识,却在颠覆真理的时代大逆不道,被迫成了英雄。

很幸运,那个时代过去了,可不意味着常识被轻松地捍卫。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

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

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

他说:

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

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

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

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

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

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

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

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

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就算富人真的通过不公平不合理的手段致富了,那么我们要反对的也不应该是富人,而是法律和制度。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

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

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作为消费者,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应该举手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双手投降,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消费环境更健康、更规范。

  一转眼,二字头的新千年匆匆过去十年。

有人走了,有人来,更多的人依然在路上;有人盼来了期待中的成长,有人年华老去。

十年,可以改变很多。

我翻开2000年1月份出版的《痛并快乐着》,在后记中,藏着这样一段文字,与当时还属于未来的十年有关:

按常规,在十年之后,我应当再写一本这样的书,名字也许叫《在痛并快乐中继续》,那一本书,我相信,一定会更犀利,更言无禁忌,更能在行笔中自由地呼吸,当然,快乐也许会比痛苦更多一些。

我真盼望十年后,在我人过四十之后,有很多问题,已经真的不惑了。

但我知道,岁月是不会按常理出牌的,今日去想十年后的事情,多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这是十年前当我刚刚迈进二字头千年时,写给今天的文字,我该怎样去面对它?

  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

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

  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

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

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

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

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

  生活中只有5%的比较精彩,也只有5%的比较痛苦,另外的90%都是在平淡中度过。

而人都是被这5%的精彩勾引着,忍受着5%的痛苦,生活在这90%的平淡之中。

  十年前,我希望自己人过四十后能够不惑,但是,我对自己抱歉,我做不到。

既做不到不劳而获,更做不到对许多事情不惑,甚至不得不承认,可能比十年前,有些事情还更不明白。

比如十年前,在文字中,看得到自己的乐观,而今天,我不能判断,是否乐观的程度跟以前一样或者已经明显减退?

十年前,我是那样地相信未来;而今天,我站在当初的未来,却不知是否应当用蘸着疑惑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一直是一个永远本科文凭、在央视没有一张办公桌的普通群众,但是当群众不意味着没有责任,如同老记者艾丰对我所说:

小白,能够改变领导的群众才是好群众。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

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

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

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

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

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十年前我一根白头发都没有,现在我还有很多黑头发;十年前踢球很少受伤,现在经常受伤;十年前喝各种饮料,现在爱喝普洱;十年前绝对不会用手绢,现在二十几块轮流用。

---《幸福在哪里》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

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