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诗歌阅读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阅读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带西风飘画角,
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案】
(1)本句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
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像做铺垫。
(2)诗歌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
诗人登楼远望,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借古伤今,流露出贬谪的感触心怀。
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
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
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1)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子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
(2)先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结合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为了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根据“诗人登楼远望,于云烟弥漫之中”“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注意人物身份,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诗这首诗选择了那些意象、表现了景物哪些特点?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1)意象:
红桃、绿柳、落花、啼莺;
特点:
诗中有画,绘形绘色;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2)闲适恬静
(1)这道题属于是个鉴赏中的分析意境类题,这类题的做题方法是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
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表达了作者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无穷乐趣。
(2)描绘了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
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
王维诗歌美学的核心就是一个“静”字,而这组诗表现的也正是这个“静”字。
重点在于抒写心境的宁静。
这种心境的闲静,非思想修养达到极致而不可为的。
诗歌题目中的“犹眠”一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闲适恬静的内心感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
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
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1)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
(2)下阙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得手法(2分)。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2分)
(1)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这首词描写是的西湖胜景,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直接点明主题,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了赞美之情。
上片景象写到了绿水和芳草长堤,还有动听的笙歌,显示出清新明丽的春景特点。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动静结合。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
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
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去蜀
杜甫
五载客蜀郡①,一年居梓州。
如何②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注】①蜀郡,成都。
②如何,岂料。
(1)简要分析“白鸥”意象的作用。
(2)“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以“白鸥”自喻,写自己像江上白鸥一样飘泊、无依;
营造一种凄清、伤感的意境。
(2)国家安危自有大臣负责,自己何必老泪长流!
既有对自己的宽慰,又表达出位卑忧国的情怀。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
“白鸥”喻示漂泊,诗人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的发丝已由白转黄,年纪大了,身体衰弱了,而今只能以抱病残生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漂泊了。
体弱多病,而且到处漂泊,营造了一种凄清、伤感的意境。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意思是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
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钟山即事①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②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即事:
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②相对:
对着山。
③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
(1)找出本诗的诗眼,并做分析。
(2)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诗眼“幽”(1分);
通过流水无声,花草摇曳,青山一鸟不鸣写出环境的幽静(1分);
通过在茅檐下独坐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幽静(1分)。
(2)本诗以环境的幽静衬托心境的幽静,(1分)流露出诗人宁静、闲适、淡泊的心境。
(2分)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诗眼是什么,可以从这个词涉及的对象是什么,即写出了这个对象什么特点,这个词是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
人呢?
“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
山林呢?
连一声鸟叫都没有,那山林深处究竟有多幽静就可想而知了,何况还特意在“幽”前边着了一个“更”字。
(2)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
“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
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令人读来身生战栗,心生恐慌。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注】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
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一渔竿:
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1分)。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
“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2分),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
(2)用典和借代。
(2分)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替代隐逸生活,(2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1)关键词是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该诗颈联“吞”字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
“醉”字写出了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两字均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冠山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从而表现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吞”,“醉”二字的抒情方式属借景抒情。
有时诗人则会采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这时只要抓住那些关键字词,诗歌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用“五斗米”使人想起陶渊明的故事,用以指微薄的俸禄,是用典;
“渔竿”是借物指隐逸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安逸、淡然的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忧郁、无奈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注】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
持取,捻弄。
(1)分析上阙景和情的关系。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表现手法是:
细节描写,答“动物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很多,而在景与情的关系方面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解答本题时,可根据上阙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此类题不但要答出表现手法,还要答出词人的思想感情。
上阙前三句描写景物,后句抒情,故采用的是情景交融的手法和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由“无奈春归”可体会出词人的伤春的无奈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问可根据“捻”“放花”两个动词,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答出词人对春的喜爱以及对春色即将逝去的无奈之情。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也可。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②“历乱”:
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
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
(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
“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
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1)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主要景物:
草、柳、桃花、李花。
在描绘中尽力将其营造的生机盎然的春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然后再根据后面诗句“愁”“恨”等从以乐景衬哀情的角度答出其对比和反衬作用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抓住结尾两句的关键词,从这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及表达情感等角度组织答案。
读后可知,“愁”“恨”将东风和春日人格化,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的将诗人愁闷无奈的情感委婉的表达出来,达到了曲折含蓄的效果。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风格怎样?
(2)这首小诗的基调是宁静,作者是如何写静的?
(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2分)。
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1分)。
(2)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1分),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1分),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1分)
(1)“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
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
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2)“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
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
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
“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王风·
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
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
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
“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
为什么不直说:
“夕阳牛背寒鸦立?
”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
“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
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
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
二是刻划形象更为细腻生动。
“带”与“两两”相互配合,则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目。
没有这一顿挫,则太平直,缺少韵致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店
卢纶
登登山路何时尽?
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注】隔秋云。
【注】松火:
即燃烧松木以照明的火。
(1)这首诗题为“山店”,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店的?
请简要赏析。
(2)全诗反映出了诗人心情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1)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山店。
诗中先写听到犬吠,然后写到远处的几家灯火,巧妙地暗示了山店就在面前。
(2)第一、二句写天色将晚,诗人在山中急匆匆地赶路,看到的是没有尽头的山路,听到的是潺潺流水声,内心感到焦急。
第三句写听到狗叫声,末句写望到远处几点松火,这些使诗人想到一定有山店在那里,虽远却使诗人十分欣喜,内心充满希望。
(1)写作角度指的就是视觉和听觉,同时还要解析这样写的作用。
(2)心情要扣住“焦急、充满希望、欣喜等词语。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
“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2)这首诗写了清静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的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①理解“邀”“纳”在句中的意思;
②看“邀”“纳”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
③看“邀”“纳”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答题模式:
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从表现手法角度来看,次啊月的是拟人的手法,“邀”“纳”将月光和溪水写的恬静优美,生动传神。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考时,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关键词分析作答。
读后可知,诗歌前三联是对乡村夏日景色的描绘,从“清”“蝶舞”“溪声”等词语可体会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闲适之情。
由尾联“樵夫过此生”可体会出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
13.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在写作手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1)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
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
(1)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抓住诗文中的主要景物,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描写手法:
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多种感觉描写等。
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③表达手法,包括衬托(衬托手法,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
④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
⑤修辞手法:
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①。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②横斗柄③,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金井:
对井的美称。
②阑干:
同“栏干”。
③斗柄:
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颗星被称为“斗柄”。
(1)词的题目为“早行”,上阕从那几个角度表现“早”?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词的下阕写离愁,最后两句尤其耐人寻味,颇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上阕从视觉听觉触觉角度来表现早行。
首先从视觉写月皎惊乌来表现“早”,接着从听觉上写更漏和辘轳之声表现“早”,最后用“红棉冷”中的“冷”字,从触觉角度写泪湿红棉,因天气尚早冷意袭人所以枕着泪湿的红棉会感觉到冷。
(2)最后两句以景结情。
这两句描绘了男女别后的景象,行者远去,唯留女子凭高远望,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衬出浓重的离愁别绪。
这两句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末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也可酌情给分)
(1)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