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历程谈李四光找油气思想的发展转载Word文件下载.docx
《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历程谈李四光找油气思想的发展转载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历程谈李四光找油气思想的发展转载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
图2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略图[2]
1—油田;
2—气田;
3—重要井位及井号;
4—构造区划线及编号。
Ⅰ—鄂尔多斯盆地;
Ⅱ—河套盆地;
Ⅲ—银川盆地;
Ⅳ—六盘山盆地;
Ⅴ—汾渭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个克拉通上的叠合盆地,其下部是古生代—早、中三叠世地层,在其上部不整合地覆盖有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
东部晋西挠褶带出露有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中部伊陕斜坡为侏罗系地层。
从岩相古地理看,华北地台东部于中三叠世晚期抬升,与此同时西部发生沉降,在鄂尔多斯盆地内沉积了上三叠统到白垩系的沉积,在早侏罗世时盆地西部发育逆掩构造体系,最终形成鄂尔多斯盆地。
1907年清政府聘请日本技师在延长打了我国第一口钻井(顿钻)——延1井,日产原油200-1250kg;
1913—1916年美国公司在陕北打了7口井。
他们的结论是“没有一口井能产出足够可以利用的石油”,又云“孔孔井见油,孔孔井不流”。
从此中国“贫油论”、“无油论”风行中国大地。
中国石油人经过了50多年的曲折探索和风险勘查,终于发现了多个大型的油、气田,如盆地西南部庆阳三叠系延长组大油田、中部靖边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剥蚀面上大气田、中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苏里格大气田、靖边—安塞三叠系延长组大油田等等。
长庆油田公司在低渗、低压和低丰度油气田的开发上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管理改革,到2009年长庆油田已探明石油储量×
×
亿吨,天然气储量×
万亿方折合为×
亿吨油当量。
2010年7月,年产油气当量已达3000万吨,中国新的最大油气田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此外,在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层中还形成有大型砂岩型铀矿层。
2关于盆地找油工作的曲折历程
从1950年起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陕北地质大队(以下简称燃料石油队)进入盆地,以清涧河以南到延安一带为重点开展工作。
在侏罗系延安组及三叠系延长组地层钻遇油层,经试采,产量都不大而作罢,1954年撤出。
遂将队伍转向盆地西部灵武一带。
1953—1954年,石油管理总局101队在盆地北部开展了1∶100万石油地质概查与1∶50万石油地质普查,发现包头南的达拉特旗哈什拉川马岱白垩系油砂。
但因找油方向不清,工作长期未能有所建树,勘查工作进入低潮,找油气队伍一批又一批地调离了盆地。
随后地质部门按照中央决定,在1955年初开始进入鄂尔多斯盆地开展找油工作。
盆地找油气如何下手?
李四光部长与谢家荣和黄汲清两位总工分别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李四光提出,“对伊陕台地(注:
即鄂尔多斯地区)与阿(阿拉善)宁(宁夏)台地两个地区,应该加以详细研究,在了解了它们的构造型式的基础上布置详细勘探工作,很可能发现比较重要的局部油田[3]。
”黄汲清提出,“鄂尔多斯地台本部虽然沉积相当厚,也毫无变质的现象,但是地层太平缓了,因此没有构造,石油也没有机会集中。
而且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我们知道,中生代地层的渗透率都很低,它们不是好储油层。
除非其他更有希望的地带都已探勘过了,我们不愿首先在地台上投入很大的找油力量[2]。
”他依据“地台边缘凹地”找油理论,提出“六盘山系属于喜马拉雅运动的羽状系山脉,有较厚的中生代及新生代沉积,有多层生油之可能。
中生代与新生代地层中也可能有较好的储油层和盖层。
因此,认为六盘山褶皱带为首要之找油对象[2]。
”谢家荣提出,“应在地台边缘隆起带找油,认为伊陕台地的北缘吴四疙瘩(即乌兰格尔)一带是隆起区,见有油砂,有可能找到储油构造,是首要的找油突破点[2]。
”
因此,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队(以下简称地质石油队)进入盆地找油是按照上述设想进入盆地开展找油气工作的,而不是毫无主见到处撒大网式地进行工作。
(1)1955年地质石油部门决定按照黄、谢二位先生的意见行事,即在盆地边缘找构造型的油气藏,并组成了633队和206队分别承担六盘山地区和北部乌兰格尔地区的找油任务。
1955年4月633队在盆地西部六盘山以白垩系六盘山组为主要目的层,第三系为次要目的层开展找油气工作。
经过两年,发现3处油苗,圈出8个可能储油构造,并在7个构造上布置了浅探井,共打了13口钻井,以了解其含油性。
工作结果使人们对六盘山地区多时代生油的普遍性和含油气远景提出怀疑,甚至于否定了六盘山南部地区的含油远景。
认为六盘山北部可能上古生界有含油层存在,而且普遍有第三系覆盖保存条件较好,下白垩统保存条件也较好,储油亦可能变好。
但总的评价是,“欲在六盘山地区找大型油田,条件似欠优越”,建议到桌子山以东广大地区进行石油普查工作。
这是第一次盆地内找油气实践的结论。
206队在北部乌兰格尔开展找油气工作,发现吴四疙瘩隆起南缘白垩系中油砂广泛存在,东西延长达56km,圈出4个局部构造,并钻浅井8口,5口井中白垩系中见数层含油气层,4口井中见二叠系石盒子组油砂。
认为后者生油层是石炭—二叠系,储油层是二叠系下部地层。
认为在东胜至杭锦旗一带及以北地区,以石盒子组为目的层找油是有希望的,建议在北部向石炭—二叠系甚至更老地层中去找石油。
1957年起两队便集中于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上进行工作,以求迅速突破出油关。
1958年在吴6井二叠系山西组中第一次见到原油。
1960年6月,在吴19井600m深处石盒子组(P1-2sh)油砂中试油,见到少量气喷。
这是在上古生界地层中见到的油气显示。
与此同时,还在盆地东部“南至富县、北到绥德、东到黄河”开展普查。
(2)1961年地质石油队转向了志丹—麒麟沟重力高地区(1960年发现的,它由几个小高点组成)。
这是由于受大庆长垣发现的启发而做的调整。
1961—1962年在重力高上打钻井21口,证实了异常带内中生代地层没有继承性隆起反映,也未见局部构造。
而是一个向西或向北西西倾的大单斜,与地面所见西倾单斜是一致的,倾角为1°
[1]。
因未很好试油或未试油,所以未见到陕北中生代的油气。
这是构造油气藏思想的限制所致。
(3)1963年12月,受华北新生代裂谷盆地出油的影响,地质石油队又决定转向盆地南部的汾渭盆地。
经过多年工作了解到盆地是“深”(反射可达9000m)、“少”(局部构造少)、“碎”(断裂发育)、“红”(一红到底,未见到暗色的烃源层)。
(4)1965年地质石油队又决定二上六盘山,开展六盘山—庆阳地区的吴旗、环县、华池、庆阳一带的找油工作,推测这一带发现中小型油气藏的希望最大。
这一决定表明了地质石油队放弃了对北部石炭—二叠系油气显示的评价工作。
(5)1966—1968年,地质石油队再次转向盆地北部的河套地区开展侦查工作。
工作结果表明它与汾渭盆地一样,也是“深”、“少”、“碎”、“红”。
这样,找油气工作又一次围绕盆地转了一个大圈,找油仍未获得新进展。
(6)到1969年地质石油队已在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工作了14年(1955—1968),因找油气工作一直未获重大突破,一些人极力主张撤离盆地。
在这一关键时刻,地质石油队的领导和广大职工想起李四光老部长,委派了孙肇才总工程师与两位工人师傅代表大队来北京向李四光部长做汇报和请示。
1969年12月23日李四光接见了他们。
他听了上述工作结果的汇报后,提出:
“现在松辽—华北—江汉有油区是肯定的了,陕甘宁盆地与四川盆地的情况有些类似的地方,……总的说,这里存在着生油层是没有问题的,石油,肯定是有的……要重新回到陕甘宁盆地中去,陕甘宁盆地中间很值得搞,要接近它。
”这是李四光听了地质石油队汇报14年工作成果之后提出的明确建议。
由于当时已经一再肯定盆地中部是一个大斜坡,没有褶皱构造,外国人又早已作出陕北中生界含油层渗透率很低,是“孔孔井见油,孔孔井不流”的结论,所以很难认为李四光所说的油气藏是构造型的!
那么,他设想的盆地中部油气藏会是什么样式的呢?
对此问题李四光没有作进一步说明。
(7)地质矿产部领导支持李四光的意见,并决定地质石油队继续留在盆地内找油气。
但地质石油队研究后认为,晚三叠世延长群沉积时的坳陷是地台的上叠盆地,其基底是稳定的,其上的叠合盆地内构造不会发育,而认为其西南部由于靠近褶皱区而相对活动性大,即可能形成含油气构造。
而庆阳、华池正处于这样构造与沉积的枢纽部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显然,队上当时设想的仍然是找构造油气藏!
随后开始了第三次向陇东大进军,并选择了两个点打钻:
东华池电法异常上的华参1井和东华池异常带西端的庆参1井(庆阳)。
庆参1井在延长组和延安组都见到很好的油气层,1970年8月试油效果很好,分别达到了日产53方和623方,以后曾自喷高达40m。
5月又打了华参2井,于7月20日完钻,井深达1367.6m,在中侏罗统延安组发现了油砂,8月28日试油,日初产30.3方,宣布了庆阳油田的发现!
1970年底中央批准由兰州军区主持开展了以石油部门为主“庆华吴”(即庆阳、华池、吴起交界地区)油气大会战,以拿到开采储量。
会战期燃料部成立了长庆油田公司。
与此同时燃料部勘探队于1969年5月在马家滩、李庄子等油田勘探时在刘庆1井中石炭—二叠系见到天然气,日产达5.7万方。
1970年9月26日又在马岭的庆1井出了油,日喷出达36.6吨,宣告了马岭油田的发现。
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的油气藏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油气藏,队上没有个明确说法。
后来总结才明确它们是以平原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储集场所的油气富集区,由岩性油藏、地层岩性油藏、压实构造岩性油藏等多种成因油储组成。
它们都不是构造油气藏!
(8)地质石油队在庆阳会战开始后,即将找油气工作转移到外围,并提出:
威力侦查吴旗(华池县以北),火力侦察走马湾,配合二战区继续突破泾川和镇原(均位于庆阳西南方),研究渭河,调查陕南。
1971年2月27日吴1井试油,日产14方(延安组),8月吴2井试油,日产1.1方(延安组),吴8井日产108方(延安组),井深都在1200多m。
1969—1973年地质石油队在陇东打钻9口井,5口井见到工业油流,在吴旗钻井13口,8口井试油,6口井见工业油流,4口井日产油大于4方。
1974年又扩大到吴旗东部的志丹地区,在永2井侏罗系中又获得日产原油23.7方的成果,这样就突破了志丹地区中生代地层的出油关。
1974年孙肇才、谢秋元等在盆地找油的总结报告中以“庆华吴”的油气发现为重点,总结了油气赋存规律,提出了以“让开大道,占领两厢”为内涵的勘探侏罗系底部砂岩油气田的勘探模式,显然这里指的“两厢”是“庆华吴”所代表的地区,而将“大道”即李四光所说的盆地中间避开了。
总结中也强调了古河道和滨湖三角洲沉积为主体的地层岩性油气藏赋存规律,但是在“庆华吴”工作中并没有具体描述古河道和滨湖三角洲沉积分布规律和其重要性,并据此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应当说勘探侏罗系底部砂岩油气田勘探模式是成功的,对盆地找油气藏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但是作者没有具体说明这一油气藏是构造圈闭型还是岩性圈闭型,或者是构造岩性圈闭型。
(9)1971年地质石油队二下汾渭盆地。
1971—1975年以西安凹陷为主,以古近系为目标,在7500km2内打了5口井。
渭参10井深5205m。
后又转入固市凹陷,打了5口井。
工作结果与1963年的相同,还是没有什么重要发现。
(10)1976年初,地质石油队再上内蒙古的乌兰格尔,再向古生代进军。
地质总局成立后决定“以伊盟西部为重点,河套作准备,抓上古生界兼下古生界,海陆相并举”。
计划伊盟西部要3-5年,河套地区要3-4年才能做出评价。
这种工作部署显然还是继续了以前的技术思路,没有思考李四光的“到盆地中部找油气”的建议,也没有把地层岩性油气藏放在重要位置上。
随后选择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坡—石股壕地震鼻状隆起顶部布钻——伊深1井。
于井深22926m处见片麻岩,见到二叠系的石盒子组直接覆于片麻岩之上,石盒子组中见多层油气显示。
1977年对石盒子组底部4层砂岩试油,获日产气15920方,其上部砂岩中获凝析油1方,可能这是抓住“牛尾巴”了,但后来又未追下去,与“牛身子(二叠系大气田)”失之交臂。
1979年地质矿产部又决定以下古生界为重点,兼顾上古生界,追索油源,搞清构造,注意研究各类型的圈闭。
对河套地区则以中、新生界为研究重点。
1980年以关士聪、苏云山为首的专家组,开会研究后,提出“以上古生界为重点,油气并举,大小并举,同时准备下古生界”,认为“大地构造位置有利,生、储、盖条件较好,上古生界广泛分布着煤系地层,煤层多而富,埋藏深,保存好,有找到大油气田的条件”。
上古生界可能是什么类型的大油气田呢?
未说清楚。
看来还是强调了“注意研究各类型的圈闭”。
对本区找油气的方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说法。
1976—1980年在盆地北部共完钻13口,最深3912m。
1982—1986年在北部还进行了中日合作石油普查工作,并在鄂托克前旗大庙乡白吐井西打合参井3510m,在石盒子组底部砂岩见气,日产气2.07万方。
1986年的总结中认为“在上古生界为主的勘探实践中,找油气的成果并不大”。
1981年地质石油队又二上河套盆地,找临河凹陷中的隆起,探索白垩系的含油性。
1986年底又转变工作目标,提出“以下古生界为主,兼顾上古生界;
以天然气为主,兼找油”。
工作地区仍然以北部西缘北段为重点,探索古隆起枢纽地带及其东西两侧的含气性。
可是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没有进一步论述。
可以说,这时提出的找油气对象还是对的,但是信心有些不够坚定,运气也不好,没能一下子打到好的油气藏,实现上古生界或下古生界找天然气的大突破。
(11)1988年转回来再次加强南部三叠系三角洲勘探,在安塞地区打井,在塞1井见油气,日产59.86吨,到1988年探明地质储量1.06亿吨。
1989年后对安塞油田进行了二次勘探又增加地质储量2.188亿吨。
在靖边—安塞间还探明了2.5亿吨石油地质储量。
这是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生代找油的新的重大突破[5]。
体现了队上重视了“三叠系三角洲岩性油藏”勘探,并再次取得很大的成果。
(12)中石油长庆公司于1982—1993年在姬塬(陕甘宁交界处)南坡打井24口,发现了元城、樊家川(环县北部和西部)两个侏罗系小油田[6]。
(13)中石油公司1983年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煤成气的开发研究”支持下,估算了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量为2.6万亿方,并先后在一些钻井中见到气。
与地质石油队不同,通过这一攻关项目中石油公司认识到“本区二叠系石盒子组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砂岩发育,储层条件好”(1986年研究报告)。
明确提出河流相控油气,认为杭锦旗—东胜地区“邻近乌审旗生气中心”[7]。
这一认识是一次重要的升华,提出将找天然气的重点地区仍然放到杭锦旗—东胜地区一带,即苏里格以北地区。
1986—1990年国家将“天然气(含煤成气)资源评价与勘探测试技术研究”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86年在天池构造天1井在奥陶系获日产16万方的天然气流。
从1988年开始了从盆地边缘向盆地腹部转移,加强了中央隆起枢纽地带的探索。
1989年1月陕参1井在奥陶系风化壳内见气,日产28万方(酸化后无阻流量),当时主要目标是打一个鼻状隆起构造。
两个多月后,在其西部40km处的榆3井同一层位又获气流,日产13.6万方。
1990年10月陕5井获日产110万方(酸化后无阻流量),宣告了靖边气田的发现,石油地质储量达2000多亿方。
这是下古生界找天然气的重大突破[6,7]。
(14)“八五”(1991—1995)国家又列一新的科技攻关项目“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勘探技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是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提出盆地有3个气聚集带,指出“乌审旗隆起西侧是寻找上古生界大中型气田的有利场所”。
从1995年开始,针对上古生界普遍含气的特点,中石油将勘探重点转向了上古生界,加强了上古生界气层的评价。
认识到上古生界气藏主要受控于山西组、石盒子组河流、三角洲相砂体展布的特征,加强了地震勘查工作以圈定砂岩储集体,选定井位并部署了一批探井。
1996年榆林区陕141井在山2气层测试获得了日产76.78万方的高产,结合地震资料认识到陕141井区山2气层所在砂体是一个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复合叠置的含气砂体带,具备形成大型砂岩气藏的良好地质条件。
通过加强勘探,于1999年初发现了榆林气田。
榆林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复合叠置的复合砂体带是寻找大气田的主要目标。
随后便将勘探重点转移到盆地中部的乌审旗和苏里格庙地区的盒8组。
根据地质综合研究及地震横向预测资料,在苏里格庙部署了苏2井,进行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兼探,在上古生界盒8组钻遇25.2m厚的砂层(气层9.2m厚),试气获4.1万方气。
后在南部部署了苏6井,揭露盒8组砂层厚达48m,2000年8月26日压裂试气日产达120万方。
到2008年底,在苏里格庙地区上古生界的气层已探明地质储量达16931.52亿方。
这表明中石油在盆地内部完成了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油气的双突破[6]。
(15)长庆油田公司随后又在姬塬南坡加强了工作,不断在侏罗系和三叠系中突破找油关,先后发现三个侏罗系的上亿吨的油区,一个三叠系的地质储量达4亿吨的大油田——西峰油田[6]。
在勘探的同时,长庆油田公司对低渗透、低压和低丰度油气藏的开发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
地质部门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主要在“庆华吴”及靖边—安塞三叠系三角洲油田的发现上做出重要贡献。
在北部乌兰格尔和西部六盘山的工作未能有所建树。
对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的找油气工作,虽然重视,但工作反复,重点工作区选在杭锦旗—东胜(鄂尔多斯市)以北,远在现在发现的大气区以北,最后也未能突破找气关(今后能否找到大气田,还有待工作)。
相反,中石油公司经过20年摸索以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仅将中生代的油田在地质部门发现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探索了低渗透油田开发问题,并从1989年开始先后在盆地中部的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地层中获得找气重大突破。
3如何认识找油的曲折过程
如何认识上述找油的曲折过程?
其内在的规律性是什么?
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是什么?
理论的指导作用如何评价?
技术进步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下面作者将就这些问题试作一个初步分析。
(1)地质部门开始进入盆地找油,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以构造油藏为主要目的层,以六盘山地区白垩系和北部乌兰格尔隆起斜坡带为工作突破区。
庆阳会战以后认识到三叠系和侏罗系的油藏主要受河道砂体的控制,是岩相油气藏,但是还是一直强调要“注意研究各类型的圈闭”。
对李四光的两点意见(全面研究盆地中可能的含油气构造型式和加强盆地中部的调查)则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和理解。
孙肇才等甚至在庆阳会战时有了岩性油气藏概念后,还在1974年总结中提出了“让出大道,占领两厢”的口号。
这样做虽然也实现了成功的找油突破,发现了庆阳地区的庆阳、安塞等一些中生代大油田,但是把“回到陕甘宁盆地中去”又绕了过去,继续围绕着盆地转圈子。
其间还得出“上古生界为主的勘探油气成果希望不大”的结论。
1986年底又提出“以下古生界为主,兼顾上古生界;
但是找下古生界油气又如何去突破呢?
做出上述结论既有战略指导思想问题,也有战术技术性问题,当然可能还有工作程度不够的问题!
对此需要深入分析。
估计可能是受到含气层渗透率低、丰度低的认识之惑,加之选区偏北不容易很快获得突破所致。
(2)与地质石油部门相反,中石油做了3件事:
①1986年天池构造天1井在奥陶系获日产16万方的天然气流。
他们开始注意到奥陶系的气。
选择中部一个鼻状隆起构造打一个探索井—陕参1井,1989年1月在奥陶系风化壳内见气,日产28万方(酸化后无阻流量)。
1989年3—4月,在其西部40km处的榆3井同一层位又获气流,日产13.6万方。
靖边奥陶系大气田就这样地被发现了,从而拉开了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序幕。
这一大气田也不是构造油气藏!
可能设计者当时也未想到会一钻突破!
靖边大气田的发现,理论指导作用是一个方面,也有碰运气的成分,这也是找矿工作的特点。
②在国家多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认真总结许多现象,深化了对本区油气藏的认识,明确地提出河流相控油气,而且明确了“乌审旗为生气中心”。
加上1996年榆林区陕141井在山2气层发现的日产76.78万方的高产井,并结合地震资料圈定的河道砂体展布,进一步认识到陕141井区山2气层所在砂体是一个三角洲平原网状分流河道复合叠置的含气砂体带,具备形成大型砂岩气藏的良好地质条件。
为此,1999年中石油将勘探重点转向盆地中部的上古生界山西组、石盒子组河流、三角洲相砂体,部署了一批探井,先后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
这应当是认识上的深化与转化为有效的指导所取的成就。
最终走向盆地的中部油气区,使找岩性圈闭油气藏不断获得大突破。
③对低渗透、低压和低丰度油气田的开发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
要突破这一关,有油气而不能开采的油气田是没有工业价值的。
这方面康世恩有很大贡献。
在1970年庆阳会战时,他提出“对待大面积低渗透的油层,你们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它进行压裂改造,压开了就有了面积和产量,压不开一切等于零[8]”。
他要求庆阳的钻井队今后“要打就打压裂井”。
现在长庆公司经过多年探索已取得巨大成功。
他们的办法:
一是找高渗透率的块段;
二是压裂改造低渗透率砂层,使之稳定出油气;
三是实施超前注水;
四是打水平井、从式井等。
从这一找油气历程可以看出:
(1)找构造油气藏一直是两家找油气藏的主导思想,并一直影响着找油气的过程;
(2)虽然两家都通过找油气实践先后认识到本区岩性圈闭的重要性,但是认识的深度有所不同,改变指导思想,主动以岩性油藏为主要目标物的自觉性两家也有所不同,对生气中心估计不同,导致选择的重点地区也不同,当然也会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3)国家设立的攻关项目对深化本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分布规律的认识至关重要。
4陕北油气田的发现丰富和发展了李四光的油气勘查思路
李四光过去一直强调的是构造动力驱油与构造储油,而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没有构造的情况下,他也明确地肯定盆地中部有油,要求具体地研究本区油气储的“构造型式”。
这一认识是他经过认真思考的结果。
后来勘探事实已证明了他的论断,即盆地中部肯定有油气。
他当时的设想根据是什么?
现加以探讨如下。
4.1盆地内大量有机质是生成油气的前提
李四光分析伊陕台地是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内的第三沉降带,它是由三套中生代构造和一套新生代构造组成的复杂构造体系。
在中、晚三叠世之间,中、晚侏罗世之间,早、晚白垩世之间和古近纪、新近纪之间,普遍出现的区域不整合为其定型时期。
这种基本条件表明区域上有利于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