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860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Word文件下载.docx

制度教育学

乌里瓦斯凯

研究教育制度关注公平

教育

类型:

谢弗勒,“描述性定义”(是什么)、“规定性定义”(在作者的某种话语语境中始终统一)与“纲领性定义”(应该是什么)

内涵:

1广义的教育:

泛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

指的是主要专门组织的教育。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

结构

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

指一个教育活动有哪些要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影响)

教育系统的结构:

有一定的教育目标,有一定的要素构成的组织形式,实现一定的教育功能的整体。

教育系统的功能是传递文化,包括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和培养德行。

功能

1从教育的对象上划分,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上划分,可以划分为正向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方式。

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本质

1教育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说)

2教育是生产力(生产力说)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起源

生物起源说:

勒图尔诺、沛西能、桑代克。

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心理起源说:

孟禄。

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麦丁斯基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等。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发展

古代:

阶级性和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无系统性、无理论性

近代:

世俗化、国家化、义务化、法制化、丰富化、教育与生产开始有机结合

现代: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型;

教育的主体性;

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概念

1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3教育方针: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施教机构系统和管理机构系统)

2学制: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分工的关系

关系

1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包含,核心;

目的和手段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般与特殊;

依据和具体化

教育制度和学制;

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确定依据

1社会方面:

生产力、科技、经济、政治、文化

2人的方面: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1社会依据:

生产力与科技、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文化传统、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确定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

3教育本身的因素:

教育目的、国内学制的历史发展、合理参照国外学制的经验

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2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

3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4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组成

全面发展教育构成:

德智体美劳

五部分的关系:

1相互独立,不可替代2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德育-方向和动力保证;

智育-认识基础;

体育-机体保证;

美育劳动-德智体的具体运用途径)3坚持五育并举、相辅相成

学制的要素:

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结构

各级学校系统: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各类学校系统:

普通教育系统、职业技术、师范和成人教育系统

改革趋势

更为完善两为两结合五育并举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理论

个人和社会本位论;

内在和外在目的论;

准备和适应生活说;

全面发展说

项目

内容

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古德莱德的分类:

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会课程-实行课程-经验课程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科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与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全部内容。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课程与教学属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

名称

含义

优点

缺点

学科课程

依据和适应目的和学生、组成不同科目的、逻辑系统、体现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

基础、系统、结构、易教、易学

加深学科分离、脱离生活和社会。

忽视学生兴趣需要

活动课程

依据学生兴趣需要和心理逻辑、活动作业、体现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

生活、实用、开放、活动、联系生活、兴趣需要、多样

忽视知识系统性、难教、忽视教师、夸大儿童经验、教育质量低

必修课程

必须学习

必备基础知识

选修课程

选择学习

兴趣和选择性

综合课程

打破学科,组合相邻领域

克服分科过细-综合性、促迁性-统一性、利于整体把握客观世界、就业需要、生活性

忽视各学科的逻辑结构、开发困难

分类:

1相关课程:

科际联系点2广域课程:

各科教材依照性质归到各个领域3融合课程:

组合成的新学科4核心课程:

以问题为核心。

优点:

统一实用、适用性、认识改造社会缺点:

范围无规定内容凌乱,学习单元支离破碎,文化遗产不能完全体现

课程编制

编制原理

泰勒原理:

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组织教育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重视目标优点:

可行性、系统性、逻辑性缺点:

简单机械,不能发挥师生主动

编制产品

课程计划(整体规划、学科设置是核心)、课程标准(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科学思想、实用、衔接、基础、心理顺序)

课程目标

1概念: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2课程目标的来源:

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的依据教育内部的依据(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学科专家的建议)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般与个别依据与具体化

4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可行、可测、使用不受限制

课程实施

取向

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影响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课程实施的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和素质5评价(考试)体系改革的滞后6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特别是文化背景因素

课程评价

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模式

1目标达成模式2目标游离模式3应答评价模式4差距评价模式5CIPP模式6CSE评价模式7鉴赏评价模式

需要评估、诊断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发功能

评价范围

1时间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2主题上-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3课程与教学实施的过程还是结果-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4评价与目标的关系-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课程改革

影响因素

1政治(课程目标、内容、编制过程)2经济(课程目标、地区差异性、市场经济)3文化(文化模式、文化变迁、文化多元)4科技(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变革速度)5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最近发展区)

国外课改

美国布鲁纳学科结构论、2061计划;

德国范例教学;

日本的课程标准、英国白皮书《学会竞争》.

我国课改

改革背景:

国外都在改,目标方式内容结构全部改,国内经常改,为了素质教育

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具体目标

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都进行改革

改革内容

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标准、教材开发管理、教师培养、课改组织与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与结构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4研究性学习

概论

教学:

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作用和任务

教学理论:

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解释教学的一般规律,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的一门理论

教学模式:

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1教育与教学:

包含2教学与智育:

教学不等于智育,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智育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3教学与上课:

包含4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关系:

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基础和起点,二者含义不同

5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

三种关系

形成发展

教学理论的发展:

《学记》-拉特克和夸美纽斯-《普通教育学》以及分流.

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

简略性、针对性、操作性、灵活性、稳定性、完整性、中介性

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步骤、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国外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非指导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

国内模式

1传递-接受模式2自学-辅导模式3情境陶冶模式4示范模仿模式5尝试教学模式6目标教学模式7引导发现模式8概念获得模式

教学过程

本质观点

间接知识说;

全面发展说;

双边活动说;

交往说;

特殊认识说

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什么、怎么教,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

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易控性创造性

过程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起点设计3教学内容设计4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5教学评价设计6教学结构设计

1系统分析模式:

“输入——产出”的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法

2目标模式:

目标系统性强易操作基本程序呈直线型

3过程模式:

非直线型,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

特点是灵活、实用。

评价

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动机

分类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学业成就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改革

1加强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3扩充教学评价的对象,评价指标多元化4重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的结合5教学评价的功能的转变

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确立依据

社会依据;

人的依据;

教育自身依据;

(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等)

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原理将教学过程各要素组织起来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集体教学萌芽

导生制、班级授课制(基本)——昆体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法

特征

五个固定

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1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教学效率高2它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能发挥教师系统讲授的优势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感5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实践性不强,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践3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4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5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发展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的分割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具体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考评

教学

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评价对象广

广义: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狭义:

道德教育,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基本内容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德育任务

德育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

德育规律

1在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到的活动过程2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4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德育原则

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2知行统一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6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

德育方法

说服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德育途径

直接(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和间接的途径

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体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集体教育模式

教师

专门人员、专门职业、教育者——类别

职业发展

非专门化——专门化(师范教育机构)——专业化

教师职业的地位

1社会地位:

社会作用-传递文化政治地位-国家对教师的认可度经济地位-指直接体现职业权利-法律保障专业地位-专业人员职业声望-社会尊重

教师作用

1社会作用:

文化继承者与传递者价值引导的时间者服务社会生产人才的承担者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2教育中的作用:

培育人才,启迪心灵

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示范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专业素养

1知识素养:

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知识广博的知识文化修养

2技能素养:

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情感素养:

爱教、乐教

专业发展

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化途径:

1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2职前培训(师范教育)与在职培训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进行教育研究5教学反思6新教师的入职辅导7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

教师队伍专业化途径:

1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2国家建立从业教师的管理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环节

3国家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提供各种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手段

权利

1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3评价指导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义务

1守法和职业道德的义务2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义务3有益教育的义务4关爱尊重学生的义务

5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6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

学生

学生观

学校教育对象,单独学习任务的人——独立性、主体性、独特性、发展性、平等师生观

学生群体

1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自发、不稳定)——作用:

交往的需要,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展开学习活动的需要

1使用学校资源权利2获得物质帮助权利3获得公正评价权利4程序性权利5学生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4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师生关系

1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关系2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类型

1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2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教育观念领导方式和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

1社会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琴魔2人际关系: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3教育关系:

教学相长,共享共创4心理关系:

宽容理解

途径方法:

1转变观念(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

2尊重与理解是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3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教育的制约性

教育的功能

生产力:

1人才培养的规格2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教育结构3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4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

经济功能:

1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2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3科学知识再生产4生产新的科学知识5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的性质和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的领导权3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政治功能:

1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2促进政治民主化3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文化:

1人才的规格2教育内容3人的教育观念4学校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2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3文化选择功能4文化创新(包含批评)功能

科技:

1影响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2教育对象3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之中

科技功能:

1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还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人口:

1人口数量和自然增产率影响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质量2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3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功能:

1提高人口素质2控制人口增长3影响人口的迁移4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社会对教育挑战

(专题趋势)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教育与人的发展

身心发展特点与制约

1顺序性-量力、循序渐进2阶段性-关键期、量力3差异性-因材施教4不平衡性-关键期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理论

1单因素和多因素理论2内发和外铄论3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

遗传

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制约性;

差异性;

可塑性;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

环境

提供人发展的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

学校教育和人

个体个性化:

培养人的自主性;

独特性;

自我价值

个体社会化:

观念社会化、智力能力社会化、职业身份社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