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826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试说明诠释Word文件下载.docx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0)

2.(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P38+40)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P33+34+41)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4.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简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5.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44-46)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P47)

3.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4.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

追求发展真理的过程是与谬误作斗争的过程。

(P48)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P49)

三、唯物辩证法(7+8+9+10课)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P54)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P55)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既要认识事物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P57)

4.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P58)

5.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离不开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58)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前进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P63)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P65)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4.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P66)

5.量变到达一定程度,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质变才能实现。

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6.辩证法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三)矛盾观(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P68)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P69)

3.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P69)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70+73)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P72)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又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P73)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看问题要全面,对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放任自流。

)(P73)

(四)辩证否定观/创新观(也可列为发展观)(P75+76)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11+12课)

(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87—88)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变化的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一定同步。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P89)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

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P9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要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92+94)

世界观+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97—98)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how?

)(P99+101)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①人生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是什么)(P96)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些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可能是物质贡献,可能是精神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在今天,主要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如何评价)(P96)

4.如何实现人的价值(how)(P102—106)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辩证唯物论(4+5课)

一、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原理: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静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

3.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三、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注意答题是要结合书本,但不可拘泥于书本,要从材料实际出发)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辨析点

1.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目的性、计划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是指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

历史性是指实践是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原因: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高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能提高人们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检验认识真理性就是要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物作比照。

①认识不能检验认识,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正确,③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认识变成现实的存在),④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②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why)

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唯物辩证法(7+8+9+10)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⑴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⑵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是是事物前进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对立性:

量变:

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

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性: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三、辨析点: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根本原因);

②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

1.矛盾是反映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哲学范畴,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⑴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

①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区别、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对立性: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统一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

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辩证法否定观(创新观)

一、原理

1.辩证否定观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11+12课)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why③)(方法论)

5.社会主义上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8.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如何实现)

细节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2+3课)

(1)哲学是什么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

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或者通过专门的学习掌握哲学。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不是任何哲学都是科学的

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

★总结:

哲学的含义(是什么):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展开的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休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例如: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在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促进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但它把物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于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它是这个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伟大的思想武器。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存在,当成第—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注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两大阵营。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产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的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