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782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文档格式.docx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

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

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

教育学、心理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

所谓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必不可少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因为教育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人要顾及对象的心理,所以条件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保障。

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子系统与系统、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教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地位。

⑶专业理论基础:

语文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

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

语文学是语文教育的本体知识、核心内容。

语文课中要教给学生语文学知识和技能是与其它学科教育学区别的根本标志。

语文学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大领域,涉及语文知识、语文训练、语文能力三大层次。

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体系,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逻辑学、文章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静态知识。

语文能力也有其自身体系,指阅读、写作、演讲、听知、思维等动态能力。

语文训练依据知识或能力体系的不同,也形成各自训练系列,并贯穿在知识和能力训练之中。

语文学是语文教育之本。

如果没有对“语文本体”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掌握,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将成为缥缈的海市蜃楼。

(二)实践性

应用科学的最突出特点是实践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应用学科,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指导掌控语文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行为,使语文教学极具操作性。

具体说来,其实践性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⑴语文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

不管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还是现代的语文教育理论都是古今教育工作者在广泛而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取出来的。

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在“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等经典教例中提炼出来的。

其“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则也不知是经过了多少的教育实践才悟出。

孟子的“由博反约”、“循序渐进”、“学贵有恒”,荀子的“学思行结合”、“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等教育原则,都是他们毕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今天的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像于漪的“情境教学法”、洪镇涛的“学习语言论”、欧阳黛娜的审美教学法、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等也与他们在语文课堂的辛勤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⑵语文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的语文教育理论最终要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服务于实践。

语文教育理论的理论性与纯理论的不同在于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技能,解决具体的教学操作问题。

例如,“多元解读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从“作者原义”、“政治意义”、“伦理意义”等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意义,使语文文本主题解读空前活跃与繁荣。

“创新作文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主题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手法创新”与“语言创新”等,使程式化的传统作文形象也大为改观。

又如,作文教学的四大规律是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来的,但一旦形成为理论,它又成了指导我们写作训练的具体方法:

⑴“主体发表律”告诉我们写作的构思成文过程是物→意→文,使我们作文增强主动性和程序性。

⑵“厚积薄发律”告诉我们积累材料对作文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掌握了分门别类积累事实材料、语言材料、情感材料的方法。

⑶“读写结合律”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使我们的阅读更有目的性,写作更具指导性。

⑷“技能训练律”告诉我们作文是一个由诸多细节缀成的综合工程,必须关注雕琢细节的技巧,像造句(属对)、修辞等语言训练;

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训练;

开门见山、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表现技巧训练;

摄材、选材、审题、立意等专项训练等等。

总之,语文教育理论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妙之学,而是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语文教育方法的致用之学。

(三)综合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的内容是语文学的,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育学的。

而语文学又包含语言学、文章学、美学、文化学等内容,教育学又与心理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

因此作为一个理论基础源于本土又来自外国,关涉内容既有文科又有理科,方式方法既有规可寻又因人而异的应用教育学科,综合性显然是其本质属性之一。

其综合性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⑴从学科构成看,大而言之是语文学和教育学的结合,小而言之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综合。

⑵从理论基础看,其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关。

考察教育现象的视角是哲学的,遵循的教学规律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是伦理学的,教学行为的规范是美学的。

⑶从教学内容看,其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地理、天文、甚至数理化都有关联。

语文与文史哲等密切相关自不待言,至于与数理化相关联是因为教材中要牵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

例如科技说明文就是一例。

⑷从教学方法看,其吸收了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理论成果。

像语文教学中的由浅入深、课堂控制、信息筛选、整体感知等做法都是吸收其它学科方法营养的表现。

语文教学工作者是专家,又是杂家。

其学养不仅要“专”,还要“博”,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在杂家的基础上当专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之路。

三、本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必须追根溯源,高屋建瓴的去看。

从宏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属于应用教育学,而一切具体教育学都服务于教育,所以教育的重要性也可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

从中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接服务于语文教育,关系到语文教育成败,所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

从微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课程、核心课程,是看家本领,所以也必须明了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

“人穷先治脑,国穷先治教”,虽是一句俗语,但透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及今,无论是氏族长老、奴隶主贵族、封建君王还是现代国家的管理者都极其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氏族社会末期就有所谓的“成均之学”、“虞庠之学”。

奴隶社会,贵族阶层开办有“校”、“序”、“庠”等教育场所。

孟子曾言: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1]封建社会更是公学和私学体系庞杂。

例如,公学就有儒学和专科学校系统。

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论《学记》的创立国,其中之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早在战国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教育的证据。

当下,“科教兴邦”更是立国强国的基本国策。

因为古今国家或集团的统治者、管理者都知道教育有培育后代、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宏扬文明的巨大作用,是立国之本。

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后代的例子很多。

古代孔子兴私学培养了“贤者七十二”,苏洵通过读书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文坛两巨子苏轼和苏辙;

现代绍兴周家培养出“北大二周”;

“西南联大”培养出杨振宁、李正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代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世界钢琴王子郎朗等等。

教育发展经济,是依靠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精英来间接实现的。

教育培养了精英,精英在自己的行业取得成就,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李冰造都江堰、张衡制地动仪、袁隆平改良杂交水稻等都可看成是教育的功劳。

教育传承文化,走过了一条口耳相传,一般物质载体相传,到电子多媒体相传的漫漫长路。

在造字之前,由家长、族长或族中能人来亲口传授,没有文字记载。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史诗就是这样代代流传的;

造字以后经历了龟甲、兽骨、铜鼎、绢、纸的流传道路;

到了现代则由广播、摄相机、电脑等来传承文化了。

不过,传承方式虽有所不同,但传递过程中教师的教导作用是始终重要不可或缺的。

教育宏扬文明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流传并发扬光大上。

《大学》开篇就阐明了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

它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善性,“明明德”就是发挥出善性;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爱人;

“止于至善”就是达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这五大德育教育纲领虽经董仲舒、朱熹等封建伦理学家神化、庸俗化为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道德,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但经扬弃其糟粕后,“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仍然在提倡施行,成为新时代的新道德。

不过其理论基础不是封建儒学,而是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的现当代人文精神。

服务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最高目标。

(二)语文教育是教育之本

“语文教育”有时通称“语文”。

“语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叶圣陶等教育家的建议于1949年确立的名称。

在1903年以前语文教育融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问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语文课程。

1903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语文课程有“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读经讲经”、“国文”、“国语”等名称。

例如清政府1903年在《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

“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但取理明辞达而止。

”又说:

“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又有不少解释。

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

前言》中的解释是“语言文字”。

也有学者解释为“语言文学”和“语言文章”的。

叶圣陶的解释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早在1948年,叶圣陶当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关于“语文”的含义就有过阐释: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3]1962年为释疑再次解释道:

“什么叫语文?

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在书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4]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自己的结论。

例如,从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角度王富仁界定的“大语文”和“小语文”;

[5]王荣生界定的“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课程”、“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四种外延由大而小的概念。

[6]从语文性质和内容角度韩军界定的守“人文”之真,归“积累”、“诵读”、“文化”、“文字”、“生活”之本的“新语文教育”等等。

“大语文”——社会上一切语文活动和语文学习活动。

“小语文”——教育界传统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或基于学派立场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

王富仁的“小语文”指后者。

“语文教育”——“人—语文活动层面”和“人—语文学习层面”的日常语文经验。

包括社会通道和学校通道的语文教育,相当于“大语文”。

“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语文教育和其它科目的语文教育。

因为中小学语文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

[7]

“语文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中小学语文课程。

有相对统一的课程计划、教材、教参及实施和评价方案。

“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基于学派立场的多个语文课程或多种样式的语文课程。

甚至每个语文教师的课程都是一个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

它强调语文要回归到语文课程形态多元并存的本然真相。

这些界定都帮助我们提高了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但可惜的是对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深刻论述,且有或窄化或泛化的倾向。

实际上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言语形式的工具性”。

换句话说“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的派生属性。

因为一方面“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标志,另一方面确立了此属性就会派生出一系列关于课程和教学的正确理念,像“语文教学是附带人文性的言语教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双基训练”、“语文课程应立足于言语形式”等等。

不然,语文教育就会轻视“言语形式”、“言语应用”,过分强调“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把语文教育搞成了其它科教育。

但这里要明确,语文教育强调语文言语形式的工具性,但绝不排斥语文“言语内容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是既强调“工具性”,又强调“人文性”。

因为语文里毕竟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轻视“人文性”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划算的。

有了对语文教育的正确认识,我们还要明白语文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语文教育是个性独特、责任重大的母语教育

中国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⑴它的语言是由“六书”造字的语素文字,不同于西方的音素文字。

⑵它的精神内核是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传统。

⑶它是土著产品,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是舶来品。

并且它责任重大——民族精神的承传和发展靠它来完成,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

⑴民族文化、精神靠语文教育来承传和发展。

人一出生,甚至在娘胎中就在受母语教育。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自强不息,后德载物”(《周易》)的民族精神,就是靠语文教育来承传的。

⑵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

语文教育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新一代的文化知识、能力及思想品德素养主要由语文教育来完成。

2.语文教育是其它学科教育的基础。

虽然我国古代教育没有明显分科,语文教育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文化艺术、语言文字等混合在一起进行,但语文教育是先于其它科教育的,其它学科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语文教育,就没有其它科教育。

服务语文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中级目标。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之本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包括师范生)的专业课,看家本领。

服务于语文教师是本课程的初衷,也是直接的基本的目标。

语文教师之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一是出于专业要求,二是源自生存需要。

1、专业要求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的技能,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搞好本职工作,成为行家。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记载郭橐驼善种树就因他精通种树技能,是种树专家。

如同稻农要懂种田,渔民要懂打鱼,语文教师就要精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所以尤其要钻研这门课程。

师范生是要到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实践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所以要实现一个师范生向真正教师的转变,必须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学好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懂得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规律和方法,就能按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去教学,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

不然就可能教出“四不像”语文。

要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并不容易,因其综合性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更容易学好它。

因此作好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准备,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知识准备包括百科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准备。

特别要关注语文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哲学、美学的准备。

实践技能准备。

首先要练好“四字一话”外功。

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打字和普通话。

其次在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之前要有意识地寻找机会观摩学习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学习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和板书设计等实践技能。

2.生存需要

当下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不是十里挑一,而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

教师行业也不例外。

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和广大语文教师要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专业课,练好专业技能。

鉴于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对象思想复杂化、素质下降和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下滑的现状,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语文教师,提别是师范生还需要在性格上磨砺自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性格刚柔相济独具魅力的人。

如果说古代的优秀人才典型是“才子”、“淑女”,那么当下优秀的语文教师最好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型和辣妹(王熙凤)型。

一句话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内涵丰富、性格开朗、能力超强的人才。

一手好字,一口标准语,三百篇文章,是传统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准。

而今的优秀语文教师标准更高,除了传统教师的内外功外,还有更多的思想、能力、个性、人格要求。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非常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讲完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

选择语文课程与教学最基本的理念和语文教学最基础的技能,也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初步从教所应该把握的理念和技能。

是为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服务。

因此,语文本体、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系统、语文素质教育等理论,对于语文教学实践来说,不那么急需和切近,在教学中就不涉及。

教学内容(“教学论”讲技法):

第一讲:

第二讲: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概述

第三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解读

第五讲:

教材概述

第六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第七讲:

新教材的使用策略

第八讲:

语文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

五、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更重实例教学。

要讲必要的教学理论,但必须与中学教育实践相结合,与教学实例相结合。

具体说来,就是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来讲空洞的理论,坚决杜绝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讲成了西方教学理论课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课。

而应该以中学语文实例教学为基础来渗透教学理论的教学。

譬如,要讲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就应用其“发现学习理论”先上一堂示范课,再讲其理论,并分析其与我国启发式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2.更重教学的主要方面。

所以课程论方面以教材、课程标准等为主;

教学论方面以阅读教学为主,阅读教学又以教学程序、教案编写、四大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主。

至于其它,像综合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内容,只在它章中略有提及。

3.更重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讲授是重要的,但千万不可忘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学习的高效率。

所以教师在精讲的同时要注意多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主动学习可以是学生的自学,也可以是师生的互学;

可以是口头练习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微格教学训练。

总之,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理论课必布置思考题,实践课必让学生上台训练。

4.更重参与和合作。

这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

就理念讲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就方法讲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只有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引起多样的深度的参与和合作。

教学过程中参与和合作主要有问答式、讨论式、发现式、角色转换式、实际操作式的互动。

六、学习方法与学习建议

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与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努力写好三笔字。

三笔字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

这是当教师的基本功。

它需要小学、中学和大学平时学习时打好的基础做功底,也需要在学习本课程时有意识地专门训练。

(二)认真讲好普通话。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务必在平时的学习和学习本课程时努力使用普通话,以便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作出贡献。

(三)锻炼高水平的口才。

教师授课靠口才,语文教师尤其靠口才。

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才,以便在讲台上能讲得清楚、简洁、流畅,讲得形象、生动、感人。

(四)能写高水平的文章。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要“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均要求自己能写得一篇好文章。

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写得快、写得好的程度。

(五)勤于思考,敢于表现。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提出各种问题来,也会提出一系列诸如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试讲等训练要求,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勤于并善于思考,以便理解和接受语文教育的理论,敢于表现,大胆教学,以便训练自己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这也是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的地方。

(六)既读书本也读师生。

本门课程要担负起传授知识与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两项任务,明显区别于中文专业的其他学科。

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在学习时,既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也观摩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录像带了解课堂,通过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感受师生的教与学。

学习建议: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论的课程特点,说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二)学与用相结合。

(三)训练与研究相结合。

具体说来,可表现为五种学习方法:

阅读法。

一是认真阅读本学科的教科书;

二是广泛阅读语文教学领域的报纸、杂志、教材、专著;

三是阅读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总结、教案实例、教学实录。

研讨法。

一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课堂内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锻炼胆量与口才;

二是在课堂外进行研讨,围绕某一专题问题,查找资料,进行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或辩论。

见习法。

一是运用电教设备,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录像片,了解著名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二是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以便增加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

练习法。

一是书面练习,包括分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教案,编制一份试卷,写出一个听课评论,编订一个学期教学计划等;

二是口头练习,包括朗读朗诵课文,提问与答问,试讲、讨论、辩论与演讲等。

实习法。

一是模拟教学实习,在课堂外,在练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选择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以自己的大学同学为教学对象,模拟中学语文课堂,进行课堂教学;

二是实际教学实习,在课余自己联系到某所中学的某个班级上语文课,或者联系到某个家庭为某个中学生进行语文家教,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下到某所中学进行专门的教育实习。

目前,全国有几十所高师院校开设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点,有十来所高校开设了博士研究生点(或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

有志者均可报考。

七、语文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的内涵

关于课程概念的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一方面,提到课程,人们似乎都了解指的是什么,课程是人们经常和普遍使用的概念;

另一方面,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