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768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

《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讲座文档格式.docx

1、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教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李克东教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重构。

3、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祝智庭教授的定义: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

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4、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南国农教授的定义:

(1)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

(2)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3)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

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5、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定义:

1998年12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立项报告中提出: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具体要求是:

(1)不提倡、更不要求教师编制软件,而希望教师采用现有的工具性软件。

激发教师自发地要求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从外部强迫。

(2)从学科需求的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

(3)更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

(4)要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5)更注重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而以前这点在编制软件时很少考虑。

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体现知识的综合性,还要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在做法上,该课题强调三个要点:

一是软件方面寻求合适的教学平台,提倡教师利用现有平台,而不提倡教师人人都来做课件;

二是相应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应着重提倡一般化的基本技能培训,如对Office组件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培训;

另一方面是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论及教育技术理论(如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

三是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

目前,这方面的实践比较热门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利用美国开发的教学软件“几何画板”与数学、物理等课程进行整合。

从整合的目标与价值观看,这种观点看重的是被辅助的其他各学科教育(包括突破难点、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乃至改变教学模式),而非信息技术教育本身。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理解

2001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文中指出:

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

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运用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运用技术。

根据国内可能实施的信息技术整合的实际情况,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解为“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它学科教学”。

三、为什么要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社会的要求

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步伐。

各个国家已经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增强国力的首要战略。

信息成为社会中的一种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2、教育受到信息社会猛烈的冲击

传统的教育观念被打破,信息社会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培养信息技能、信息素养,这促使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产生。

3、信息技术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处理、海量储存、方便快捷等常规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特性,如果加以正确使用,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比如,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可以用电脑展示学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

可以展示形象直观的材料,作为学生分类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义等思维活动的支撑点;

可以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亲历情感体验,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长期保存在记忆中。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

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对引起学生的积极关注,加大信息量、简化板书、加快教学进度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比如:

1、美国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教育行动”纲领,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met,每一名十二岁的孩子都能够上网。

这个目标已经实现。

2、英国

英国教育部国家课程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被列入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3、法国

法国教育部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学前儿童将在计算机上学习绘画,小学生学会使用电子邮件和上网。

4、德国

德国在1997年开始执行一项促进中学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试点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信息能力。

5、芬兰

芬兰教育部于1995年提出“信息社会中的教育、培训与研究国家战略”的五年计划,规定到2000年实现全部学校和教育机构联网。

6、日本

日本文部省在1991年发表了《信息教育指南》,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先后公布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明确规定了初中和高中信息教育必修课程的具体内容。

7、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于1996年提出教育政策全盘改革计划,计划在未来五年拨款15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全面培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资讯科技的技能。

8、韩国

韩国情报通信部于1999年8月公布了电脑普及教育计划,将在2002年前为中小学配备30万台教学用电脑,对8万多名教师进行电脑培训,以指导学生学习。

还将在全国100个邮局开设电脑教育室,向普通民众提供免费电脑教育,目的是创造人人都能自由利用电脑和因特网的社会环境。

(三)、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国外早已变成了现实。

我们来看看1998年中国中小幼教师考察团的考察报告中描述到的美国计算机在教育中应用的状况,了解一下先进国家是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的。

在被考察的中小学里,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十分普遍。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已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合其中,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在所有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里,一般都配备了能直接上Intemet的电脑,作为师生查询资料、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必要工具。

教师、学生使用电脑进行查询非常普及和频繁,也非常熟练,有的是从各种光盘软件上获取资料和信息,有的则从Intemet上获取资料和信息……

几乎在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使用了投影、多媒体电脑等工具。

教学中基本上不采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

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里也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电脑。

学生的实验过程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演示,实验中获得的实验数据随时用电脑进行处理。

小学的自然课中,学生通过类似游戏性质地摆弄各种玩具,而与玩具连接的电脑将玩具的各种物理特性,如运动轨迹、速度、距离、温度和压力等显示出来,让学生在非常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有关的知识……

计算机在这里真正地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挥了很高的效益。

要不要使用多媒体、要不要使用网络、甚至要不要使用计算机,完全由教学的需求来确定,没有丝毫勉强。

他们也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计算机,因为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手段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

而我国的情况是......,玉溪的情况是......。

其次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解和误区

长期以来,广大学校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许多误解,实施起来有许多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解

在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产生了一些误解。

没准您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这些误解。

1、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吗?

有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这种理解是非常狭隘的。

“信息技术”远远比“计算机技术”的概念要广泛得多,除了我们接触最多的计算机之外,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光电阅卷机都属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也属于信息技术。

2、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吗?

因为“多媒体计算机”的字眼到处可见,而且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运用得最多,在许多教师眼里,“多媒体”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全部了,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

处理多媒体信息只是计算机技术一个方面的应用,计算机可以用于数据处理、网络通信等许多方面。

在教师的教学中,计算机可以用于课件制作、教案编写、检索资源、成绩管理等各个方面,用途远远不只用于多媒体信息处理。

3、多媒体有那么神奇吗?

现在有大量的资料称赞多媒体技术能“变抽象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使许多教师把多媒体奉若神明。

其实多媒体本身也只是媒体,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限。

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多媒体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取决于学科特点和是否正确地运用了多媒体,而不是使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够会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适用于能够形象化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几何等,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用多媒体表现。

也不是说其他学科不能用多媒体,这要看知识是否能够形象化。

对于高度抽象、无法形象化的知识,一般不适合用多媒体来表现。

4、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吗?

现在宣称信息技术如何先进的资料越来越多,所以在许多教师眼里,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这种观念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

如果运用不当,教学不但不能提升教学效果,反而可能降低。

如在一节课上,教师将“分米”画在了电脑上,通过投影投出的分米的尺寸远远大于实际尺寸,这对于教学效果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5、运用信息技术一定比常规教学“先进”吗?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了,但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一定比常规教学先进吗?

不一定。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否比其他教学手段先进,要视教学内容、教师的特点而定。

在某些方面,运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可能更加有效。

对教学手段而言,只有是否“适用”的问题,没有“先进”的问题。

当然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6、上课一定得用信息技术才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吗?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尽量在每节课上运用信息技术,这是一种误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教师查找资源、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授课、考试、评价、教研等,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此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排斥其它教学手段的运用。

·

7、信息技术能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吗?

现在人们对信息技术倍加推崇,使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其实这种理解也是很偏颇的。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制作课件是一个很繁琐的工作,尤其是要制作一个优秀的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但是,教学资源一旦积累下来,在下次使用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重复工作量。

另外,一些信息技术确实能够大大降低工作强度,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光电阅卷系统就能大大提高教师批阅试卷的效率。

8、在整节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才能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吗?

在教师中广泛存在这样的误解:

既然要运用信息技术“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那么就需要在整节课中都要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要求在整节课中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如果运用信息技术不当,如仅仅是“电子板书”,实际上是对信息技术的浪费。

将信息技术作为黑板、投影、甚至课本的替代品的做法,只会造成“现代化教育”的表象,穿的是新鞋,走的却是老路。

应该适时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整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

9、运用信息技术就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信息吗?

有的老师认为,现在都是信息时代了,“知识爆炸”的时代到来了,所以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虽然信息时代每天都产生海量的信息,但是在教学中,应该只呈现有效的教学信息,就是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索的信息。

其他太多的教学信息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产生“信息过载”,思维处于休眠状态,它只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这种教学改革由“人灌”变成了“电灌”,同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阶段是网络教学吗?

许多文章宣传网络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想环境,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阶段是网络教学。

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容易使人把课件演示等“初级阶段”误解成落后的。

其实课件演示和网络教学都不过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形式,二者本无初级与高级之分,只要能够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均可以使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师生人手一机,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也必须有足够的驾驭信息技术的技能,而这些条件在现阶段来看,符合条件的学校并不多,所以不能盲目地开展网络教学,而是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可能地发挥现有硬件和软件的效能。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误区

1、信息技术与课程功利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促进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这已经是教育的共识。

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赶时髦”、“攀比”的不良风气,使用信息技术成为校际公开课大赛中评优课的必要条件。

在这种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只是成为教师上公开课“做秀”的工具,教师将重点放在如何将信息技术使用得花俏、如何吸引评委和学生的注意,却并不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教学过程中,背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衷——促进教与学。

在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教师制作课件几乎都是多媒体:

大量运用图片、动画、背景音乐,令人目不暇接,给学生大量的感官刺激,成为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被动接受者;

一个课件占据磁盘空间少则数十兆,多则几百兆。

课件的制作往往也是几个人花费几十天时间,(有的则是请校外专家帮忙),让学科教师望而兴叹,以至于有的学校领导感叹到:

“人家已经是三维动画了,我们还没有二维动画,真是落后了。

”回头则是让计算机教师领头成立学校课件制作小组,购置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等设备,陷入了功利整合的误区。

另外,许多课件评比组织者既不是学科一线教师又不太懂计算机,评比时只是看谁的画面漂亮。

然而,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不合适的动画、声音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效果。

难怪有的教师说:

“我们的课件只是为了参加评比,实际教学中根本不能用!

2、信息技术与课程强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强行整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整合的正确理解,违反教学规律,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行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比如,一个教学演示本来使用常规教具就能很好实现,有的教师非得使用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比常规教具差多了。

这种将信息技术强行与课程进行整合的例子数不胜数。

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药,它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因此不能不加区别地强行运用,否则不仅不会促进教学,反而会对教学产生消极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强行整合的另一种形式是学校强制规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授课的课时比例。

曾有一所设备优良的学校试图将所有的课都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上,但是最终的结果失败了,因为这样做给教师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工作量,使得教师顾此失彼,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有在符合教学规律和学校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使用,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3、信息技术与课程脱离国情整合

除了认识到信息技术本身的巨大作用,这些国家早已具备了实施课程整合必要的物质资源和人力条件:

美国早已经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人手一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经基本上满足了课程整合的要求。

而我国的国情则完全不同,虽然“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大大推进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的建设,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硬件条件还满足不了课程整合的需要。

此外,硬件条件还仅仅是一个必要的基础性条件,师资、软件、资源、制度等因素才是实施课程整合的重要条件,没有这些条件,课程整合也只是纸上谈兵。

因此,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学校仍然处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

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做法是应该的,但是显然不能看人家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完全照搬人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充分考虑我国当前中小学的硬件配备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因素,根据地区差异,有层次有梯度地实施课程整合,而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地实施课程整合。

4、信息技术与课程错误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有许多错误的表现形式。

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错误表现之一“乱用”

现在的教学媒体中,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现代媒体固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但传统媒体也有它存在价值及无法取代的作用。

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上一节课,学生至始至终没有翻开一次课本,课本上的所有内容均通过电脑屏幕依次显示了。

比如,有的语文课上,教师用电脑多媒体只为显示三个表述性问题;

还有一节语文课上,教师用电脑完整地显示了本节课的板书;

一节数学课上,一位教师仅用电脑显示了两道复习题和一个数学定义;

一节作文课上,从上课到下课屏幕上始终展示的是作文题目和下面的两点要求。

这类用多媒体电脑仅仅是为了展示简单的文字信息的方式,还停留在浅层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应用,实际上对教学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一道数学口算题也要设计成课件,通过电脑呈现答案,用小黑板、小卡片、挂图、投影、录音机就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内容非得搬上电脑,其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有些教师为了上一节公开课、报告课或示范课,电脑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图书管理员等齐上阵,一节课往往要准备三四天,“负责”电脑课件制作的教师更是废寝忘食、鞠躬尽瘁,所有能用电脑展示的内容全部“灌”入电脑。

结果在课堂上,教师围着键盘和鼠标转,成了“操作员”、“机械师”,教学活动成了学生“看电影”“看演示”,学生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非常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这样的一节课,尽管电脑屏幕五彩缤纷,学生目不暇接,但这种教学不过是搭了一个花架子,教师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认知、思维反应的观察和了解。

如果这样把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不如说又“引进”了一个新的教学“灌输者”,它只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这种教学改革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同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阻碍学生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