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99664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

《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docx

教育学大题简答论述整理

1.简答

1、夸美纽斯在教育学学科创立中的贡献

(1)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大教学论》,为近代教育学体系构建了基本框架。

(2)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天性,这一思想对于尊重儿童具有深远的意义。

(3)特别强调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国家和社会变革发展联系起来,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合理性。

(4)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

(5)提出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初步设想。

2、赫尔巴特在教育学学科创立中的贡献

(1)建立了规范教育学。

1806年,他出版《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他因而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赫尔巴特根据伦理学理论提出了教育目的理论。

(3)在教学论上,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4)在课程理论上,他主张根据儿童额多方面兴趣设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均衡地考虑到所有类型的兴趣。

(5)在教育和教学关系问题上,在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6)在管理理论上,提出训育问题必须与其他教育问题广泛地联系起来,其先决条件是好的管理和好的教学。

第七,赫尔巴特认为好的教学应该是同意而完整的,学生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

3、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强调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证性,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究

(2)强调教育饰演的严谨性,坚持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3)强调教育研究的定量性。

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用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4、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首先,教育研究的视角发生转变;其次,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主题不断增多;再次,教育研究方法多样化。

(2)教育学学科主体性不断增强。

主要是指教育学理论陈述上的规范性、严谨性、独立性,它基于概念、命题、原理体系的完整建构。

(3)教育学学科体系不断扩充。

表现为以某一教育问题侧面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新的分支学科纷纷出现,如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教育史等。

5、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制约因素

(1)学校教育制度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制约。

表现为,一定社会的统治者总为使教育为他的统治服务。

(2)学校教育制度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

当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自然会引起学校类型、学校层次和学习年限的突破和变化。

(3)学校教育制度为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人在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发展的特点,学校教育制度要适应让人的身心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划分,契合他们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6、教育的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

(1)教育的人文属性,意味着教育是与人、与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方式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

教育是与人的交往,与人的生活的世界的交往,与人生的心灵世界的交往。

它提示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升对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活动方式的关注,及其他对于教育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与个体生命的相关性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相关性③教育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相关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

①教育是永恒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从纵向和横向视角上来看,永恒性和历史性是教育这一事物属性的两个方面。

②阶级性与价值中立性的辩证统一。

教育必须反映和代表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诉求,但是,教育中并不一定都要带上特定意识形态和阶级属性的标签,而是体现出普适性的人类永恒的价值③受制性与相对独立性的辩证统一。

这是指教育在其创办宗旨、指导思想、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授之于社会。

但我们还要看到,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和客观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自己的独特的运动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7、当前我国主要的教育类型和学校系统

教育类型: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学校系统:

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

8、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学前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4)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综合化(5)成人继续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9、义务教育的定义和性质

(1)义务教育定义: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所有适龄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一律平等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普及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的性质:

①义务教育的“义务“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是对儿童、少年而言,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按时入学、就学,接受教育,他们必须遵行并视之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其二是对国家、社会、学校等组织和父母等监护人而言。

②义务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

1995年我国颁布、施行《教育法》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③义务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宗旨在于提高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他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面向全体公民,惠及全体公民,力求让全体社会成员都享受到教育的福祉。

④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

现代义务教育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对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10、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决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整体面貌

①政治制度决定教育性质②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③国家的方针政策影响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力配置与权利享有

①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决定学校课程

①从课程管理方面来看,政府行政过程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置于改革②政治意识形态决定学校课程内容

11、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培养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人才

(2)教育通过实施学术服务,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3)教育通过形成积极的普遍的思想力量,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政治意识的公民,改善社会政治环境

1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需要一定社会物质投入,社会能够为教育提供什么样的投入水平,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

13、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社会的人力资本储备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②教育可以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③教育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劳动适应性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为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3)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

首先,教育能传授科学知识,其次,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一个不断继承、积累和创造的过程

14、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

(2)教育可以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3)教育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劳动适应性

15、学校文化及其特点?

(1)含义: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为己任。

(2)特点: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

16、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为教育提供宏大的影响场域

(2)文化传统制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①首先,文化制约着教育观念②其次,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③再次,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内容的构成④最后,文化传统还影响着教育方法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4)文化影响师生关系

17、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

(1)传承和普及文化

(2)过滤和精化文化(3)交流和整合文化(4)发展和创新文化

1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原有的教育而另起炉灶,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在继承了历史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教育不仅要继承自身的成果,还要吸收其他人类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

1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加全面、系统、持久和深刻;

(3)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

(4)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5)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够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21、教育应如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教育要关注人的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

22、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教育要关注人的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

23、教育如何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

(1)首先,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其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再次,社会促进个体对自身角色的认识

24、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

(3)教育促进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25、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2)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3)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26、我国教育目的核心精神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什么?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立足于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3)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现阶段教育目的: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级各类人才。

(2)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28、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9、简述素质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3)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30、教育目的的特性

(1)概括性与抽象性

(2)理想性与终结性(3)社会性与历史性

31、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评价功能

32、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1)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出了明确规定

(2)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

(3)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4)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33、简述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含义: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特征: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34、简述教师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2)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①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②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③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4)教师劳动具体显效的长期性(5)教师劳动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6)教师劳动具有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35、新课程中教师角色是怎样的?

(1)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与同行者。

在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教师与学生应建立融合的“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配合他们而非支配他们,从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与同行者(3)教师是课程理念的践行者。

36、简述教师知识素养。

(1)公共性知识

①一般方法论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中最上位层面的是一般方法论知识。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逻辑学等。

②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中间层面的是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还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

(2)教师专业知识。

①学科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即“本体知识”,他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主干和核心部分,也是教师职业的身份标志。

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③学科教学知识。

37、简述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适应与过渡时期:

适应与过渡时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是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初级阶段,是教师要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2)分化与定型时期(3)突破与退守时期(4)成熟与维持时期:

成熟时期教师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因其资深的工作经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使这些教师成为当地教育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5)创造与智慧时期。

38、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培养自主发展意识

(2)强调主体反思。

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主体反思,以期达到对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3)创设学习研究型校园环境。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要尽可能的为教师创设学习研究的校园氛围(4)注重行动研究。

(5)加强网络利用(6)开展多样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39、简述教师专业精神与专业伦理。

(1)爱岗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教师对自己从事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体认和崇敬,是教师全面发挥自己能力的重要条件。

主要表现为:

①认同教师职业,并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

②专心致志与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2)追求卓越精神:

①勤学进取精神。

②开拓创新精神(3)责任与服务意识(4)平等意识与公正精神:

平等意识与公正精神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态度(5)协同合作精神:

积极促进与同事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协同工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与家长社区主动沟通,平等相待。

40、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其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师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教师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师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特点:

(1)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目标取向。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形成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所必须的专业性。

(2)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定指标①教师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历练中不段形成自己的专业理念②教师掌握和形成特定的专业技能、形成教学专长③教师有着健全而成熟的专业情意④教师形成高水平的专业自我。

41、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

(2)教师专业的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3)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加速教师教育法制化进程。

(4)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42、简述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

(1)树立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做科学的规划者。

(2)培养教师教育教学问题意识,做主动的反思者。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就需要教师具有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

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

(3)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做有效的研究者。

43、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是什么?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而构思的谋略,采取的手段。

其要旨在于: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综合性采取一系列支持性的组织手段,保障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引领教师群体发现需求,围绕共同面临的问题,展开共同的学习过程,并从学习过程积累可行的教师专业资源,促进教师的自身能力的建设。

44、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有哪些?

(1)适应与过度时期

(2)分化与定型时期(3)突破与退守时期(4)成熟与维持时期

(5)创造与智慧时期

45、简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制约学校课程。

表现为经济对课程的影响、社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对课程的影响、文化传统对课程的影响。

(2)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学校课程。

体现在对课程设计目标的制约、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和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3)人类文化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学校课程。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一定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建构起对知识的起源于性质、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形势与分类的观点,而这些都对课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46、简述课程编制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应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4)适合各国办学的具体情况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47、简述课程标准的特点

(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8、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选编教材要科学合理

(2)图文并茂,结构新颖(3)内容组织内外有序(4)排列形式疏密有致(5)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49、简述课程发展趋势

(1)课程的多元化。

课程的多元化一方面表现为课程的多样化,即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课程内容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课程的多元化表现为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含和涵盖。

(2)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这是各国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先后进行了课程的综合化改革。

(3)课程的实用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统筹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变革观念,加强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支教的联系。

(4)课程的国家化。

“二战”后,各国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使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数量得到发展。

为此,各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科学文化基础教育,掀起了课程国家化,即课程标准统一化的改革。

(5)课程的个性化。

个性化课程就是试图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的课程设计。

(6)课程的现代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日益在学校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局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学校教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以计算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课程的现代化。

50、简述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从不同的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学习顺序、学习周期和学习时数;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又称整合课程,就是把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它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行政教育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及教育机构,属一级课程,它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平,规定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它编订的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及课程的内容或编订地区需要的教材。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对,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主要指那些为了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休息的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这是根据课程形态进行的划分,显性课程又称为正式课程、公开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

51、什么是教学?

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1)含义: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力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地位:

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途径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52、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这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要求,而且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的必要条件)

(3)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5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各环节之间有何关系?

(1)基本环节:

①备课②上课③作业的布置与批改④课外辅导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关系: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为上课提供反馈信息,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与提高。

因此,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54、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教学目标明确。

(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2)教学内容正确,重点突出。

(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质量要求)(3)教学方法得当。

(是上好一节课的方法保障)(4)教学组织严密。

(是上好一节课的组织保障)(5)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6)课堂气氛热烈

55、课堂教学过程的性质是什么?

(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