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662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93 大小:16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1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Word文档格式.docx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二、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长度单位总第1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2、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同一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活动。

3、全班交流。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总第2节

第二课时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纸条等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量较短的物体如铅笔、小刀、文具盒等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厘米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1)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2)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学生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印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2、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1)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2)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总第3节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米尺、卷尺、绳子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指两名同学到板前量)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

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线段总第4节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学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并能分辨线段。

3、能仔细观察,大胆质疑。

教学重、难点

1、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2、会分辨线段

带刻度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在纸上画一些自己喜爱的图画,像大树、花、小草、房子、小鸟等。

这些画儿有的是弯弯曲曲的线,有的是直直的线。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线,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线——线段。

线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说出它的名称。

注意观察老师先干什么,(先点两个点)再干什么。

(再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线段,两边的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2)学生模仿画线段。

(先在纸上点两个点,然后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

3)你还能画出不同方向的线段吗?

4)讨论:

仔细观察这些线段,它们有什么特点?

(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5)量一量课本第5页“做一做”下面的线段,它们的长度各是几厘米。

6)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并指出它的端点。

2、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画。

教师演示画线段的方法:

先用铅笔对准尺子上的“0”刻度

点上一个点,再对准刻度“3”点上一个点,,然后把两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动笔画,教师巡视。

(3)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线段有两个端点。

()

(2)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

(3)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2、课本7页第7题。

学生判断,集体交流。

不是线段的,说一说为什么?

3、课本第7页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画一条比6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总第5节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知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知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3、能做到认真、仔细、书写工整。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挂图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设计练习5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总6节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做到仔细计算,认真书写。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一、复习

1、口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6+6=18+7=39+5=47+6=

64+9=55+5=52+8=33+9

2、用竖式计算

22+45=36+41=21+56=26+13=

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3、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第8页主题图。

问: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为什么?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练习计算5道进位加法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36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35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71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总第7节

第三课时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

 

2、能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3、能灵活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练习,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卡片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通过这节课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

做完以后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指名汇报并说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些计算对吗?

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

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

7、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二10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总第8节

1、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2、知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3、能做到积极与同学合作,大胆质疑。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知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挂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会解答吗?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指名列式并板书算式:

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小组交流算法。

指名板演,汇报方法。

2、小结:

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再得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

五、作业设计

练习五道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