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303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

《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领导行为案例1Word格式.docx

案例分析内容与要求

本案例分析目的:

通过对企业中人际关系的分析,增强学生的决策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要点:

(1)选拔领导者的标准和决策者的偏好的关系?

(2)领导者的职权能力是怎样发挥的?

(3)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本案例分析路径:

(1)三人都有当科长的条件,关键取决于人际背景。

(2)李平缺少人际协调技能必须加强。

(3)增强职权支持背景。

案例2:

张董事长的苦恼

1、董事长的思考

3年前,张董事长发现美国市场中的一个服务项目成为第一个行业进入者,从而占据市场先机,张董事长把原来的企业逐渐收缩了规模,花了很大精力创办新的企业,苦心经营。

然而,在近三年的时间却有三任总裁离开了公司,而第四任总裁的一些做法,他也越来越不满意了。

张董事长天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难道我辛辛苦苦创办这家在过去三年经营业绩飞速发展的企业,现在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吗?

为什么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解决好高层管理团队的问题?

难道是我的决策又出了什么失误吗?

对这个已经干了快一年的总裁,张董事长该怎么办呢?

考虑到频繁的更换总裁对公司的稳定会有一定的影响,张董事长与第四任总裁多次谈话,却怎么也不见改进。

免去其总裁职务,架空他的权力,不让他实际经营管理企业,给他一个虚位,又会被中高层经理们认为是上一次撤换总裁事件的翻版。

而且企业刚刚从第三任总裁带领一些精英骨干集体离职不到一年,如果这个总裁也带着一批骨干离开,肯定又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经营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和信心也会被破坏。

应该怎么处理才是最佳的方案呢?

是不是我原来处理第三任总裁的事情时过于着急和草率了呢?

张董事长日夜难寐,三年来的事情历历在目……

2、第三任总裁

创业初期,为了追求销售收入和盈利,使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虽然制订了看起来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一直没有强调中高层经理们的职业素养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没有建立起保密制度和排他制度。

这使得创业时的部分中高层经理做上了高位后放松了个人行为,做出了违反职业道德、偷窃企业技术和资料的事情。

张董事长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很少对对员工完全放心,虽然企业发展3年来基本采取了日常事务放权给中高层经理们的做法,但是总部的工作人员都处在张董事长的眼皮底下,财务、人事等控制还是很严格的。

同时,张董事长先后从外部招聘了一些管理人员,第三任总裁和第四任总裁是同时被张董事长招聘进入企业的。

两人原来都在著名的商业信息服务企业工作,都曾经担任中层管理职务,年龄上都是35岁左右,而且之间就互相了解。

第三任总裁在职时,第四任总裁先是做规划发展部经理,再做总裁助理,1年后被提升为副总裁。

第三任总裁从原来的企业里挖过来几个销售管理的能手,又迅速指导产品开发人员开发出了一个新的服务产品,还改善了客户服务体系,加强了销售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完善了电话销售体系的标准化方式,副总裁也引进了一家美国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出另一种新产品。

这样,销售收入迅速提高了。

在新企业创办的2年后,张董事长不但收回了原来的投资,并且开始盈利了。

这时候,看起来一切都很顺利——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团队和谐友好合作,产品开发和销售工作日益完善。

没想到的是,张董事长自认为一次正常的人事安排导致了第三任总裁的出走,并且培养出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第三任总裁虽然使得企业经营越来越好,可张董事长却有些不放心。

为了使企业未来有着更大的发展,获得更多资本市场的青睐,以及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需要,在第三任总裁的极力建议下,企业的运营总部搬迁到了上海,总裁、副总裁、销售管理部门、市场部门、商务部门都设在了上海。

而张董事长其它产业都在原地区,这就使得原地区成为了行政财务技术总部。

在这种安排下,张董事长经常需要飞往上海,而总裁等高层管理团队经常飞到原总部所在地,不但花费了大量的旅途开支,而且还很费时间。

张董事长对此越来越不满意,他认为第三任总裁是故意使他不能够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有些决策和经营行为脱离了张董事长的意愿,而且接近一半的分公司总经理都是第三任总裁带来或培养起来的,企业的长期运营和控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他有点被架空了。

他认为不应该一开始对第三任总裁太信任和过于放权。

现在他必须扭转这种情况。

他觉得不能辞退第三任总裁,因为第三任总裁的业绩以及形象和声誉一直很好,而且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很佩服第三任总裁的能力。

所以张董事长采取明升暗降、削弱实权的方式。

于是,张董事长和第三任总裁在一次长谈中,提出了提升第三任总裁为执行董事,负责公司战略计划制订、高层管理团队的日常管理、高级商务合作等事务。

没想到,第三任总裁对于这种安排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剥夺了其总裁职权的杯酒释兵权的行为,最后大家不欢而散。

此时张董事长越来越感到第三任总裁对企业有着太大的野心,恰巧这时候第四任总裁(当时的副总裁),在职权划分、人事问题上和第三任总裁产生了一些矛盾。

张董事长认为这是第三任总裁压制能人、独断专权。

于是,张董事长一改上次谈话的做法,非常严肃的找第三任总裁谈话,明确要求其必须按照他的意思执行。

 

第三任总裁原本希望能够较长时间在企业担任总裁,并且希望张董事长能够给予股权分红,从而提高个人收入。

而张董事长架空其权力的举动使他非常担心未来会被赶走,权衡再三,与其被赶走不如自己主动离开自己创业。

第二次谈话一个月后,第三任总裁离开了,内部通报是离开企业去商学院进修学习。

可令张董事长没想到的是,好几位分公司总经理也提出了辞职申请,而从与原总裁那里传来的消息是他居然成立了一家从事着相同业务的企业,销售的产品和张董事长的一模一样,辞职的分公司总经理也计划加入到第三任总裁的企业中。

原来由于中高层经理们都知道第三任总裁是个能人,对张董事长逼其离开纷纷不解,于是很多跟随第三任总裁的中高层经理们也离开了企业。

没有企业保密制度和排他制度,使得第三任总裁和一些中高层经理们很轻松的开办起了竞争企业。

这对企业中留下来的中高层经理们是种震动,又是种诱惑,原来的相互争斗和对奖金收入的不满开始浮现出来。

张董事长异常愤怒,他立刻在公司内部宣布第三任总裁是公司蛀虫,并且宣布要采取市场措施遏止第三任总裁创办企业的市场生存。

可是,这并没有阻止住过半的分公司总经理的离职,而且分公司总经理离开时也带走了一批优秀的销售骨干和研发人员。

第四任总裁

  张董事长的公司里人心涣散,业绩不断下滑。

张董事长彻夜不眠,思考着如何快速稳定中高层管理团队人心、如何维护市场份额的最大化问题。

而这时候,用新总裁填补总裁空缺也是最关键的。

因为这时候的副总裁显示出了较强的稳定局面的能力以及对张董事长的忠心。

虽然张董事长观察到副总裁的不善于与他人合作、批驳和排斥他人意见、喜欢炫耀个人能力和业绩的缺点,可是第三任总裁离开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最终张董事长任命了副总裁为第四任总裁。

  第四任总裁一上任,快速开展工作:

通过迅速招聘到几个富有经验、能力很强的、曾经和副总裁有过一起工作经历的分公司总经理,强化公司管理体系,产品升级换代,推出市场促销活动等手段,销售收入终于在三个月后有了增长,半年下来,月度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突破了3年前的最高值,同比增长了近50%。

原来张董事长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自己的企业还是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他认为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收到成效,在管理上也没有出什么大的差错,目前的企业已经实现了高层换人、业绩不受影响的良好局面。

  然而,又有了新情况。

首先是一些跟随张董事长创业的分公司总经理们纷纷向张董事长反映第四任总裁自认为自己功高盖主,到处宣扬自己的能力和业绩才使得企业有了现在的良好发展。

在企业的中高层会议上,总裁也流露出了自己居功自傲的心态。

有些分公司总经理和总部中层经理感到受到总裁的压制而产生不满情绪。

另外,张董事长为了加强高层团队的力量,使企业经营管理更稳固,新引入了一位负责销售的副总裁,而总裁和副总裁之间好像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总裁对副总裁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批评和指责。

第四任总裁在一些场合表露出对张董事长过于细致的监督管理不满,有些中高层经理反映总裁和他们谈话中询问关于企业高层管理权利分配的问题,流露出董事长不应该日常管理那么多事情,应该更放权的意思。

张董事长认为第四任总裁心理狭隘,报复心理强,控制他人欲望强烈,在某些方面已经影响到了一些中高层经理们的工作情绪。

张董事长的苦恼还在继续着,他应该怎样走出困境呢?

 

1、你认为张董事长是否应该解聘第四任总裁呢?

如果解聘该采取什么方式?

如果继续留用,该怎样解决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第四任总裁之间的矛盾?

2、张董事长应该建立怎样的人力资源体系来防范高层管理离职带来的种种问题?

3、你认为张董事长的领导风格怎样?

有何利弊?

   

根据企业高层管理人才问题的模拟分析,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

(1)企业高层领导者选拔与留用的关键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一山难容二虎”的观点?

(3)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应怎样协调?

(1)解聘与留用的关键是如何将组织的损失降至最低。

(2)鼓舞团队士气、保持企业绩效是关键。

(3)张董事长应适当放权。

“一个人说了算”的决策机制

组建于1991年12月的深圳三九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由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总后勤部所属企业——深圳南方制药厂。

该集团以医药为主营业务,以中药制造为核心,同时还涉及工程、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目前,三九集团拥有上市公司“三九医药”以及20多家通过GMP认证的医药生产企业,拥有近1000个中西药产品和覆盖全国的医药销售网络,并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部分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曾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技术进步奖项。

三九集团还培育了国内外闻名的三九品牌,全国驰名商标“999”多次被国家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高认知率商标”。

根据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999”品牌价值为83.06亿元。

2006年1月10日,中国品牌研究院发布“中国100最具价值驰名商标”排行榜,三九商标位居药品行业第一位。

三九集团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了“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样板,20年来,三九集团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企业。

而2005年底,当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被刑拘的消息传出时,这让人们又看到了一位“企业巨人”的另一面,从而使企业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治理机制的老话题又重新备受关注。

1、“三九”总裁——赵新先

1941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的赵新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曾任三九企业集团总裁、党委书记。

他在医药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曾著有我国第一部《中药注射剂》专著。

1985年,他携带“三九胃泰”等科研成果和500万元借款南下深圳,创办了南方制药厂。

到1991年底,三九的销售收入达6.39亿元,利税近亿元。

1992,三九集团引进境外投资者——泰国正大集团和美国花旗集团,“三九”开始与外方合作,组建三九正大药业公司(即三九药业的前身),外方控股61%。

1998年底,“三九”改制与军队脱钩,同时准备上市,为了符合国内资本市场要求,三九收回了外方股权。

2000年3月,三九医药A股成功上市发行,募集资金近17亿元。

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以药业为主、多业经营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达175亿元,无形资产近5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医药企业之首,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20家试点企业之一。

2000年,“三九机制”被录入中国MBA经典案例库《经营通鉴》。

赵新先被誉为“中国中药现代化之父”,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军队优秀企业家、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国和平奖等数十项荣誉。

同时,他还被受聘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商学院、同济大学商学院、中山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各大名校管理学科兼职教授、深圳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三九企业集团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师等。

他的名字还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

2、“三九”缘何“一个人说了算”?

三九集团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人说了算”的管理决策机制呢?

这是与它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所分不开的。

从1985年南方药厂创业到1991年10月,这期间企业蓬勃发展,主业兴旺,充满了生机,产销连年保持超高速增长。

1991年10月,上级批复成立三九集团,并将三九集团的人、财、物等一切权力全部交给经营者,上级只管赵新先一个人,赵新先对三九集团全部资产的增值和安全负有全权和责任,也就是正式明确了一个人说了算的领导体制。

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当时国有企业的一个先例。

虽然三九集团越做越大,但一直保持着精干的机构。

赵新先一人兼四职(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和首席执行官),集三九集团和制药厂的4套班子责任于一身。

4套班子都不设机构,没有总经理办,也没有厂长办,只是下设5名秘书处理具体事务。

在三九集团,总经理下面不设副总经理,配有3个党委副书记,没有专职的,副书记分别兼任一个二级公司的总经理。

设置精干的目的是保证个人负责制的有效运作,超出于这个要求的任何机构都是可并、可免、可撤的。

包括赵新先在内,三九总部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保持在30人左右,最少的时候只有15人。

而与此相应,深圳一些与三九规模相似的集团的行政人员一般平均在150人以上。

到三九集团总部办事的人都知道,在三九总部,赵新先和几个秘书占了整整一层楼,一般人很难见到他。

三九集团上下形成了高度服从的企业文化。

三九集团兼并了大量企业后,管理方式变成了挂靠的性质,对下属企业的要求是:

交钱、听话、不惹事。

集团及其下属上百个子公司的股权结构,在赵新先的权威和个人魅力下被弱化。

回溯1985年以来长达十几年的军企生涯,三九集团无论在公司运营、企业管理还是人事任免上,都更像一个“赵氏企业”。

三九以民用药品起家,运作本已相当市场化,加上赵新先的资本经营观念和极大的企业经营自主权,更是充满民营企业的显著特征。

(1)一个人说了算的“优点”

赵新先对个人说了算的领导个人负责制的优点有一套系统的说法:

“一个人说了算”能产生高效率的决策。

香港正大集团的老总想在内陆投资,可是他走了一大圈之后,发现每到一处都是整套领导班子陪同吃喝,洽谈却迟迟没有结果。

最后一站到了深圳三九集团,谈判对手只有赵新先一人,一杯清茶下肚之后,双方已达成意向。

正大的老板非常满意,随后与三九集团的合资企业宣告成立。

第二点是出了问题以后有人负责。

当企业出了问题时不会像集体负责制那样大家相互推诿责任,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

赵新先曾直言不讳地说,他不赞成企业实行集体负责制。

一个国有企业,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产,领导一点个人压力也没有,一点风险意识也没有,怎么指望在市场上与那些独担风险的外企、私企、乡镇企业去竞争呢?

“一个人说了算”能减少企业的内耗。

在国有企业,从来就强调集体领导,派总经理不行,还要派党委书记、董事长;

正职不行,还要再派副手。

这样一来,究竟谁对资产负责?

谁有最终决策权?

党委是中心,总经理是核心,董事会是决策的重心,三心二意,结果难免造成内耗,这样企业哪里还有精力去应付市场竞争?

(2)赵新先的“科学决策”

赵新先的决策方式与其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赵新先本是一个军人,经历过一段正规、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管理风格深深烙刻在三九身上。

他要求三九是一个准军事化企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一个人说了算”就是部队首长负责制的翻版。

公司内部的论功行赏,更是部队的作风。

2001年7月,赵新先到四川百丈湖实地考察,他在绕湖一周之后,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在这里投资建设西部最豪华的旅游度假胜地。

过后,一位大学生问到赵新先:

绕湖一周就做出进入一个全新行业的战略决策,是否有些草率?

是否反映了企业集权的弊端?

面对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赵新先讲了一个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一个故事。

1948年,某野战军一个纵队奉命到保定以北执行任务,突然敌情骤变,部队首长在不到20分钟时间内做出重大决定,改变原先的作战计划,不到保定,南下石家庄。

后来证明,这个临时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2001年之前,赵新先认为:

决策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策的关键在于其正确性,而不在于参与决策的人数多少,也不在于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赵新先一直强调“一个人说了算”是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所以,三九集团实行专业化、专家化决策,让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科研成果持有人以法人代表身份独立负责地行使决策权。

同时,根据三九集团的特点,赵新先把企业的决策分为重大决策和一般决策,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

他还倡议建立了由15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战略决策指导委员会,并作出了一些规定:

比如重大决策必须征求专家、学者和企业顾问的意见,如果是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还要依照程序征求职工的意见,这样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集中“外脑”和群众的智慧,就可以保证重大决策不出现失误。

虽然成立了战略决策指导委员会,然而更多的时候它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三九集团把投资、并购等重大风险决策差不多都列入了“一般决策”——“一个人说了算”。

像百丈湖这样投资10亿元的大项目,本应该是属于风险决策的,该项目的前景、可行性,比如能吸引多少客人,客人的来源,消费层次,度假村的定位、规模及风格,投资额多少等等好多因素,都应该有详细的论证,最起码要有明确的资金来源,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时的三九集团并没有这笔钱。

除此以外,三九的所谓战略决策指导委员会自1994年1月成立以后,差不多每年举行一届,但会上基本讨论的都是体制、机制、改革和战略等问题,几乎接触不到企业的实际情况。

而且这些专家、学者大多只讲宏观理论,对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了解甚少,因此无法提出具体的实际意见,只能蜻蜓点水,实际上成为了赵新先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专家决策的挡箭牌和摆设而已。

3、三九失控

“一个人说了算”的决策机制,在当时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否定,它对国有企业的传统体制发挥了重要的冲击作用。

但是随着三九从一个南方药厂成长为一个拥有上百家企业的企业集团,如果管理不能规范,决策没有程序,还是一个人说了算,肯定会出问题。

表面的国有产权和事实上的个人王国的矛盾性,贯穿着三九的发展史。

2001年,因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而遭证监会通报批评并立案稽查后,三九危机接踵而来,“八大产业”的高调、并购扩张的步伐戛然而止。

而这一切,最终在2004年5月伴随着赵新先的离任而彻底终结。

在三九集团,许多人认为,赵新先“一个人说了算”是可以的,因为他有这个能力和水平。

但是把这种机制延伸到下面的二级公司,让二级公司大大小小的负责人也一个人说了算,就可能出问题。

90年代中期,在赵新先手下有50多名大权在握的二级决策者,赵新先把6大权力都下放给他们——班子组阁权、机构设置权、人事调配权、生产经营决策权、财务收支权和工资奖金分配权。

不久之后,在这种决策机制之下,赵新先就不得不面对三九失控的局面。

赵新先放权尝到的第一个苦头就是霍树荣经理搞的旅游公司项目的失利。

霍树荣在军队酒店系统干了近20年,1991年赵新先的三九大酒店请他出山。

赵新先对他说,在大酒店你一个人说了算,可以甩开膀子干。

于是,霍树荣感觉到赵新先真正把权给了自己,便在大酒店内试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机构大精简,并大酒店9部1室为6个部。

赵新先没吭声,成功了。

第二把火,裁员75名。

赵新先也没吭声,又成功了。

第三把火,策划投资1500万元,在外地收购一家大酒店,方案上报给赵新先。

这回赵新先吭声了:

“这类项目由你自己决定,不用请示。

霍树荣租赁的第一家酒店在成都,移植了三九大酒店的经验和机制,一下子就有了起色。

趁热打铁,霍树荣很快就在全国各地租赁了17家酒店。

但接下来便是市场的萧条、经营困难,而当时签的租赁合同条件都非常高,也退不回去。

这时候,霍树荣不得不把困难上交,而赵新先却不得不面对这摊子烂事。

他拿过合同一看就很生气:

“这样的合同你也敢签,当时你看过合同内容没有?

”霍树荣如实相告:

全国租赁进行得太快,合同是别人谈的,按照三九放权精神,谁谈的项目谁负责,我也绝对信任,去了就签字,没有看合同,也没有了解太多细节。

到2001年,赵新先已意识到失控局面的严重性,底下公司已经延伸到五级,三九目前到底有多少家公司,他也无从知晓。

因为他只管到二级,往下的他就不管了。

实际上,不少二级公司的领导在下面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已经成为一方诸侯。

而这也使得三九集团的管理与决策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此时的三九不仅公司注册成立混乱,很多重要事项也不向公司的最高决策层请求、汇报,赵新先已经难以控制局面……

思考题

1.谈谈你对赵新先“一个人说了算”决策机制的认识和看法。

2.你认为是否应该给下属下放足够的权力?

下放权力越大越好吗?

授权之后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3.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各有何利弊?

分别适用于怎样的情况?

通过对原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一个人说了算”的分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个人决策的利与弊,懂得企业应如何做出正确决策。

启发学生思考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