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125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在全区率先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创作推出了《我的鄂尔多斯》、《走进石锁沟》、《鄂尔多斯婚礼》等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文化作品。

总的看,“十一五”是不平凡的五年,是鄂尔多斯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人民得实惠最多、变化最为显著的五年,也是为今后更快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

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层次不高;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科技、人才支撑乏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最大制约因素;

周边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相近的地区,产业发展趋同,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专栏1“十一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0年完成

年均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550.1

29.7

人均生产总值(元)

37000

26.2

三次产业比重

7.5:

52.4:

40.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03.7

51.9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5.3

23.7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46.1

35.5

城市化水平(%)

54

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025

14.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元)

4601

13.7

(二)“十二五”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

从国内和区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壮大产业集群带来了战略机遇;

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西移,为我市发展国家能源接续基地、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创造了有利时机;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协调和社会公正,这为我市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了有效途径;

自治区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为我市融入发达地区、迅速崛起创造了跨越平台。

从我市自身有利因素看,一是“十一五”期间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民间投资日趋活跃,自主增长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日渐具备;

四是我市资源富集,为招商引资营造了“洼地”效应,为重大项目实施打造了集聚平台,为推动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一系列前瞻性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率先实践,新鄂尔多斯精神内涵的不断提升,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创造了成功经验,奠定了思想基础,凝聚了巨大人气。

这些多年积蓄的能量正加速释放,使鄂尔多斯已经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抢抓机遇,顺势而上,就一定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鄂尔多斯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以不甘落后、奋力争先的精神抢抓机遇;

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体制改革更加突出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更加强调协同互动,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凸显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全面加快发展步伐。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六个必须”,从实际出发,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经济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理性地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集中发展的道路,推进三大战略性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率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与呼包“交替领先”,将鄂尔多斯建成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契机和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投资拉动,鼓励和引导消费,扶持和扩大出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保持经济长周期快增长,继续做大经济总量。

  ——尊重规律、科学发展。

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经济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科学理性地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大力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不断推进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以科学理性、开拓创新的精神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

  ——优化布局、集中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三大战略性转移”,推进产业向基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建设沿河、沿边大型工业基地、特色城镇带和现代农牧业产业带。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落实“五个统筹”,加强薄弱环节,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推进和谐鄂尔多斯建设。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按照“将鄂尔多斯建设成为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要求,结合现有基础、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三大战略性转移”初步完成,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沿河现代农牧业产业带和城镇带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到2015年,以现行价格计算达到1500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3750元,年均增长20%以上;

财政收入达到235亿元,年均增长20%;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重预期为4:

55:

41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市常住人口160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社会保障综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0%和80%,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有保障。

  ——城市规模、功能显著提升。

东胜、康巴什、阿镇“一城三区”建设构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70%,中心城区人口达60万人,城市供水率、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98%、85%、80%。

沿河沿边产业重镇初具雏形,中心城市生活区与沿河工业生产区分工明确,划分明显。

  ——社会管理明显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推进,法制不断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跨上新台阶,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进一步改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较为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事业更加繁荣。

大力弘扬鄂尔多斯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文化实力显著增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意识全面确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才事业有较大发展。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十二年教育,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有较大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5%以上,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75%以上,新上项目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生态明显改善,环境污染有效遏制,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植被覆盖度达到7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SO2排放量控制在93万吨以内。

专栏2 鄂尔多斯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预测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50

1500

22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37147

93750

20

财政总收入

93.4

2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403

1000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3

5

1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约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1.7

310

15

总人口

万人

149.5

160

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10000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00

13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6

4.7

下降5%

城镇化率

70

3.2

森林覆盖率

16.2

1.2

二、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重心向沿河地区战略转移,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把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趋势,发挥黄河、无定河流域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收缩转移战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统筹城乡发展,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产业带,加速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年均递增8%,其中沿河地区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一)推进农牧业发展重心向沿河和城郊地区转移

立足沿河和城郊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农牧业人口相对集中,具有发展现代农牧业、避灾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优势,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引导农牧业向水源富集区和城郊地区集中,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加快建设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带和城郊农牧业经济区。

要加快沿河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建设,大力改造沿河200万亩盐碱地。

在沙区、硬梁和丘陵地区加快发展林沙产业,重点建设以灌木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

(二)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

加强农牧业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农牧业先进技术,逐步改变落后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以规模化种养、企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集中推动农牧业走向现代化。

一是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

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推行标准化生产,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技术。

加强农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和良种繁育技术,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

开发推广中小型农业机械,综合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

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播种面积。

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

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继续推进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提高养殖规模与效益,实现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是推进农牧业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肉羊和林沙产业为主攻方向,推进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的区域布局、科学种养、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以工业化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企业,支持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规模生产,支持农业企业和示范大户依法集中经营种养业,健全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运作机制,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打造鄂尔多斯羊肉、羊绒、干草、沙棘等农畜林沙产品及加工业品牌,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畜产品由原料生产型向转化增值型转变。

四是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

强化政府提供公益性农牧业服务的职责,加快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农产品市场、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健全市场传导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全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三)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创造农民增收条件,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提高农牧民自我发展增收的能力。

集中政府资源,加大对“三农”关键环节的投入,保证市级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总额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逐年提高;

完善并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培训补贴等各项政策。

加强监管,严禁变相增加农牧民负担。

采取贴息、补助、税费减免等措施,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服务“三农”,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

要以增强农牧民就业增收能力为出发点,继续实施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工程,加强对农牧民新生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牧区人口有序转移,确保农牧民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十二五”期间完成农牧区人口转移25万人。

(四)推进新农村新牧区集中化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牧民为主体,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出发,走集中建设、集中发展道路,重点抓好沿河和城郊等优势地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坚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城市化推进、农牧民转移与撤乡并镇相结合的原则,把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提升建设水平和品位。

要坚持先试点后推开,选择一批重点村镇,以村容村貌整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创建文明村镇为重点,结合农村公路建设改造,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住宅适度集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卫生环境,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建一批成一批。

总体目标是:

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率先在自治区基本建成“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新农村新牧区。

要加大对农牧业和农牧区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对农牧区的公共服务。

重点加强农村牧区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抓好“十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程”,促进农村牧区面貌明显改善。

道路建设工程。

实现村村通公路,逐步实施村内干道路面硬化。

教育培训工程。

巩固农村牧区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成果。

大幅度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

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培育农牧民成为能适应分行业分产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

卫生医疗工程。

加强农村牧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加快村级卫生点的建设,扩大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牧民的健康需求。

人畜饮水工程。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饮用水质不达标问题。

沼气推广工程。

全面加快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沼气建设。

农村供电工程。

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因地制宜地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扩大电网覆盖面。

文化建设工程。

加快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力争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图书室、一个文化活动室和公共活动场所。

社会保障工程。

加快建立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覆盖面。

加大农牧区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力度。

扶贫脱困工程。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全面完成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任务。

人居环境工程。

全面加快村镇规划、民宅设计和建设,积极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专栏3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十大工程和八大目标

◆十大工程

1、道路建设工程  2、教育培训工程

3、卫生医疗工程  4、人畜饮水工程

5、沼气推广工程  6、农村供电工程

7、文化建设工程  8、社会保障工程

9、扶贫脱困工程  10、人居环境工程

◆八大目标

经济繁荣 设施配套 功能齐全 环境优美

生态协调 治安良好 社会稳定 文明进步

(五)推进农牧区扶贫开发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以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实行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人口基本素质”建设为重点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

对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重点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的状况,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实施开发式扶贫。

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科学实施易地扶贫。

更加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扶助,强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积极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使有条件的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

加大财政扶贫投入,继续实施扶贫小额贷款,增强贫困地区自我脱贫的能力。

继续搞好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集团式扶贫,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广泛参与扶贫。

(六)推进生态建设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恢复转变

在收缩农牧业生产战线的同时,从我市国土资源状况出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草畜平衡,对土地、草牧场实施分类管理。

在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居地区划定无人居住的生态恢复区,下决心把人口迁出来,实施“大漠披绿”和“水草丰美”工程,恢复生态。

在条件较好、适宜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地区合理确定人口承载量,从户籍管理、生产准入等方面制定一整套管理制度和办法,有效减轻生态压力。

对黄河、无定河流域沿岸资源和生态要实行保护性开发,形成生态平衡、风景秀美的沿河沿边环境保护带。

实行更加严格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在巩固“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建设“绿色大市”。

(七)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重点推进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

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落实好土地承包政策,尊重、保障农牧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

建立和完善土地草牧场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牧民采取入股、出租、联营等形式转让土地和草牧场使用权。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以土地流转和户籍制度改革为主攻点,破除制约人口转移的政策和体制障碍,促使农牧民低成本进入城镇。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补偿机制。

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向沿河地区战略转移,集中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按照“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向沿河地区战略转移,”的战略部署,坚持“高”字当头、“大”字当家、“新”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