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121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

《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文档格式.docx

4、信用发达程度

如果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很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整个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相对于信用不发达、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就少些。

5、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

居民进行造成选择,其目的有两个:

一是保值,二是生利。

不同的资产组合会对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产生不同影响。

三、货币需求的测量

研究货币需求常用的方法是构造货币需求函数,并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以此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社会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量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其他变量。

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货币需要量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考察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以后,他第一次完整地揭示了货币流通规律,即商品流通需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必要量规律: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二、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1、现金交易数量说

费雪由MV=PT推导出Md=KPT

因此,费雪货币数量论表明:

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由于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职能,故也被称之为现金交易说。

2、现金余额数量说

屁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著名的剑桥方程式:

M=KY或M=Kpy

三、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

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3、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4、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Md/P=f(I,Y)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并不需要假定的固定不变的常数,而只需要强调它们的稳定性。

货币需要求函数及其稳定的结论,为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最重要这一命题准备了理论前提。

第三节 我国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实践

一、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

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2、价格:

3、利率:

一般情况下,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4、货币流通速度:

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企业与个人对利润和价格的预期:

企业对利润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

个人对价格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7、财政收支状况:

财政收大于支时,货币需求减少;

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8、其他因素。

二、转轨体制下的货币需求

转轨体制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动态过程,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运行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生产、分配更多地是借助市场来进行的。

2、国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

总之,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深远,具体体现在:

货币职能的回归、银行体系的健全、信用形式的丰富及金融市场的建立完善。

三、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重新构造

1、关于1:

8的经验公式

所谓“1:

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

其测算式是: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货币量=8:

1

2、点与线的争论

3、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建立

第四节 货币供给概述

一、货币层次划分

1、划分的主要依据

金融资产的"

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变现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1)M0(现钞)

M0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2)M1(狭义货币)

M1由M0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

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同现金一样是最具有流通性的货币。

M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因而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3)M2(广义货币)

M2由M1加准货币构成。

准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3、主要国家的货币层次划分

现阶段我国货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M0=流通中现金

(2)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分存款

(3)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二、货币供给的相关概念

1、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

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基础货币数额的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影响。

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国外净资产,央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及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2、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现金比率、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以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等因素。

3、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个人及外国所握有的通货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二者的总和。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并把它投入流通的过程,即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扩张或收缩货币量的行为和过程。

三、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问题,其实质是说货币供给量是由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还是由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消费、储蓄和预期等这类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问题。

现实当中的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等多个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是影响货币供给量变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

因此,比较接近现实的看法是,货币供应量是具有很强内生性的外生变量。

第五节货币供给

一、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

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是银行的放款来源,包括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

派生存款是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经商业银行体系以后的多次放贷而形成的。

2、存款准备金与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为了满足自身的经营需要或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要求,需要留出一部分并不用于投资放贷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就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其中,用来满足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需要的部分为超额准备,用来满足中央银行要求的部分为法定准备,这两部分准备金与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分别被称为超额准备率和法定准备率。

3、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

4、存款货币的多倍收缩

二、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

1、简单乘数模型及其局限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该模型的价值在于抓住了现代货币供给决定机制的关键,为进一步研究货币供给开辟了道路。

但该理论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它基于两个假设前提,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行为被过分简单化了。

2、乔顿货币乘数模型

三、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1、基础货币

2、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比的倍数,其实它是指在现代中央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体系将一定量的基础货币放大或现实货币供应量的放大倍数。

*第六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发展

二、弗里德曼-施瓦兹的分析

三、菲利普.卡甘的理论观点

四、其它观点

第七节货币供求均衡

一、货币均衡概述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符合客观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两者在数量上大致保持相等的一种状态。

与货币均衡相对的概念是货币非均衡。

1、货币均衡是个动态的过程。

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2、货币均衡具有相对性。

货币均衡实际上是一种在经常发生的货币失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1、健全的利率机制

当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点,这时的利率可以称为均衡利率。

如果能够确切知道均衡利率是百分之几,那么,据此即可确切知道货币供求是否处于均衡状态。

2、发达的金融市场

三、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1、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2、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3、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4、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